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建设与实践

2021-11-02焦诗卉刘兆国

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评教问卷教学质量

董 杨,焦诗卉,刘兆国

(辽宁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6)

一、引言

公共管理学是以解决公共问题为导向的应用科学,其教学方式多以教师课堂讲授理论知识为主,辅以案例教学、情景模拟教学及现场实践教学等。因此,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并对公共管理学科建设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提出合理的解决措施;学生能够从理论的高度认识公共管理活动现象,以及认识现象背后本质性的事物,从而为解决现实中的公共问题提供理论基础。然而,“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方式较为保守,注重课堂理论教学,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较低,以知识的单向流动为主要特点”[1],这在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中表现较为突出。“在《公共管理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指导下,尽管多数高校已经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等方面做出改变。”[2]但是,实践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实质上还是多采用“灌输式”教学,学生中心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专业教学质量有待提高。

随着社会对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要求其更具创新意识、独立思考等能力,因此有必要对现有与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质量有关方面进行反思。概括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传统教学观念根深蒂固,专业教学偏重理论讲授。由于受到中国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在我国教育体制中,教师在教学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而从行为主义出发的外输式教学观必然导向单向性的教学方式,即主要依靠教师讲授把知识从书本迁移到学生头脑中,这就导致学生知识结构单一,无法形成融会贯通的知识体系”[3],“灌输式”教学模式大大抑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新意识和能力。公共管理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在传统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更易形成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二是政学两界沟通机制不完备,缺少实践培训机会。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很难获得对口专业的实习岗位和机会,所以学生并不能接触和了解公共政策工作流程、工作内容、工作方法以及公共部门管理等内容。这也使得公共管理类专业毕业的学生缺乏政府实际工作经验。这种现象不仅不利于学生政治思维的培养、不符合培养综合性人才的战略目标,也无法满足公共部门的用人需求。

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学科体系在当代已经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学科特点较为突出,实践性、综合性、技术性与发展性的要求不断提升。因此,这就要求高校在教学过程中对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质量体系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估,进一步明确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目标及改进策略。

二、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指标构建

反思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需要对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质量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因此,亟须开展专业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建设工作,且重点设计一套系统的质量评估指标体系。指标选择合理与否反映着教学体系的科学化程度,进而影响教学质量的改进。

L高校在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质量评估实践中设计了《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考核办法》,并指导各教学单位通知学生进行线上考核工作。该校还规定学生如未在规定时间内进行考核,将影响学生选课;评教过程中严格控制优秀率,即得分≥90分的教师人数不超过被评价教师总数的40%。在评估实践中,L高校除了通过问卷了解学生对任课教师教学水平及教学质量的满意度外,各学院还要求分管院长、系主任不定期听课,主要考察教师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及课堂氛围来对任课教师进行全面评价。因此,根据L高校的实践案例分析,教学质量评估应主要围绕教学方案的设计、实施、效果以及教学目标的要求进行评估指标选择。在参与调查研究和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选取以下指标作为评估的主要内容并展开分析。

(一)教学管理

教学管理是通过对教学过程进行统筹安排,使教学工作有序运行,从而确保教学质量的过程。教学管理主要涉及教学计划管理、组织管理、质量管理环节,教学计划包括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的设计和调整,教学组织管理包括教学管理人员整体素质与结构的考察,教学质量管理包括教学规章制度设计和执行情况、教学质量标准设计、教学质量评估与监控情况。

(二)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的合理配置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包括教师专业结构和专任教师资格。在教师专业结构方面主要考察公共管理学科教师的教育背景、高级职称情况及青年教师的比例等,在专任教师方面主要考察专任教师的资格达标情况、教授及副教授上课情况、教师的科研成果等。

(三)教学条件及利用

教学条件是开展教学工作的物质基础,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教学条件具体包括教材使用与建设情况、教学工具的配备与使用情况、教室和资料室使用情况、教学经费的来源及使用情况、校内外实习条件。此外,教学环境作为影响学生学习的次要因素也应考虑其中。

(四)教学效果

教学效果是实现教学目标、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要衡量标准,主要从学生的角度对教师的教学成果进行考察。考察的内容具体包括学生对专业理论与技能的掌握程度、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学生的科研成果、学生毕业设计质量以及就业情况等方面。

