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职扩招生实施“互联网+导师制”教学模式研究
2021-11-03胡筱蕾钟永怡陈琴珠
胡筱蕾,钟永怡,陈琴珠
(广州华立科技职业学院健康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0)
李克强总理在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高职类院校当年扩招100万人,加快培养国家发展急需的各类技术技能人才,护理专业是第一批响应扩招的专业之一[1]。2020年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要求教学方式必须顺应新形势的发展进行改革。网络教学不受时间、空间限制,且有可循环利用的优势[2],但如何做好网课的监督与评价,如何将互动式教学有机嵌入网课中,如何实现线上、线下相统一,始终是教育工作者重点思考的问题[3]。混合式教学可定义为在信息技术支撑下,传统课堂教学任务转移到课外,不断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4]。高职扩招护理专业生源来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学员已具备基本理论知识,缺乏的是整合知识的能力和护理批判性思维,针对此类学生,教学的重点应放在梳理知识架构与提升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在这一需求下,我院以健康评估课程为试点,构建“互联网+导师制”教学模式,以学生学习态度、行为改变、教学模式满意度、期末考核成绩等为评价指标来评估教学改革效果,为高职扩招人才培养提供思路借鉴。
1 互联网教学路径
1.1 课程建设
教师团队在调研国内其他高校健康评估课程建设特点与自身教学需求的基础上,确定了以“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过程、知识内化、课后讨论”模块为主的建课架构,要求授课教师每节课均录制视频,视频以重点内容为主,时间不超过45分钟,同时将PPT配合教师笔记同步上传至学习通App里。现以心电图课程建设为例,见图1。
图1 心电图建课架构
1.2 学习过程
进入课程后,学生根据重要知识点观看教师录制的视频,视频中教师会将重点内容串联并穿插提问环节,提升学生的注意力和积极性。观看视频后,学生结合课程PPT再对照教师上传的笔记,将整节课程内容进一步内化,最后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后讨论与练习题。
1.3 题库建设
教师根据课程特点和学生学习目的与需求,以每节内容不少于15题的数量标准建设作业题库,从每年的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真题与模拟题中选择适合的题目建设作业与考试题库,教师定期从题库中随机抽取题目布置作业或者进行阶段性测验,检验学生学习效果。作业和测验分数会按比例折算成平时成绩计入课程总成绩。
2 “导师制”下的情景教学
“导师制”采取小班形式,由一名导师负责20名学生的学习全过程。当导师确认所带教学生均完成线上学习后,将所带教的学生分为4组(每组5人),导师给每组提供一个教学案例并全程参与实施,要求小组成员根据案例形成一套完整的护理评估方案并进行实践操作,具体过程为:小组成员按照病例写出护理评估流程,包括病史采集内容、体格检查方法、护理诊断与过程中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小组成员进行分工,1名学生扮演病人,1名学生负责询问病史,写出护理病历,1名学生进行体格检查,其余2名学生负责记录过程并观察实践过程中是否出现错误;操作结束后,小组成员展开讨论,提炼出2~3个关键性的问题;导师对每组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对问诊与体格检查中不正确的做法给予纠正,必要时进行重新示教,对提出的关键问题进行解答,帮助学生理顺思路,逐步培养临床思维;最后让学生按照正确的方法重新操作,巩固效果。“导师制”情景教学流程见图2。
3 “互联网+导师制”模式效果评价
3.1 基本情况
本院扩招学生共计176人,平均年龄(29±7.327)岁,男女性别比为1∶6,学生均来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从事护理工作。
图2 “导师制”情景教学流程
3.2 学习态度与行为
教学前,组织学生填写《学习态度与行为量表》,该量表包含人口学资料与学习态度行为评分(20题)两部分,以Likert评分制为标准,内容有“对学习是否有计划、有热情”“学习中会知难而退吗?”“是否会想办法解决学习中的困难”“是否相信学习会让自己变得优秀”等。满分为100分,得分越高表明学习态度越积极,学习行为的持续性越稳定,有信念解决学习中的困难。教学结束后,再次组织学生接受调查,对比教学前后量表分值变化,教学前平均分为(65.856±8.733)分,教学后平均分为(71.972±9.985)分,教学前后分值有显著性差异(P<0.05)。具体结果见表1。
