APP下载

广西地域建筑文化育人资源融入地方高校思政课的探索

2021-11-13关敏泓李生

广西教育·C版 2021年7期
关键词:思政课广西育人

关敏泓 李生

【摘 要】本文论述将广西地域建筑文化育人资源融入地方高校思政课的路径,落实在工匠精神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审美教育等方面,提出将广西地域建筑文化育人资源融入地方高校思政课的四个维度:课堂内容融入方面,思政课教学设计要抓重点、聚焦点;校园建筑融入方面,在思政课中融入校园建筑方面的育人素材;社会实践融入方面,开展广西地域建筑文化主题实践之旅;网络技术融入方面,利用现代技术开展建筑文化与思政课情景教学。

【关键词】广西地域建筑文化 地方高校 思政课教学 育人资源 校园建筑 社会实践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27-0004-03

建筑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劳动所创造的建筑物质财富和建筑精神财富的有机体,其蕴含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如建筑精神、营建哲学、建筑生态伦理、建筑设计美学等育人资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精神载体。

广西具有丰富的地域建筑文化资源。从类型上分,大致有如下几种:广西古代传统建筑,如王府、殿宇等传统建筑,彰显悠久的中华建筑文化;广西近代时期建筑,如骑楼等西洋风格建筑,反映中西交融的外来建筑风情;广西现代创新建筑,如新建筑、新地标等现代建筑,展现绿色创新的建筑新技术;广西少数民族建筑,如壮、侗、瑶等民族建筑,彰显少数民族遗存的独特营建技艺;广西红色革命建筑,如纪念碑、根据地会址等建筑,反映中国革命在广西的发展与壮大。这些丰富多样的广西建筑文化资源可以成为地方高校思政课独具魅力的育人素材与载体,不仅可以丰富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提高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还可以有力地推动地方高校思政课教学特色化发展和改革创新,并实现广西优秀建筑文化在新时代的继承和发展。本文探讨如何将广西地域建筑文化育人资源融入地方高校思政课中。

一、广西地域建筑文化育人资源融入地方高校思政课的主要内容

高校应当充分发挥思政课在涵养民族精神、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方面的核心引领作用,同时探索将建筑文化育人资源有机融入思政课教学中,引领学生从建筑文化中感受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文化的魅力,启迪学生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了解历史、传承文化。

(一)广西建造技艺融入工匠精神教育

广西有11个世居少数民族,每一个世居少数民族都具有独特的民族建筑群,这些具有悠久历史的建筑群是少数民族建筑技艺的结晶,是优秀的历史文化。例如,广西三江侗寨鼓楼、风雨桥等木质建筑以独特的设计理念和营建技艺,入选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壮族的干栏式建筑、苗族的吊脚楼、京族的“哈亭”等,都融入了本民族发展的历史文化,体现了极具民族特色的建造方式和结构设计。这些鲜活的少数民族建筑,背后蕴含的是少数民族建筑匠人的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精神。在开展壮美广西系列思政选修课或者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中,思政课教师可以利用广西地域建筑文化开展壮美广西教育,展現广西少数民族群众的工匠精神。比如,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瑶族风雨桥是广西少数民族建造技艺的结晶,教师通过瑶族风雨桥的案例讲解,可以让学生了解富川自西汉以来的历史发展、民族文化,了解到富川众多的风雨桥建造没有使用一钉一铆,全部是用卯榫衔接,这些环环相扣的建筑技巧展现了古代瑶族人民高超的建筑技术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进而引导学生在新时代更好地传承代表富川瑶族文化符号与民族精神象征的优秀建筑文化。当学生能够认同、领会这些伴随他们成长的家乡建筑所蕴含的工匠精神时,就可以达到思政课与建筑文化交融的育人效果。

(二)广西地域建筑文化融入民族团结教育

广西是多民族聚居的民族地区,广西各地独具民族特色的建筑,展现了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理念,更是对大学生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生动素材。每个民族的建筑文化,都体现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例如瑶族风雨桥就融入了汉族民俗文化,而侗族人民敬仰祖先、土地万物和孔子、诸葛亮、鲁班等文化名人,文化英雄崇拜也体现在建堂修庙、立碑塑像等方面。这充分说明各民族的发展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相互依存,形成了一个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多元统一体。通过这些广西地域建筑典型案例,教师可以向大学生阐明爱国是具体的,爱国就要遵循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原则,摒弃地域歧视和民族歧视等错误观念,各民族要学会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