(五)学风情况

学风主要包括教风、学风两个方面。教风集中表现为教师的职业素养和敬业品质;良好的学风主要体现在学生精神品质、校园学习氛围、科研文化教育活动等方面,具体包括学生遵守校规校纪的情况、学校和班级风气建设、学生参加的文化艺术及科研活动等情况。

(六)教学建设与改革

运用现代管理理念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有利于进行教学建设与改革、建立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教学管理模式。教学建设与改革主要包括课程开发与设计、课程标准的建立、教材更新、教学方法改进以及实践教学的建设与改革。

三、PDCA模式应用于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建设

(一)PDCA模式

PDCA作为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在教学质量评估过程中的模式如图1所示。在图1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质量评估的PDCA模式中,结合具体指标的选取,对PDCA模式的解释如下:

图1 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质量评估的PDCA模式

P(策划):为了实现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在教学秩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师资队伍、教学设施、教学环境等方面进行教学质量评估指标的选择。

D(实施):首先,教学质量评估指标选取完成后,设计课堂教学质量调查问卷。其次,对问卷初稿进行试用和修改。问卷试用可以在学生干部中进行,发现问卷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修改。最后,问卷定稿,发放、填写和回收问卷。

C(检查):在问卷调查过程中,要进行指导与监督,确保问卷填写的客观公正。

A(处置):分析问卷结果后,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调整或改进;与此同时,也要发现问卷中的不足,对于了解不够深入的方面继续深入了解,为新一轮的问卷设计提供参考。

(二)PDCA模式下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实践应用

1.策划

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进行系统、周密的调查,发现现行教学体制的问题、找出原因,再经过多方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质量评估首先要进行评估指标的构建,选择对教学质量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指标,包括:教学管理、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条件与利用、教学效果、学风情况、教学建设与改革六个方面。在指标选取之后,设计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调查问卷,根据问卷结果来判断指标的合理性并进行调整。

2.过程实施

教学评估指标构建完成后,在设计专任教师教学质量调查问卷时,要注意问题的提问方式,不要出现引导性问题,以确保问卷结果的公正客观。此外,问卷问题的设计要具有针对性,可以针对公共管理类专业或关于学校教学过程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设计。问卷的填写应采用匿名的方式,对于干涉学生填写问卷的教师,要进行批评教育。在进行教学质量评估的过程中,遵循客观、公正的原则或准则,保证信息收集的真实性。

完成调查问卷的设计后,下一步就是进行问卷的发放、填写、回收和分析。本次问卷设计主要运用了李克特量表法,调查结果是根据行为频率进行的等级划分。通过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问卷调查,可以进一步验证指标的合理性,了解学生的需求以及学校教学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最后根据调查结果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修正。L高校公共管理学院专任教师教学质量的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L高校公共管理学院专任教师教学质量调查结果

3.检查

专业教学质量评估作为提升教学质量的依据,评估效果的检查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成效对比:在开展教学质量评估时,应先搜集评估前关于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的教学成果,包括:公共管理专业学生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学生参与的科研项目及论文发表数量等。待教学评估完成,学校发现问题并改进后,再从专业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科研项目参与度、论文发表数量三个方面进行对比。

参照对比:设置实验组与对照组,学校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对教学管理工作进行调整后,可以从公共管理类专业不同年级进行纵向对比,也可以根据同一年级不同年份进行纵向对比。

问卷回访:学校针对学生反映的问题进行整改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贯彻实施,再进行问卷回访,主要集中调查学生对问题改进的想法或满意程度。问卷回访能够了解学生的真实感受,进一步发现问题与不足,为下一轮改进奠定基础。

4.改进

国家、政府及社会对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的要求在不断变化,因此,学校培养此类专业人才的方向、素质、能力也要不断调整。专任教师教学质量的问卷调查客观真实地反映了高校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主要表现为师资团队结构有待提高、学生课堂纪律散漫、教学内容偏离实践、师生间互动较少、教学态度有待提高、学生专业知识掌握程度较低、教学环境也有待改善。学生对教师教学、学校条件的感受,真实反映出教学制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调查可以使学校管理者认识到问题所在,将评估后的结果应用于强化教学管理、改进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质量。

