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制度建设探析
2021-11-13钟柳群曾旖旎何泳蒋流霞张慧芬
钟柳群 曾旖旎 何泳 蒋流霞 张慧芬
【摘 要】本文针对信息化背景下学生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分析修订、完善、建立健全学生管理制度的重要性,提出信息化背景下学生管理制度建设的策略:强化制度意识,组建跨部门制度建设小组;依托智能校园管理信息平台,以“诊改”工作模式开展制度建设工作;重视网络阵地,运用信息化手段开展制度宣传与教育活动;严格执行制度,形成科学严谨和公平公正的制度文化。
【关键词】信息化 高职院校 学生管理制度 制度文化 诊改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27-0139-03
信息时代,信息化手段日益渗透高职院校学生教育和管理等方面,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信息化发展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学生管理信息化是指采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对学生非学术和所有课外活动的管理,达到管理的高效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根据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文件精神,高职院校纷纷加大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投入,按照《职业院校数字校园规范》要求开展数字校园建设。在学生管理方面,基本建设有各自的智慧校园平台,把报到注册、学籍管理、考勤管理、奖勤助贷、违纪处分等学生日常事务转移到智慧校园平台开展,实现学生日常事务的信息化管理。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人员、相关专业人士投入学生管理信息化发展课题研究。根据相关研究,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信息化发展存在信息化建设缺乏科学的理念指导、信息化产品质量有待提高、相关管理人员信息化素养有待提升、信息化建设的操作及管理不够规范等问题。要解决以上问题,高职院校除了要在信息化建设理念、平台设计、管理人员信息化素养提升等方面下功夫,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应警觉原有的学生管理制度已不适应信息化背景下的学生管理工作,应及时对原有的学生管理制度进行修订与完善,建立新的学生管理制度,以保障学生信息化管理的科学性与规范性。
一、信息化背景下学生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制度建设的重要性未得到充分的认识
高职院校在建校之初已建立相关的学生管理制度,但学生管理制度的修订与完善存在滞后现象。在推进学生管理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制度建设的滞后性也更加突出,学生管理人员对信息化背景下学生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完善还未能形成清醒的认识。
(二)陈旧的管理办法和办事流程容易误导学生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制度通常汇编入《学生手册》,新生入学后,每人发放一本《学生手册》,学习学校关于学生管理的规章制度。高职院校开发学生信息化管理项目后,逐渐把学生日常事务办理转移到信息化平台操作,而《学生手册》的管理办法和办事流程却未及时进行相应的修订与完善,制度与现实的不相符容易对学生产生误导,制度育人效能不能得到有效发挥。
(三)信息化管理主体的行为缺乏相应制度的规范
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属于新鲜事物,各高职院校都在探索符合本校特点与需求的信息化道路。信息化管理的主体有校方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学生群体,不管是管理者实施管理行为,还是被管理者以管理条例规范自己的行为,前提是要出台相应的管理办法,否则难免出现管理行为的随意性与被管理者行为的盲目性。
二、信息化背景下学生管理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一)制度建设是实现学生信息化管理的重要保障
学生管理信息化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在意识层面,要求所有参与者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这是学生管理信息化发展的基础;在技术层面,要求建立大数据信息平台,实现对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事务的信息化管理,这是学生管理信息化发展的前提;在管理层面,要求对信息化管理的流程、权限、责任等做明确的规范和约束,即建立与信息化管理相适应的规章制度,这是实现学生管理信息化的重要保障。在信息化背景下,一方面要对学生信息的安全性予以保障;另一方面信息化管理的各项操作须公平公正、合法合规。以上都需要有制度做保障。
(二)制度建设是落实“三全育人”工作的必然要求
2017 年 2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要求高校要把立德树人作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三全育人”模式是新时代党中央和国家对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三全育人”的重心在“全”,落脚点在“全员”“全程”“全方位”,实现育人主体、时间、空间三个维度的有效协同,形成人人、时时、处处育人。根据以上“三全育人”要求,高职院校在推进学生管理信息化过程中,应确保全过程的育人效能,建立健全学生管理制度,形成制度育人长效机制。
