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末民初的哈尔滨女子教育

2021-11-13邢芳芳

黑龙江史志 2021年4期
关键词:沙俄女校中东

邢芳芳

(哈尔滨市社会科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10)

哈尔滨自1954年开始作为黑龙江省的省会城市,是一座由中东铁路的修建而迅速崛起的近代城市,发展的时间只有百年。在以往的区域女子研究中,因东北地区近代以来行政区域划分变动频繁,对黑龙江省的女子教育研究,大多以原黑龙江省省会城市齐齐哈尔地区为中心开展的研究。虽然对当今哈尔滨地区的女子教育情况也有所涉及,但是缺乏对以哈尔滨地区女子教育为研究对象的总体脉络梳理,以及对哈尔滨近代城市发展中女子教育发展的自身特点的研究。本文以19世纪末20世纪初哈尔滨女子教育产生发展的过程为线索和脉络,以此来探寻影响这一时期哈尔滨地区国人女子教育得以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由。

一、兴办女学,是20世纪中国社会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和时代潮流

在中国传统社会的教育体制中,女子教育被排除在官方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以外。中国近代的女子教育,最早出现于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的教会教育。1844年,外国传教士在宁波创办在中国近代第一所女子学校“东方女子教育协进社”。此后又有11所女校先后在通商五埠及香港开设。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向西洋及东洋日本学习,兴办女学已经成为当时朝野各界共同推进的时代潮流。无论是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还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都在其思想理论和实践中开掘了近代中国女子学校教育的先河。中国最早的自办女子学校,是1898年由维新派支持的经元善,在上海开办第一所私立女校——经正女学。这所女学虽然在维新变法失败后受到打击而关闭,但是并没有影响由此国人兴办女子教育如雨后春笋般迅速萌生的趋势。

庚子事变后,清政府为自救开启了力度空前的效仿西方文明的“新政”。1904年颁布《癸卯学制》,尽管其中没有设置女学的具体内容,但是在家庭教育中添加女子教育,这是清政府官方第一次明文提及女子教育,说明女子教育已经进入了官方教育的视野。1907年,学部制定了《学部奏定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学部奏定女子师范学堂章程》,女子教育也因此获得了在学制中独立的合法地位。在清政府最后十年里,在各级官员推进下,女子教育,尤其是女子的初等教育之花开遍了中华大地,不仅出现在富饶先进的东南沿海开放城市和机枢重要的京师省府城市,而且也下行推广到府州县等基层政权区域。即使是地处中国东北边疆,长期因“封禁政策”而人文积淀相对落后的黑龙江省和吉林省,由官方为主导的女子教育也发生了由无到有,由政权中心向边缘区域逐渐扩展的新变化。

二、中东铁路的修建,成为哈尔滨女子教育发展的重要契机

近代城市文明的兴起,为女子教育提供了开放多元的良好文化环境。早在中东铁路修建之前,哈尔滨地区已经出现了由传教士创立的教会女学。光绪元年(1875),阿勒楚喀(今哈尔滨市阿城区)海沟屯有法国人何兰“设立子女学馆”。1880年,另一个法国传教士到呼兰,成立女子学校一所。当时有教师1人,学生28人。光绪十八年(1892)呼兰教堂设有女学房一所。但是当时东北地区缺乏与西方乃至国内其他地区的联系,所有这些零星的女子教育影响十分有限。

1896年清政府与沙俄政府签订了《中俄御敌互相援助条约》和《中俄合办东省铁路公司合同章程》,沙俄势力因此深入到中国东北地区的内部。哈尔滨因地理条件和政治环境,符合沙俄势力长期盘踞并掠夺资源扩张的需要而被作为中东铁路管理局的所在地。1898年4月,沙俄中东铁路工程局工程师希特罗夫斯基,率领20多名由专家组成的先遣队抵达“田家烧锅”(位于现在的哈尔滨市香坊区内),正式开始了哈尔滨近代城市发展的历程。

