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提升健康教育胜任力为导向的课程教学改革
2021-11-03姚金兰陆冬燕
方 娟,姚金兰,陆冬燕
(湖州师范学院,浙江 湖州 313000)
健康教育学是医学与行为科学相结合所产生的综合性、边缘性学科,是研究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理论、方法和实践的一门学科[1]。健康教育旨在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活动促使人们自愿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与生活方式,改善人群健康相关行为,从而达到预防疾病、增进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健康教育胜任力(Health Education Competency,HEC)是指从事健康教育活动的人有效履行健康教育职责,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所需具备的特定素养,包括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等。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健康教育胜任力的评价指标未达成共识,但是基本均包括评估、计划、实施、评价4个方面的能力[2]。护理专业学生作为日后医疗卫生机构健康教育的主力军,其健康教育胜任力的培养对提升全民健康素养至关重要[3]。项目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本的活动教学法,以实践任务组织课程内容,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完成知识储备,发展职业能力。我校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进行健康教育学教学改革,将健康教育胜任力纳入培养范畴,采用项目教学法,初步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我校护理专业本科三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均已完成医学基础课程的学习,于第五学期开始学习健康教育学课程,共24学时。以课程改革前的2016级学生为对照组,共310人,其中男30人,女280人;平均年龄(21.40±0.69)岁。以课程改革后的2017级学生为试验组,共279人,其中男28人,女251人;平均年龄(21.44±0.73)岁。两组学生年龄、性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前期、同期开展的课程和授课教师均一致,具有可比性。
1.2 教学方法
1.2.1 对照组教学方法 健康教育学课程为2018年新开设课程。对照组24个学时均开展理论教学,教学方法以理论讲授法和小组讨论法为主。考核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分别占40%(课堂表现占10%,形成性评价占30%)和60%。形成性评价主要以章节内容测试为主,期末考核则进行全部课程内容的笔试。
1.2.2 试验组教学方法 2015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强调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实现课程和平台的多种形式应用与共享[4]。我校积极响应,出台相应政策鼓励“互联网+”教育教学改革并推动搭建超星泛雅网络教学平台。在开展一年传统教学后,本教学团队进行教学改革,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第一,调整学时,增加4个实验学时(缩减健康教育案例学习的理论学时,由小组通过课后在线学习完成,教师课堂进行答疑和指导),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微视频课堂展示;第二,将项目教学法引入课堂教学,并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第三,考核方式多样化。形成性评价贯穿课程始终,包括问卷编制、健康教育项目计划书制订、健康教育微视频制作和课堂展示;终末评价采用健康教育项目报告形式。具体实施如下。
(1)准备阶段。教学团队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标讨论制订教学方案、授课计划,并将课程指导性资源(教学大纲、教案、授课计划等)、学习资源(教学课件、教学微视频、健康教育案例、题库等)、健康教育项目资源(健康教育项目任务清单、问卷模板、健康教育项目计划书模板、优秀的健康教育微视频、健康教育项目报告模板等)上传超星泛雅网络教学平台,以供学生随时在线学习,完成健康教育相关知识储备。
(2)实施阶段。课程的理论学习模块主要包括完成健康教育基本理论知识学习。学生可以通过教学课件和教学微视频自行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学生在学习各个章节后需限期在线完成网络教学平台的题目,以巩固对理论知识点的掌握。题目以选择题为主,系统自行评分,并提供参考答案。学生有疑问可以通过平台及时和授课教师联系互动。同时,教师也可以监控学生的学习进度。健康教育项目实践主要开展健康教育需求评估、项目设计、项目实施、项目评价。项目实施分两个步骤,首先是课堂内实践,其次是现场健康教育。试验组学生的健康教育项目为“医学新生乳腺癌防治健康教育项目”,参考项目教学法的5个步骤,制订项目教学法的具体实施方案。首先学生成立项目小组,6~8人一组,自行推选组长一名,分组时考虑学生的学业水平,尤其是基本科研水平,尽量保证小组之间的均衡,有利于每一小组的健康教育项目顺利开展。所有任务全程由小组合作完成。在理论授课时播放视频——“‘90后’妈妈乳腺癌晚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健康教育项目,布置项目任务。主要包含3个任务:①在理论讲授健康教育评估的内容后要求小组编制1份乳腺癌防治问卷(形成性评价一),教师从主题、内容、结构、语言等方面进行评价,完善并统一问卷,由学生课后在2019级医学新生中进行发放。②在理论讲授健康教育计划的内容后要求小组制订乳腺癌健康教育项目计划书(形成性评价二),以教师评价为主,评价要点包括主题、背景(需求分析)、远期和近期目标、目标人群、干预策略、干预内容、干预方法、质量控制和评价体系等。③在理论讲授健康教育实施和评价的内容后要求小组制作并课堂展示乳腺癌防治健康教育微视频(形成性评价三)。评价包括学生自我评价、小组互相评价和教师评价,主要从6个方面评价微视频:内容、解说、技术特效、效果、创意设计、综合效果。任务一和任务二均在课后完成,任务三的视频制作在课后完成,展示和点评在课堂内完成(4学时)。针对各个任务,课堂上安排一定时间进行小组讨论,教师提供针对性指导和帮助。课外要求学生完成一次现场健康教育,结合完善后的微视频在2019级医学新生班级开展一次乳腺癌防治健康教育,现场健康教育后再次发放问卷,作为健康教育效果评价结果。最后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一份医学新生乳腺癌防治健康教育项目报告作为终末评价。学生课程成绩总评构成比同对照组。
1.3 教学评价