(三)制度建设是高职院校“诊改”工作的重要内容
2015年,教育部启动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并逐步在全国高职院校开展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简称“诊改”工作。高职院校“诊改”工作要求建立人人参与、处处覆盖、时时共享的智能校园管理信息平台,借助信息平台开展职业院校内部决策指挥、质量生成、资源建设、支持服务、监督控制五个纵向系统和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个横向层面的诊断与改进工作。高职院校“诊改”工作的目的是通过“诊改”提升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与运行的成效,包括对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制度的诊断与改进,提升管理效能。
(四)制度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学校教育中,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灵魂,代表着学校的软实力,发挥重要的教育力量。校园文化从形态上一般可分为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类。其中制度文化主要指学校为维持其正常运转和教学生活秩序而建立的各种规章制度,以及具有大众认同度的传统习惯,是国家法纪和学校要求在校园的条文化和规范化。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证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在教育中实现预期的功能。信息化背景下,必然产生原有的学生管理制度无法规范新的学生管理的现象,原有的学生管理制度无法发挥有效的规范和约束作用,出现制度空白。这种制度空白的情况,无疑不利于校园文化建设。建立科学的规章制度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信息化背景下学生管理制度建设的原则
(一)遵守合法性原则
1995年3月,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简称《教育法》),标志着中国教育工作进入全面依法治教的新阶段。《教育法》是中国教育工作的根本大法,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遵守法律法规,依法接受监督。2016年1月,教育部印发《依法治教实施纲要(2016—2020年)》,全面推进依法治教。高职院校依法治校,依法制定学校管理制度,合法性是高校制度建设的前提。信息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制度的制定还应当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等国家关于信息安全与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
(二)遵循科学性原则
在教育管理中,科学性原则是指遵循客观规律,运用科学理论,采用科学方法实施教育管理工作。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不可逆转,高职院校原有的学生管理制度已不符合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客观现实,原有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已落后于信息化管理的客观现实。高职院校应当遵循科学性原则对原有的学生管理制度进行修订和完善,建立健全学生管理制度,发挥科学制度的育人功能。
(三)以学生为本原则
在高职院校,学校组织教育活动,履行管理职责,学生是受教育者,是学生管理制度实施的重要参与者。一方面,高职院校在建立学生管理制度的时候,为了确保教学与管理工作顺利开展,往往更强调学校的利益,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管理的位置。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信息化发展趋势下,学生管理工作更是离不开学生的参与,为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高职院校在建立学生管理制度时,应当以学生为本,保障学生的根本利益。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存在文化基础水平低、缺乏主动性、制度意识较弱等特点,高职院校在进行制度建设时,应充分考虑以上学生特点,使建立的管理制度真正发挥管理效能。
四、信息化背景下学生管理制度建设的策略
(一)强化制度意识,组建跨部门制度建设小组
信息化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高职院校在教育、管理等方面的提升。技术先行,制度保障,制度严重滞后,则不利于推进发展。因此,高职院校首要提升管理主体的制度意识,不管是学校的领导班子,还是一线的学生管理人员,都应当树立制度育人理念。高职院校涉及学生管理的部门主要有教务处、学工处、团委、后勤部门、各教学院系部等,各部门分工分责共同完成学生日常事务的管理工作,各部门关于学生管理规章制度相互渗透、紧密联系,形成一个整体,发挥整体合力。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信息化发展同样需以上各部门共同参与、共同推进。因此,高职院校建立健全学生管理制度,不能在某一个部门内部单独完成。应充分认识制度建设的重要意义,组建跨部门的制度建设小组,共同编制整体合一的学生管理制度。
(二)依托智能校园管理信息平台,以“诊改”工作模式开展制度建设工作