(三)广西地域建筑文化融入审美教育

全国教育大会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建筑是美的聚集地,各式精美绝伦、风格各异的广西地域建筑是高校美育的摇篮,能够为地方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开拓美育新天地。例如,广西民族博物馆是一个集广西少数民族建筑文化、建筑美育于一体的建筑场馆。它的主体建筑造型灵感来源于壮族铜鼓,表面刻画了浓郁装饰性的太阳纹等绘画图案,以重复或轮换的形象、构图出现,产生强烈的整体艺术效果。

除此以外,广西有97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每一个特色村寨都具有独特的建筑美感,侗寨的塔楼和风雨桥、苗族的吊脚楼等各式各样独特造型的木质建筑具有深厚的美育价值,还有广西少数民族建筑物上各式各样的装饰图画也是少数民族建筑艺术的生动体现,成为高校思政课拓展美育空间、提升美育质量的重要渠道。既要让学生从思政课上“听到”,也要在建筑身上“看到”,从而更好地以美育人。

广西地域建筑文化资源除了融入工匠精神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审美教育,还可以用红军在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开展革命的建筑场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将绿色节能建筑融入大学生创新教育,将建筑企业家奋斗故事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将建筑行业职业操守融入大学生职业道德和法律教育。总的来说,建筑文化资源蕴含丰富的思政课育人素材,需要思政课教师找到两者融合的交融点和契合点。

二、广西地域建筑文化育人资源融入地方高校思政课的路径

广西地域建筑文化育人资源融入地方高校思政课,既丰富了思政课的育人内容,又拓宽了思政课的育人渠道。地方高校思政课可从课堂、校园、社会、网络四个途径融入广西地域建筑文化育人资源。

(一)课堂内容融入:思政课教学设计要抓重点、聚焦点

课堂是高校思政课育人的主渠道、主阵地。要将广西建筑文化有效融入地方高校思政课,关键是深入挖掘广西地域建筑文化中蕴含的育人资源,厘清其与思政课教材、各章节教学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和衔接关系。

首先,课堂教学设计要体现广西地域建筑文化与思政课各门课程教材、教学中的重难点的关系。教师可将课程教学内容划分为若干专题,列出教学重点、难点,对结合广西地域建筑文化不同类型提炼出的育人主题进行遴选。例如,建筑设计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可以对应思政课中关于中华文化自信的教学点;建筑新技术、节能环保新科技的主题,可以对应思政课中大学生创新创业领域的教学内容。

其次,课堂教学要抓住建筑文化领域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提高案例选取的针对性,聚焦现实问题。例如:如何传承和保护广西少数民族传统建筑,如何看待部分校园建筑的“西化”现象;还可围绕广西乡村振兴、旧城改造、建筑文化遗产保护等城市建筑文化面临的现实问题,结合教材重难点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二)校园建筑融入:在思政课中融入校园建筑方面的育人素材

校园建筑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思政课教师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不应局限在课堂上,还应该在校园里进行,而校园建筑正是用无声的语言传递育人的元素。广西有许多具有地域特色的校园建筑、校园雕塑,能为思政课讲好育人故事提供很好的素材。校园建筑融入思政课教学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首先,将校园建筑文化资源纳入思政课教学资源库,挖掘校园建筑的育人资源。广西许多高校都具有丰富的建筑文化育人资源,例如,广西民族大学的相思风雨桥融入了广西少数民族尤其是瑶族、侗族常见的风雨桥设计元素,可将民族团结教育、民族风俗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校园中;广西民族大学的大礼堂是爱国建筑学家梁思成设计的,可借此向大学生渗透建筑史中的爱国思想教育;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的鲁班雕塑、鲁班广场等鲁班文化建筑,可向学生传递工匠精神、改革创新和科学价值等思政课内容;广西师范大学王城校区的靖江王府,保留着明朝藩王宫殿,对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营造和历史都具有教育意义。这些都是校园建筑融入思政课的范例,各高校可有意识地重视建筑文化、校园建筑对学生的教育浸润价值,使育人“润物细无声”。

其次,将校园建筑场地作为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促进学生知行合一。在拥有众多红色育人资源的革命老区广西百色,就孕育了众多校园建筑育人基地,如百色学院建有广西高校第一所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 右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将桂北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学校建筑雕像的设计,桂林理工大学建有桂林近代革命史展馆等。思政课教师可以通过招募大学生志愿讲解员、安排学生参观体验等措施,将爱国、民族团结、保护非遗文化等思政内容融入学生的亲身体验和实践中。