表1 学习态度与行为变化[n(%)]
3.3 “互联网+导师制”模式满意度评价
教学后,组织学生填写《教学满意度调查表》,该量表由36题组成,包含教学形式、教师组织能力、教师选择内容、课堂氛围、学习促进力、内心感受等内容,满分为180分。调查结果显示,最高分、最低分、平均分分别为175分、76分、(131.671±21.459)分。学生对“互联网+导师制”模式的满意度见表2。
表2 “互联网+导师制”模式满意度评价[n(%)]
3.4 期末考核评价
课程考核采用过程性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形式,各部分的权重为总成绩(100%)=观看教学视频(15%)+参与课后讨论(5%)+作业成绩(15%)+期末考试成绩(20%)+线上签到(5%)+实践操作表现(40%)。学生成绩统计见表3。
表3 学生成绩统计[n(%)]
通过成绩分析可知,学习难点集中在身体评估章节,这与其内容特点有关。身体评估需要大量的实践操作练习,这提示我们后期还需要更加细致地研究“理实结合一体化”的具体操作流程和培养标准。如何切实将高职扩招护理学生的学习需求与互联网课程资源、线下实践无缝衔接是推广“互联网+导师制”要仔细思考的问题,详见表4。
表4 各章节内容成绩分析
4 讨论
4.1 进一步完善课程资源
国内各大慕课平台主体受众是本科生,针对高职扩招类学生的课程资源非常少,后期要逐步完善适合此类学生的课程资源,特别是积累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的素材,拓宽传统思路,与“1+X”证书制度衔接融通,推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机制深度改革。
4.2 线上与线下有机融合
高职扩招护理学生均来自基层卫生机构,日常琐碎的工作让这部分学生在学习上投入的时间和热情明显不足。如果仅仅依靠线上学习更加容易流于形式,使“扩招”有“混文凭”的“嫌疑”。健康评估课程是护理专业的核心素养课程,非常强调实践操作能力,“导师制”的引入能够有效填补线上、线下衔接的空白处,通过小组实践教学的精确化分工,能够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极大地调动了学习积极性,提升学习的幸福感。
4.3 切实提高学生临床综合思维能力
护理在现代医疗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护士的作用也不再仅仅是执行医嘱,在临床工作中,往往需要护士独立完成护理诊断与护理措施,对思维能力的要求很全面。培养完整的护理临床思维能力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严密的逻辑思维和反复的实践练习[5],借助情景案例的体验式教学,能够让学生在导师的引导下把理论教学中纷乱的知识点进行梳理,融会贯通地应用在病史收集与体格检查中,还能够通过小组讨论分析案例病情,形成护理诊断、护理措施,也能够锻炼学生在整个流程中的语言沟通和人文关怀能力,有效提高学生临床综合思维能力。
4.4 探索培养高职扩招护理学生评判性思维路径
评判性思维是有目的地进行自我调节的判断过程,是个体对相信什么或做什么做出判断的互动反应的推理过程[6]。美国学者彼得·法乔恩曾说过,教育的目的就是学会思考[7]。缺乏系统化训练的学生很难主动发现问题、总结问题和表达问题,学生的评判性思维主要在实践阶段形成,这就对导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导师需提前做好规划,针对扩招学生,到底要学什么、学习与考核的标准体系是什么,可在后期研究中引入反思教学模式,导师带领学生在每次实践后均写反思日记,详细记录学习过程中的步骤和思维过程,对出现的问题做归纳整理,提出自己的思考与疑问,导师做出解答,并帮助、引领学生针对下阶段学习计划、重点要解决的问题展开讨论,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
经过一学期健康评估试点课程“互联网+导师制”的模式教学,在提高学生兴趣与自主性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人才培养方案还不够细化、个别学生表示不适应情景式案例实践方式、学习压力过大等。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优化,通过多素材拓宽课堂的广度与深度,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和考核监督机制才能使高职扩招这个长效工程顺利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