高职院校依托智能校园管理信息平台,按照“8字形”质量改进螺旋运行机制(以下简称“8字螺旋机制”)对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进行诊断与改进,这是高职院校所有“诊改”工作的基本流程。“8字螺旋机制”经过部分高职院校试点实施,取得较好的成效,验证了“8字螺旋机制”的可行性,发挥切实有效的诊断和改进作用。高职院校修订与完善学生管理制度,可借鉴“诊改”工作模式。目前,高职院校均建设有智慧校园等校园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对学生学习、生活等大数据管理以及日常事务信息化管理。高职院校可以依托智慧校园等平台,按照“8字螺旋机制”工作流程实现对学生管理制度的诊断与改进:依据管理目标,制订管理标准,设计管理办法,实施管理办法,对全过程进行诊断,不断寻找制度与现实的差距,以创新促改进,最后实现制度的完善。学生管理制度的诊断与改进工作应常态化进行,以及时修订陈旧的管理办法和办事流程,避免对学生产生误导。
(三)重视网络阵地,运用信息化手段开展制度宣传与教育活动
关于学生管理制度的宣传与教育,高职院校的普遍做法是在新生入学教育阶段,给每一名新生发放一本印有所有学生管理制度的《学生手册》,由班主任或辅导员组织新生学习,学习方式单一,且效果不甚理想。在信息化时代,大学生人手一部手机,他们使用手机在网络上进行学习、交流、娱乐,网络是他们学习与生活的重要阵地。网络不仅是高职院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同样也可以成为高职院校开展学生管理制度宣传与教育活动的重要阵地。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全面提升了教学设备,也创新了教育教学的方法,比如微课教学、网络答题等。高职院校应当开辟学生管理制度宣传与教育网络阵地,运用信息化手段,通过多样的形式开展学生管理制度的宣传与教育活动,以最大限度地达到学生管理制度宣传与教育目标。
(四)严格执行制度,形成科学严谨和公平公正的制度文化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高职院校组建跨部门的制度建设小组,以“诊改”工作模式对学生管理制度进行诊断与改进,开辟制度宣传与教育网络阵地,最终目的是塑造制度文化,发挥制度文化的教育效应,协同育人。其中,非常关键的环节就是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严格执行制度条例,在制度执行过程中,通过“诊改”工作模式发现制度问题,及时修正改进,如此螺旋递进,形成长效机制。切實有效执行制度,方能发挥制度对校方管理者与被管理群体学生行为的规范作用,形成有章可循、有规可依的学生信息化管理局面,营造制度育人氛围,最终形成科学严谨、公平公正的制度文化,在教育信息化时代,推动教育事业的全面快速发展。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生管理制度是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规矩,也是学生在校学习与生活的规矩。在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下,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等方面已发生全面的改变,依照原有的规矩显然描画不出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与学生发展的蓝图,反而成为发展的绊脚石。因此,修订、完善、建立健全学生管理制度,是高职院校终将必须面对的课题,唯有科学的管理制度,方能促进学生管理工作的良性运转。
【参考文献】
[1]张素芬,张永生,张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与校园文化建设[J].价值工程,2010(2).
[2]赵玲令,高梦薇.信息化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研究:以湖南工程学院为例[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0(10).
[3]田甜.美国高校学生管理理念的借鉴探析[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
[4]蔡颖雯,万振环,陈敏.“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信息化的调查思考[J].高教论坛,2017(5).
[5]许雪贵,杨庆平,陈瑞芳.浅谈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职业技术,2010(12).
[6]宋健.基于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制度建设研究[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
注:2018年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院级课题“高职院校学生事务管理信息化探索——以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YZS1810)
【作者简介】钟柳群(1982— ),女,广西苍梧人,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曾旖旎(1995— ),女,广西来宾人,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与管理;何 泳(1982— ),男,广西富川人,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与管理;蒋流霞(1989— ),女,广西资源人,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张慧芬(1985— ),女,广西来宾人,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与管理。
(责编 黄桂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