沙俄女校,首先出现在近代的哈尔滨城市历史中。哈尔滨市中东铁路管理局的所在地,为了解决因中东铁路修建而来哈尔滨的工程人员子女的教育就学问题,1898年,沙俄在香坊开办第一所俄国人小学校。1903年8月,在哈尔滨的埠头区开办第一所6年制的私立“涅罗佐娃女校”(后改为8年制女校)。此后各类俄国女校相继成立,如1906年8月奥克萨夫斯卡娅女子中学在秦家岗新市街区霍尔瓦特大街开办。1906年中东铁路女子商务学堂创办。

除了沙俄来华人员兴办教育,随着中东铁路的开通带来哈尔滨商业繁荣,越来越多国家侨民来到哈尔滨,并建立了各自国家侨民的新式学校,其中不乏招收女子为学员的各级学校。不过,当时出现在中国领土上的侨民学校,以各种不平等条约为名,将其学校教育的学制设置、教学内容、管理办法等方面都置于中国官方政府的管辖范围之外。尤其是西方女学的出现,无论是教育对象、教育形式和教育内容及教育目的等各个方面,都给生活在哈尔滨原本文化落后的中国人,带来了十分鲜明生动的新式教育样本。东三省总督赵尔巽曾在1911年9月,将奉天的30名男女学生送入哈尔滨男女商务学校。可见这种外国女子教育也得到了当时中国地方政府官员的认同和青睐。

三、哈尔滨地区行政机构的增设与职权的提升,促进了中国官办女子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中东铁路修建前夕,根据当时清政府在东北的行政区域划分,现在哈尔滨的主要城区范围,是当时黑龙江将军和吉林将军各自管辖区域的交界地带,并且两者互不统属。即以松花江江心为界,松花江以北地区,为黑龙江将军之下呼兰副都统管辖,治所在今呼兰城区,并管辖着今天的哈尔滨通河、巴彦等地区;松花江以南地区,为吉林将军之下阿勒楚喀副都统管辖,治所在今阿城区内,今天的南岗、香坊、道里道外等地具在其管辖范围之内。

中东铁路的修建与全线开通,哈尔滨迅速成为东北地区最大的水陆交通枢纽和国际商埠。因中外交涉和关税等问题的处理需要,清政府于1905年设立滨江关道,机构设置在傅家店(位于现在哈尔滨市道外区)。1907年,又增设滨江厅江防同知,隶属于吉林将军。1910年,滨江关道改为吉林省西北路分巡兵备道,官署仍在傅家店,职权有所扩大,除了征收关税和处理外交事务,还有了管理地方行政事务、监察考核地方官员及驻军的职能。辖区有新城(今吉林省扶余市)、双城、宾州、五常4府,榆树厅和长寿(今延寿县)、阿城两县。

政府机构的增设和职能的提升,使哈尔滨近代城市区域内的国人女子学校真正开启。1906年,滨江县出现了第一所小学堂。此后在中国主权区的滨江县先后建立了5个小学堂,当时男女学生实行两性单轨制,即男女不同校。1909年道外八道街建第五小学校,是哈尔滨第一所女子小学堂,有高小一个班,初小4个班,女学生170人,教员8人。1909年在劝学堂院内建的县立第九小学,为男女同校小学堂,有初小4个班,男生120人,女生30人,教学员4人。在清末的10余年里,因为当时沙俄把持着“哈尔滨特别市”和“中东铁路附属地”的管辖权,所以中国人的办学都集中在中国主权地区的滨江县。

至1930年滨江县小学发展到29所,有学生2122名,教职员82人,初级小学52个班,高级小学8个班。其中县立第五小学(道外八道街)为女校,有学生170人,教师8人,另有8所小学招收女生,施行男、女生同校。1930年高级小学:滨江县有女校2个,学生45人;双城县有高级小学女校3个,学生143人。宾县有女校1个,学生26人;阿城县学校1个,学生19人。