最后,在“大思政”理念指导下,统筹思想政治教育两个课堂、三支队伍协同行动,即思政课与建筑类专业课、学生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思政课教师队伍、专业课教师队伍、学生管理工作队伍协同,合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将思政活动与校园建筑文化节等育人资源结合起来,从广西校园建筑文化这一独特视角切入思想政治教育,将古代书院如清代所建斑峰书院、近代大学如讲武堂和陆军测绘学校、现代大学如广西民族大学等校园建筑文化育人资源以系列展览等形式开展历史教育、党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为思政课教学带来耳目一新的视听体验,以起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三)社会实践融入:开展广西地域建筑文化主题实践之旅

社会实践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形式,建筑文化具有外显的张力,通过建筑文化引入实践教学,思政课育人将取得更好的效果。在社會实践层面,可通过以下路径将广西地域建筑文化育人资源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

首先,按时间集中与分散,开展广西建筑文化主题的思政课社会实践调查。例如在思政课实践教学设计中,结合广西乡村振兴中村落遗址保护等建筑相关现象及问题反思,确定综合性社会实践选题,探索“校—企—政”地域建筑文化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倡导大学生在寒暑假开展“我和我的家乡建筑”微电影拍摄等社会实践活动。

其次,结合思政课内容讲授顺序,穿插开展广西地域建筑的参观交流活动。实地参观不仅能让大学生亲身欣赏、感受广西地域建筑的魅力,同时在思政课教师的引领和讲解下,深刻体会王府、殿宇等广西古代传统建筑彰显的中华传统哲学伦理,骑楼等广西近代建筑体现的中西交融的世界关系,壮、侗、瑶等广西少数民族建筑彰显的少数民族工匠技艺,以及纪念碑、根据地会址等广西红色革命建筑蕴含的中国革命精神。

最后,结合义务劳动、志愿服务等形式,开展广西古建筑维护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学生参与身边传统古建筑维护的公益劳动,组织学生参与志愿讲解、宣传实践活动。这样的实践活动,既能使学生深入了解建筑历史,还能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及沟通协作等综合素质。

(四)网络技术融入:利用现代技术开展建筑文化与思政课情景教育

网络作为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手段,是思政课开展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受时间和地域限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外出参与实践,建筑文化融入思政课也存在这样的时间和空间的壁垒。例如三江侗族的风雨桥、百色的革命建筑、容县的真武阁建筑、北海和梧州的骑楼建筑等都与学校存在一定的时空距离。可以利用现代数字虚拟网络技术,将建筑文化与思政课有机结合,开展思政课情景课教学,或结合思政课教学内容,开展广西建筑文化虚拟场景的体验活动。例如,通过VR、现代虚拟技术从建筑风貌、建筑材料、功能布局、营造技术等方面展示广西少数民族簇群式建筑,利用空间360°全景漫游拍摄向学生生动展示广西少数民族村落的传统建筑人文景观。

此外,还可通过大数据平台、App、视频动画等,展示侗族、瑶族、壮族的木构建筑师徒世代相继、口传身授的营造技艺及文化,引入文化自信、民族团结融合等育人内容。也可以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展示广西红色革命建筑,带领学生重温广西红色革命的光辉历程,开展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在实践养成上,还可利用学校虚拟仿真教学平台探索建立思政课虚拟仿真互动资源平台,使学生足不出户就可以通过互动游戏参与虚拟木构建筑的营造搭建过程,实现寓教于乐,增强思政课育人的亲和力。

总之,广西具有丰富的地域建筑文化育人资源,为地方高校思政课提供了丰富的育人素材及实践载体。广西地域建筑文化育人资源可以融入地方高校思政课,开展工匠精神教育、人文精神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审美教育,并从课堂、校园、社会、网络四个途径融入,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坚持依法治疆团结稳疆长期建疆 团结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新疆[N].人民日报,2014-05-30(1).

[2]习近平.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N].人民日报,2019-05-30(5).

[3]周兵.试论中华传统建筑文化对大学专业教育的价值[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6(3).

注:2020年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广西地域建筑文化育人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研究”(2020LSZ015);2020年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课题“五育六融:建筑类高职院校思政课与建筑文化融合育人研究”(GXGZJG2020B056)

【作者简介】关敏泓(1988— ),女,广西南宁人,硕士,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研究员(中级),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就业创业;李 生(1989— ),男,广西北海人,硕士,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建筑育人、思想政治教育。

(责编 黎 原)

猜你喜欢

思政课广西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广西广西
广西尼的呀
青少年对思政课的逆反心理研究
广西出土的商代铜卣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