四、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存在的问题

“教学质量是高等学校的命脉,是评价和衡量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4]。本文根据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质量在PDCA模式下的应用,以及结合L高校公共管理学院专任教师教学质量的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得出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质量问题主要集中在教学管理、教学内容、师资队伍、教学方法等方面。

(一)教学管理有效性低

教学管理执行力度的大小,关系着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质量的高低。在实际教学管理过程中,教学设施、课堂秩序、教师教学以及教学质量监管工作等方面都存在诸多不足。

教学设备作为教师授课的载体,其质量好坏影响着教学进度的快慢。调查显示,L高校只有28.57%的学生认为学校的设备设施非常完善,78.57%的学生还反映教室环境存在问题。教室是教学活动和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教室环境的优劣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动机。

良好的课堂秩序是学生学习的前提。L高校调查表明,教师作为维持课堂秩序的第一责任人,只是偶尔维持课堂秩序;57.14%的学生在课上玩电子产品,50%的学生在课上学习其他知识;任课教师上课迟到、早退现象也时有发生。“双主体”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缺位、错位,降低了公共管理类专业的教学质量。

教学监督及评估工作是实现教学效果的保障,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举措。L高校实际教学活动仅有58.33%的学生遇到过校督导组听课,表明该校教学评估工作力度有待强化。

(二)专业教学内容不全面,重理论轻实践

公共管理学科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学科,教学内容不仅包括本学科的理论知识,也包括社会科学中其他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方法。目前,教师重理论轻实践、讲授内容陈旧、学科知识与政府和社会脱节等现象较为普遍,课程设计与任课教师选择也会影响学生专业知识掌握的广度与深度。L高校64.29%的学生反映教学内容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仅有21.43%的学生非常了解本专业理论知识,这与教学目标相差甚远。上述情况的出现是多方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教师与课程匹配程度、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师具有与其教授课程相关的教育背景是授课前提,但学院在实际教学安排中可能出于综合考虑,将某一教学任务分配给不同的教师,这就使得学生难以系统掌握学科知识。教学方法的选择也影响学生的理解和接受程度,讨论汇报式并不适用于所有科目,学生学习过程及质量也无法保证。

(三)专业师资力量配备不合理

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主体之一,其专业性对学生学习效果具有重要影响。L高校仅有14.29%的学生认为专业师资力量非常合理,这表明该校在师资配置上亟须改进。公共管理类专业因其综合性和办学门槛较低的原因,使得各院校在招聘专业教师时,注重教师教学背景的多样性,但在教师授课科目方面缺乏系统的安排,致使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质量参差不齐。与此同时,“中国大学较大的生师比使得教学供给并不充裕,课程教学质量也受到了教学组织安排的制约”[5]。教师与教授科目匹配度低会影响教学内容的设计,不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学科理论知识体系,还会影响自身的教学积极性、教学态度。教师教学态度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而且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也具有重要影响。L高校27.27%的学生认为公共管理类专任教师教学态度非常严谨,这显然不能保证教学质量,这与教师承担教学工作和科研任务的双重要求密不可分。大部分教师把时间和精力集中在科研任务上,教学工作的投入在时间上就相应减少,具体表现在课堂讲授内容陈旧、课件更新频率低、课后任务布置及小组作业点评少等方面,进而降低了专业教学质量。

(四)创新意识薄弱,教学方法单一

创新是一个组织永葆生机和活力的主要标志之一。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是公共部门人才的后续储备力量,其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政府治理及公共政策制定等能力。我国公共管理学科建设起步较晚,尚未形成完全独立的学科体系,尽管它是在吸收各学科有益成果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学科间较为分散,缺乏沟通与交融。我国公共管理学目前还处于理论学习和探索阶段,缺乏理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主要表现为教学方法单一。L高校学生反映教学过程中接触最多的是讨论汇报式教学,案例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方法的使用频率较低。教学方法单一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还会禁锢学生的思维模式。

五、完善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建设建议

针对上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重点问题,从制度、目标、资源、理念四个方面提出解决对策,通过系统制度、合理目标、专业培训、科学理念的有机配合,改变公共管理专业教学现状,提升公共管理专业人才质量。