四、20世纪初民主主义运动,加快了哈尔滨女子教育发展的速度

20世纪20年代,是哈尔滨华人教育发展兴盛的时期。其原因一方面来自辛亥革命结束了清王朝的专制腐朽统治,使很多民主观念深入人心,思想解放,为中国近代新式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条件。如1912年,中华民国政府教育部颁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规定,初等小学校可以男女同校。并在女子高小以上可以设女子中学、女子师范学校及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在此后的《壬子葵丑学制》中,再次明确了男女同校的规定。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俄国十月革命推翻了帝国主义的沙皇政府,使盘踞在哈尔滨的沙俄势力失去了最重要的政治依靠。中国政府乘机逐步从由沙俄势力控制的中东铁路管理局的手中,夺回了行政教育等重要主权。

1920年中国政府收复附属地行政权,扩大了国人女子教育的区域范围和学校数量。1921年东省特别区市政管理局成立了特区教育厅,管理哈尔滨辖区,包括外侨学校。1925年9月,东省特别区教育管理局封闭中东铁路局教务处,强行收回其把持的教育权。1927年成立东省特别区教育厅,主权的回收,遏制了沙俄残余势力在哈尔滨强行发展俄人教育的势头,在原来被俄国人霸占的“中东铁路附属地”,逐渐发展起了中国的民族教育事业。1924年9月1日,校址在邮政街和北京街交角处的从德女子中学创办,1926年8月改称为东省特别区第一女子中学。1929年,在哈尔滨市西马家沟通道街创建东省特别区第二女子中学(初中)。1930年,在市区和特区(原中东路附属地)新办起21所中国人学校。1930年,东省特别区女一中初高中班级数10个,在校生370个,特区女二中3个班,在校生133个。实行男女同校后,1920年8月市立第二男女混合学校在大直街开办。1923年10月,中东铁路育普学校(今哈尔滨第三中学前身)在莫斯科商场(今黑龙江省博物馆)内创办,男生80人,女生30人。

20世纪20年代哈尔滨女子教育突破了高等教育的禁区,成为全国最早实行高等教育男女同校的地区之一。1919年北大首开女禁,准许女生旁听。1920年北大首次招收了9名旁听生,随后南京高等师范正式招收女生。随后,哈尔滨工业大学于1923年(前身为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1920年成立)首次公开招收女生,录取31名女生。到1931年,哈尔滨工业大学有42名女生。另外,各种职业教育也向女子打开了大门。1928年,哈尔滨医学专门学校招收女生17人,1929年招收女生15人,1930年,招收女生14人。1931年,东省特别区美术专门学校(哈尔滨)有16名女生。俄文师范专科学校1925年成立,设文科和数学科)有59个女生。哈尔滨也因此成为当时东北地区为数不多,拥有多种女子高等教育院校的地区之一。

哈尔滨的一些民主进步思想社会组织,积极开展一些惠及女子的平民教育,客观上增加了哈尔滨女子接受文化教育的机会。例如东省特别区青年会创办平民学校19所29个班,有男生670人、女生96人。1925年5月,由才镜石等人创办的哈尔滨妇女协进会接办了荟芳里的妓女平民学校。这些社会女子教育虽然一般所存在的时间比较短,但是毕竟使一些女性体验到了新式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得到了一定的思想启蒙和文化陶冶。

清末民初,哈尔滨的国人女子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是当时整个中国女子教育蓬勃发展的一种具体缩影。然而,哈尔滨的女子教育因为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城市发展的因素,使其发展的阶段和形式上有着自身的发展节奏和成就地位。哈尔滨的女子教育在短短的二十多年时间里,迅速完成了从无到有、由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比较完备体系的发展过程。尤其在20世纪20年代,随着沙俄势力的最终倒台,中国政府逐步收回原来被沙俄假借中东铁路而攫取的诸多利权,使得哈尔滨的女子教育在数量、规模和种类等方面不仅实现了超越自身前期的发展速度,并且一跃进入了当时东北地区女子教育的领先行列,为其后世女子教育的发展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历史基础。

猜你喜欢

沙俄女校中东
关于博文女校若干历史问题的考证
左宗棠收复新疆之沙俄势力研究
为每一名女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中俄《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对三姓地区赫哲族的安边政策
中俄伊犁交涉清廷成功原因探析
英式淑女是如何炼成的
女院长的密语
中东政治景观——阿伦德
叙危机诱发“中东大混战”
拉登攻击奥巴马中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