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为学生架构一座科学探究桥梁的策略

2021-11-10王淑惠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21年10期
关键词:提出问题

王淑惠

[摘 要]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有时候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难。所以,在科学教育中培养孩子们提出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结合教学实践探讨为学生架构一座科学探究桥梁的策略。

[关键词]提出问题 ;活动探究;情境迁移

[中图分类号] G623.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30-0079-02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有时候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难。所以,在科学教育中培养孩子们提出问题的能力更重要。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们来说,因为其自身年龄阶段的特点,观察和理解世界的能力也有很大的差异,怎样帮助学生永葆一颗大胆质疑的好奇心,产生主动探究的欲望,能够从“是什么”阶段的现象观察过渡到“为什么”的科学解释,教师激励性的语言、开放性的活动设计,对学生探究活动的持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此,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以驱动性问题为线,贯穿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整个过程

从字面上来理解“驱动”是施加外力,使动起来和驱使、推动的意思,结合到实际课堂上,只有学生积极地投入到科学探究中,探究活动才有了意义和价值。因此,教师应基于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符合学生学情规律的驱动性问题,逐步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在灵动的教学活动中,以自主学习为手段,深入地开展科学探究,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沉和浮》是科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一个单元的教学内容,《浮力》是本单元第五个教学模块的内容,在学生已经了解了构成物体的材料、重量、体积大小对沉浮的影响,切身感受到浮力的存在之后,本课的重点内容放在了关于“浮力的测量以及影响因素”的研究上。怎样把抽象的概念性知识,转化成适合学生理解的程序性知识,教师驱动性问题的设计,显得尤其重要。

受到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影响,我严格按照教材顺序开展有关“浮力”问题的探究。按部就班的教学过程,虽然顺利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但一节课下来,总觉得最后收尾得有些唐突,没有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结合实际的课堂,我对教材的课序安排进行了修改。在接下来几个班级的教学中,我按照自己的预想开展了教学活动。在直观“感受浮力”环节之后,驱动性的问题 “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中,松开手,你认为泡沫塑料块会怎样运动呢”应运而生。教师适时引导了学生结合自己的真实感受进行大胆的推测:“我认为泡沫塑料块会沉在水底。”“我认为泡沫塑料块会浮到水面。”“我认为塑料泡沫块会浮在水中间。”……不确定答案的产生,为孩子们打开了探究“浮力”的大门,学生很自然地过渡到“影响浮力因素”的问题探究中。课堂总结时,我借助拔河比赛,对“浮力”和“重力”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解释: “浮力”和“重力”就像进行拔河比赛的甲班和乙班,当甲班的力量大于乙班的力量时,红领巾就会向甲班方向运动;当甲班的力量小于乙班的力量时,红领巾就会向乙班方向运动。结合自己经历过的拔河比赛,学生对物体在水里的沉浮运动有了更加真切的理解,科学现象生活化,在帮助了孩子们轻松理解科学概念的同时,使他们更进一步体会到身边处处有科学,科学处处为生活的意义。

二、以开放性问题导入,牵引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持续开展

真正的“科学问题”是一个暗含着假说的问题,是启发学生提出更多问题和假说的梯子,其中含有多个“变量”的开放性问题有益于拓展学生思维,探查学生前概念知识,教师应该利用开放性的问题引发学生探究活动的兴趣,在兴趣的牵引下,逐步引导学生在活动中针对遇到的不解和矛盾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去设计实验,进行探究,为“为什么”的问题探索架好桥梁。

《时间的测量》是科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个单元的教学内容,《时间在流逝》是本单元的起始课,教学目标主要设定在引导学生意识到时间是可以被感受、估计和计量的,通过带领学生感受1分钟的时长,体验1分钟可以做的事情,来强化时间观念,自觉树立起珍惜时间的意识。

日常上课之前,我都习惯给学生预留1分钟的时间做上课准备,本课的课前准备有些特殊,铃声一落,我同样给大家预留1分钟的时间,做一件自己最想做的事情,时间一到,大家纷纷感慨1分钟时间的短暂,在稍作讨论之后,我给大家布置了新的任务:请学生估测1分钟的时长,用举手的方式示意结束。有了任务的驱使,学生们有些许的紧张,开始努力回忆起刚才所做的事情,力争在此环节中完美胜出。在我倒计时的口令一出,孩子们开始了1分钟时长的估测活动。“1分钟时间到!准时在1分钟时举手示意时间结束的同学只有曹××同学。”“啊?”孩子们有些灰心丧气,开放性的“时间”问题自然产生:“同样1分钟的时间,给你带来了什么样的感受?”“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差异呢?”孩子们顿时炸开了锅,纷纷讲述起自己的两次不同感受。经过一番讨论,学生们一致认为:一分钟的时间看似短暂,却能完成许多事情,时间就像是海绵里的水,挤一挤,就会被利用,松一松,就会悄悄溜走。一个小小的感受实验,让学生们不知不觉中体验到时间的宝贵,深知生命一刻不能停歇,时间一秒不能浪费的道理,为接下来相关时间问题的探究活动打下了基础。

三、以研究性问题为目标,帮助学生提升科学探究的能力

“研究”的本意是指探求事物的真相,考虑或商讨意见、问题。教学中在学生发现科学问题,产生探究兴趣的同时,教师明确的教学目标,条理清晰的教学环节,层层深入的教学引导,将为学生自主设计活动方案,深入完成实验探究保驾护航。

《机械摆钟》是《时间的测量》单元第五课教学模块的内容,主要引导学生了解摆钟具有等时性,并能够制作一个单摆。课堂上,我以讲述的形式导入新课:“同学们,日晷、水钟的出现,让我们了解了渊源几千年的中国历史,让我们了解了中国人民的智慧与勤劳,你能大胆创新,像我们的先辈们那样,设计一个计时工具吗?”短短几句话,孩子们平静的内心开始鱼跃,创造的种子开始萌芽。于是,我趁热打铁:“同学们,在你面前摆放着由铁架台、绳子、钩码组装的一个简单的摆,推测一下,如果让钩码摆动起来,你可能会看到什么现象?”开放性的问题,留给学生一个想象的空间,活跃的思维。小组间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讨论结束后,学生们有了大胆的推测……“你能为自己的想法设计一个实验进行研究吗?”此时,设计实验的环节应运而生,探究活动顺利开展。开放性的问题设计为学生过渡到封闭性的问题研究搭建了一座科学探究的桥梁,学生在自主活动意识的牵引下,大胆地推测摆的摆动规律。在学生经历了设计实验、完成实验、小组交流等一系列探究活动后,他们发现了同一个单摆每摆动一次所需要的时间是相同的等时性原理,顺水推舟,这就为研究原本第1个教学环节“观察钟摆”的等时性原理做好了铺垫。教材顺序的调整,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完成总结拓展,这遵循了当下知识本位向学生本位转换的原则,为学生成为终生学习者奠定基础。

永葆一颗好奇心是人类开展终身学习的源动力,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努力帮助学生在小学科学的探究活动中被因果关系的奥妙所吸引,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身邊物质世界的揭秘中,为开启他们自由的心智、终身的学习保驾护航。

(责编 韦淑红)

猜你喜欢

提出问题
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策略
素描教学中“问题教学法”的应用
课堂五环节中如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初中生“提出数学问题”的现状与对策
浅谈“数学‘问题解决’有效性研究”
把语文课上的话语权还给学生
基于能力培养的数学问题意识探究
丰盈“经历”,生长“经验”
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的有效提出与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