(1)健康教育胜任力评价。采用祝览铭[5]编制的实习护生健康教育胜任力问卷,包括评估健康教育、计划健康教育、执行健康教育、评价健康教育4个维度,共40个条目。采用Likert 5级计分方式,“完全符合”计5分,“完全不符合”计1分。得分越高表示护生的健康教育胜任力越强。问卷内容效度比为0.86,Cronbach’α系数为0.940。(2)教学方法及效果评价。教师自行设计课程教学评价调查问卷,共包含8个条目,前4个条目主要了解学生对课程教学方法的评价,后4个条目了解学生对教学效果的评价。
1.4 资料收集
健康教育胜任力问卷由两组学生在第七学期期末临床实习期间通过问卷星填写。试验组回收有效问卷252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0.32%;对照组回收有效问卷297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5.81%。课程结束后,试验组学生在线填写课程教学评价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61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3.55%。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采用均数、标准差、构成比进行描述性分析。两组学生健康教育胜任力得分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学生健康教育胜任力比较
两组学生健康教育胜任力4个维度得分和总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两组学生健康教育胜任力得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学生健康教育胜任力得分比较(±s,分)
维度 对照组 试验组t P评估健康教育计划健康教育执行健康教育评价健康教育总分3.07±0.45 2.88±0.60 3.09±0.39 3.17±0.41 3.06±0.36 4.05±0.28 4.02±0.33 3.93±0.32 4.01±0.34 4.01±0.21-31.193-28.188-27.805-26.402-38.272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2.2 试验组学生的教学评价(见表2)
表2 试验组学生对课程教学的评价结果[n(%)]
3 讨论
3.1 项目教学法有助于提升护理学生健康教育胜任力
健康教育学是一门旨在培养学生开展健康教育活动能力的课程,强调实践技能的培养,学生能否有效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是课程效果的重要评价指标[6]。本教学改革要求学生带着特定的任务完成完整的健康教育项目,便于学生形成健康教育的整体观念,也使学习更加具有目的性。健康教育项目计划书主要锻炼学生的健康教育计划能力。健康教育微视频的制作、展示和现场健康教育将新媒体融入健康教育,可以丰富课堂知识、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加强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而现场健康教育旨在为学生提供真实的直接经验,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健康教育执行能力。现场健康教育后的再次问卷评估是为提升学生健康教育效果评价的意识和能力。3次形成性评价将健康教育胜任力的培养贯穿课程始终。在评价过程中鼓励多方参与评价,能较为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也可以促进学生转换角色,主动思考,相互学习,并提升学生的评价能力。小组合作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3.2 网络教学平台有助于加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互联网+教育”实现了教育的理念变革,优化了教育资源配置,创新了教学模式,实现了教育信息化、现代化。网络教学平台拓展了学习的空间和时间,赋予了学生学习主动权。课前,教师是课程资源的整合者。要完成健康教育项目,学生必须不断梳理已学的相关知识,涉猎未知的知识领域,进行递进式学习。而网络教学平台相对集中地为学生提供了教学资源,便于学生在项目完成过程中反复查阅,也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完整、深入的学习体验,有利于提高健康教育项目的完成率,实现教学目标,提升学习效果。课堂上,教师是指导者和促进者。课堂上安排一定的时间组织学生就项目任务(问卷编制、项目计划书撰写、微视频制作、教学效果评价等)进行小组研讨,每位组长提出小组存在的问题,教师为其提供个性化指导,共同解决遇到的难题,课堂更加具有活力。课后,网络教学平台的自动评分功能减少了教师从事重复性活动的时间,教师能集中精力从事教学研究。
3.3 健康教育项目的开展惠及多方,助力“健康中国”行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明确提出,国家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学校应当利用多种形式实施健康教育,普及健康知识、科学健身知识、急救知识和技能。本教学改革以医学新生为健康教育对象,通过健康教育项目普及乳腺癌防治知识和技能,提升医学生主动防病的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方式和健康的行为习惯。此外,学生作为健康教育主体,还能惠及家人、朋友等,契合全民健康的发展要求,助力“健康中国”行动。
3.4 教学改革的不足及相关对策建议
我校学生实习期间的健康教育胜任力仍有提升空间[6],要继续改进教学方法。其他院校一般都将健康教育学课程安排在第六学期[7],本研究实施时课程安排在第五学期,结合专家和课程教学团队等多方意见,目前已调整2019级培养方案,将课程安排在第六学期,以尽量确保学生完成专业基础课、主干课程的学习,更有利于健康教育项目的开展。本轮健康教育项目由于各方面条件限制,主要由授课教师确定。以后健康教育项目的确定要围绕《“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结合学校实际,贴合学生健康教育胜任力培养要求,具体项目以各专科疾病健康教育、慢性病康复管理、特定人群疾病预防教育等为主,如提高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脑卒中识别、艾滋病预防、儿童青少年近视预防等健康教育项目。学生分组尽量避免主观化,可在开课前采用问卷评估学生的健康教育胜任力,保持每组学生的均衡。为确保每一个组员都认真参与项目任务,可要求学生进行任务分解,责任到人,授课教师根据组员任务的难度和完成度进行评价。学生在项目完成过程中遇到问题,授课教师要及时进行指导,以树立学生完成项目的信心。为追踪学生能力的发展,调查在第七学期完成,而健康教育学课程在第五学期完成。为评估近期和远期的教学效果,以后的改革中应增加课程结束后的能力调查。
目前学生开展健康教育的方式有限,健康教育的对象,评估、执行和评价方法,场所等比较局限,以后要结合学生的特点不断丰富拓展健康教育手段和方式,锻炼学生的综合健康教育能力。并可通过第二课堂引导学生把健康教育理论融入实践[8],向校外延伸。一方面以对象的多样性、现场状况的复杂性模拟实际工作环境,锻炼学生的现场应对能力;另一方面扩大受益人群覆盖面,切实提高群众健康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