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动性肩袖损伤研究进展

2021-11-02赵亮宇

体育时空 2021年14期
关键词:康复治疗运动损伤

赵亮宇

中圖分类号:G804.5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1)07-066-01

摘  要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对现阶段的运动性肩袖损伤的发病原因、发生机制,以及各治疗手段进行综述。研究发现,运动性肩袖损伤病因有年龄退行性和微创退化以及肩峰形状等,而现阶段对于运动性肩袖损伤的治疗分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

关键词  运动损伤  肩袖肌群  康复治疗

《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正式印发。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我国体育事业不断发展,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全民健身参与度大幅提升,伴随机遇和进步一同到来的也有挑战和困难。运动性损伤一直是体育领域常见的难题,如何在损伤前预防和损伤后快速恢复是体育科研者的长期关注点。运动损伤种类繁多,国内外诸多关于运动创伤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肩关节作为人体全身最灵活的关节是体育训练中最易发生损伤的部位之一。尤其是在投掷类、上肢击球类等以上肢运动为主的项目中(如乒乓球、羽毛球、棒球等),肩关节损伤发病率一直居高不下,其中又以肩袖肌群损伤最为常见。

一、肩袖肌群

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和肩胛下肌共同组成肩袖肌群,对支持和稳定盂肱关节起重要作用。其中冈上肌起到外展功能,冈下肌和小圆肌起到外旋功能,肩胛下肌起到内旋功能。肩袖肌群的主要作用是将肱骨固定在肩胛盂内以稳定肩关节,使其完成三个维度内的活动。此外肩袖肌群能够平衡肩部其他肌肉的力量,如在冈上肌对抗三角肌对肱骨头的牵引力,避免肱骨头向上移位,造成肩部严重外展障碍。在特定的运动活动中,肩袖的前后肌群(冈上肌、小圆肌、肩胛下肌)分别独立工作以抵消相互之间的旋转力量,从而有效引导肱骨在正确的范围内进行活动。肩袖肌群任何一块出现损伤,都可能导致肩关节活动功能出现障碍。

二、肩袖损伤定义

在《运动解剖学、运动医学大辞典》[2]中关于肩袖损伤的定义与实用运动医学中的定义基本相同,其主要因肩关节在大范围外展、旋转时,肱骨大节结与肩峰及肩缘韧带反复摩擦,使肩袖、缘肩韧带、肩峰下滑囊炎受伤。临床多表现为肩部无力、疼痛、肩“反弓疼”,外展60°~120°范围内疼痛、抗阻痛等。

三、肩袖损伤原因

肩袖损伤的病因目前尚未完全弄清,学者们认为有内在和外在的两大原因。内在原因如肩袖肌腱随着年龄的增长或者频繁重复的过度使用,从而导致肌腱的退行性变化;肩袖组织与肩峰之间的撞击是常见的外在原因。现阶段有一种假说被普遍认可,即“退化—微创”理论。提出该理论的学者认为在肩袖出现细微损伤而并没有出现症状时,肩关节反复某些动作,重复的应力会导致肩袖组织没有充足的自我修复时间出现进一步创伤。

Neer提出的肩峰撞击综合征是十分著名的理论。他认为肩关节在前屈、外展的位置时,肱骨的大结节和肩峰前三分之一与喙肩韧带产生了碰撞,从而导致肩峰下滑囊炎,严重时会导致肩袖撕裂。研究显示在肩袖距肱骨止点约1cm的区域,由于此处是血管分支交界处,血供缺乏,因此当此处肩袖肌肉有细微损伤时机体不易修复,从而发生肩袖的撕裂。

肩袖损伤和年龄具有一定正比关系,很多研究都发现肩袖损伤在60岁以上女性群体中格外的常见。有学者通过冈上肌的撕裂并伴有疼痛症状的患者进行研究,发现这类肩关节外展、外旋外展的肌力明显下降,肌力下降。

肩峰的形状同时也是肩袖损伤患病的重要因素之一,与弯曲型(II型)或扁平型(I型)肩峰的个体相比,钩状(III型)肩峰形态患者肩袖损伤的发生率更高,且随着肩峰形状的不同,保守治疗的治愈率也明显下降,I型、II型和III型的治愈率分别是89%、73%和58.3%。

四、运动性肩袖损伤的治疗

(一)保守治疗

保守治疗的目的是改善疼痛和功能,以替代手术干预。对于RTC肌腱病、撕裂和非特异性肩痛的非手术治疗已经提出了一种涉及至少两种治疗策略的多模式方法。对多于60岁的患者采用多模式保守治疗RTC全层撕裂的研究报告,其疼痛和功能短期和长期效果良好。这些研究包括具有治疗策略的计划,如活动改进、口服非甾体抗炎药(NSAID)、超声治疗、红外辐射、经皮电神经刺激(TENS)、活动范围(ROM)和柔韧性练习、强化练习,并根据需要进行手法治疗,并在准备就绪后进行居家训练。

(二)手术治疗

年龄超过65岁且有全部撕裂的患者,或患有大(>1~1.5cm)或超大撕裂的慢性不可逆RTC患者,由于手术修复后的治愈潜力受损,应采取非手术治疗。对于年龄在65岁以下,全厚度撕裂较大(慢性或急性)的患者,应考虑在早期进行手术干预,因为它们具有不可逆RTC改变的高风险(撕裂进展为50%),并且术后术后充分愈合的可能性很高。随后应进行适当的术后康复计划。RTC肌腱病、部分和小的(<1~1.5cm)全层撕裂具有较低的撕裂恶化风险,并且不可逆转的慢性变化风险有限。因此,应进行至少3个月非手术康复治疗,如果无改善,再考虑进行手术评估。

五、结语

运动性肩袖损伤虽然较为常见,但就其发生的病理机制尚未定论,对于运动性肩袖损伤后的治疗方式需根据具体受伤情况和个人状况选择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1]石作砺,于葆.运动解剖学、运动医学大辞典[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2]Neer C N. Impingement lesions[J]. Clin Orthop Relat Res,1983(173):70-77.

猜你喜欢

康复治疗运动损伤
针刺优选法结合现代康复治疗脑卒中后偏瘫临床疗效观察
康复机器人在脑性瘫痪患儿康复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脑梗死综合康复治疗效果评估及分析
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预后的影响
大学生网球运动损伤成因及预防策略
云南师范大学网球专项本科生常见的运动损伤及预防研究
武术散打运动员运动损伤分析与对策
高校大学生羽毛球运动损伤的原因分析
田径训练运动中损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关节镜治疗踝关节运动损伤的临床应用意义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