(一)健全评教机制,避免形式主义

教学评估是监控教学质量的必要举措,健全的评教机制是不断提升教学质量的前提。

完善评教制度建设。评教制度是教学评价的根本依据,严格设计评教内容、评教程序,合理选择评教时间、评教对象、评教组织、评教形式。根据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设计评教内容,保证评价内容的有效性。评教时间为确保评教结果的信度和效度,可在学期教学工作结束后开展专业教师教学评教工作;评教对象包括全体专任教师;评教组织包括学校教务部门、教学管理人员以及全体学生;评教形式根据公共管理等学科特点进行调整,按照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评教程序开展评教工作。

创新评教方式。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教学评估也要逐步实现信息化和智能化,改变一张表打分的传统模式[6],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开展教学评估工作。线上调查问卷、学生远程访谈以及学校各网站平台都是搜集学生意见的有效渠道。线上调查问卷与学生远程访谈主要以结构性调查为主,问卷及访谈问题设计难度较大,不同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不同也会导致结果偏差。因此,新型评教方式在方便评教工作的同时,也应充分认识到各类方法的局限,合理进行选择与组合。

重视教学效果,建立常态化评估。教学效果是反映教学质量的关键指标,常态化评估只是对教学效果评估的补充。日常评估主要是对学生学习公共管理类专业效果的考察,包括举办公共管理专业知识竞赛、线下读书会、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程度及论文发表数量等。建立常态化评估,将教学质量评估融入日常教学过程中,不仅提高了学校领导的监督意识,无形中也会提升教师和学生对教学评估工作的重视程度,时刻以高标准要求自身,最终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需要注意的是,常态化评估在不降低评估信度的同时也不能影响日常教学工作。

(二)明确专业培养目标,提高培养效果达成度

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是我国政府改革的主力军,是重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理论与实践的中坚力量。

加强案例教学。学校要根据国家和地方政府人才需求制定专业培养目标,提高公共管理专业人才与国家和社会的匹配度。由于公共管理专业具有人才培养周期长、成本高的特点,在有限的教学条件下,案例教学有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创新能力的提升,案例分析过程中还有利于提升其书面和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以及演绎和归纳能力[7]。

加快实习基地建设。由于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实习机会较少,这使得学生不了解政府运行程序和实际问题,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低下。这就要求建立完备的政学两界沟通机制,加强地方政府与各高校公共管理学院的联系,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在实际工作中培养公共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效果达成度。

(三)合理配置教学资源,注重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教学资源作为教学的载体,是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包括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和学科专业人才培养,而学科专业人才培养以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为基础。这就要求学校合理配置教学资源,加强师资团队的专业化建设。

聘用专业教师,注重教师教育背景。师资力量是教学资源的关键因素,教师专业能力的高低不仅影响教学效果,还制约着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劣。公共管理专业教师要严格按照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计和教师能力进行选择。这要求学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教师的学科背景和优势,提高授课匹配度,最大限度实现“专教任专课、专课培专才”的教学效果。

设计专业特色课程。重构公共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应以分析公共管理专业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管理方法及相关领域知识为基础,进而设计专业特色课程、更新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特色课程开设方向可以侧重于论文写作培训、专业热点问题分析、定量分析方法运用等方面。课程体系重构在注重课程关联性基础上,要避免课程重复现象,保证公共管理专业人才的专业性。

(四)提高创新意识,加强专业教学培训力度

创新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公共管理学创新意识主要集中在公共管理理论、管理观念的创新方面。学校为提高公共管理专业师生创新意识,应鼓励教师更新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

树立问题意识。公共管理类专业与公共治理现状紧密相关,关注社会现实问题是保持专业敏感性、提高创新意识的基础。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习政府文件、关注学科前沿问题,培养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也要善于发现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及时修正。

举办学术研讨会。学术研讨会为公共管理类专业师生提供了交流机会,有利于观点的碰撞与结合,大大降低了“闭门造车”的可能性。为扩大学术研讨会的影响范围,可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这也为从事公共管理事务的人员提供了交流路径,加强了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联系。

猜你喜欢

评教问卷教学质量
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高校学生评教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以川北医学院为例
关注学习过程 提升教学质量
提高教学质量,重在科学管理
高职院校学生评教工作改进与实践总结
学生评教的标准化处理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
评教,别忘记站在教师的立场上
问卷大调查
问卷你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