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课堂引领式教学给养构建研究
2021-11-02李静雨
李静雨
(亳州学院 中文与传媒系,安徽 亳州 236800)
思想政治教学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担负着提升学生思想政治认识、加强学生思想素质的重任。然而在实践教学当中,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所占学分普遍较少,在高等教育中受重视程度有待提高,尤其对于非思想政治专业的学生而言,思想政治教学的效果难以得到保证。在此背景下,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积极性,进而改善思想政治教学效果,成为思想政治领域学者和教师长期探索的重要问题。近年来,从生态视角来讨论如何有效提升思想政治学习成为相关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本研究以思想政治教学课程为基础,通过学生反馈的实际数据,探讨同伴引领式课堂活动能否提供丰富的给养,进而帮助学习主体感知学习意义。对于建立高效的生态课堂环境有重要意义。
一、文献综述
生态理论是教育者以自然观的生态系统构建模式对人的发展进行影响的个体发展模型,最初在20世纪40年代由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提出,后经过以现代学习理论家班杜拉为代表学者逐步完善。基于生态观对教学质量进行研究,近些年生态理论成为学习理论的主流之一。王娇认为,基于生态理论对学习者之间以及学习者与环境之间进行关系改善,能够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教学原则在于为学生打造有效积极的生态环境,进而使得环境当中的多方参与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有效改善[1]。这一理论为教学提供了新的理论范式。
朱征军认为,为了最大程度提升学生的参与感,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能动性,让学生在彼此合作互动过程中创造良好的学习体验,需要学生和教师在课堂当中共同努力去进行给养[2]。周勤进一步指出,所谓给养是指学习主体在学习过程中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主观感受到的学习机会。给养的核心特征是交互可能性。给养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直接感受到的,也可能是反复学习之后感受到的。给养能够表现出环境对个体的积极支持和互补[3]。
近年来,生态课堂的研究成为提升教学质量的主流研究之一。给养这一概念作为生态课堂研究的核心概念被大家熟知,但是目前学界对于给养这一概念并没有达成一致认识。目前关于课堂给养的相关研究较少,而且并没有围绕这一概念展开系统而全面的研究。关于课堂给养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第一类,关于目前已有的给养手段。朱广琴的研究主要关注教师如何在课堂当中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进而对学生提供给养,促进学生主观能动性。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学生的能动性从个性化能动到最终全面性能动呈现动态的变化过程[4]。第二类,关于给养过程中的匹配性。万林艳指出,对学生进行课堂环境给养过程中,应该根据不同环境的特征和学生的特色进行匹配。在合适的环境下对不同学生进行不同程度的给养,采用具有针对性的方式,最大程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5]。第三类,关于给养过程中的环境要求。黄国文提出,在对学生进行给养的过程中,只有学生充分融入的课堂活动,才能被感知为对学习有效的积极给养[6]。
综上,作为高校同伴引领课堂给养的主体,即教师和学生如何运用内容给养和互动给养,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达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同伴引领课堂的给养情况如图1所示。
图1 同伴引领课堂的给养情况
二、高校思想政治课堂调查研究
(一)数据来源
本文研究对象为思想政治必修课(为期18周)大二学生共计78人。此次实验过程共计四周。第一周为准备阶段,在此过程中教师对课程的学习过程进行充分解释和说明,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进行示范。在示范过程中不断强化主动学习的重要性。之后三周的正式实验过程中,78名学生被分为13组,每个组被安排特定的学习主题。组内的6名同学进行合作分工,共同完成各自主题单元的学习。最终13个小组进行考核和课堂展示。此次参与实验的78名大二学生的具体信息如表1所示。
表1 样本基本信息统计
(二)研究问题
研究基于生态视角探究同伴引领式生态课堂的相互给养问题,主要围绕以下两点进行:第一,同伴引领式课堂是否能够为思想政治教学提供给养?第二,思想政治课堂的同伴引领式环境中学习者感知到哪种类型的给养?
(三)课堂环境的构建
关于生态理论的研究指出,课堂当中的培养目标、课程标准和教学理念等都是构筑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此次实验为了帮助学生构建合适的学习环境、提供教学大纲、制定学习目标和内容等作为一整套培养体系。学生能够在课程当中明确感受和理解相应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标准。由于生态理论的研究不仅关注学习者在一定环境中如何影响最终学习成果,而且也关心在这一过程中产生的行为和问题。学习者参与课堂讨论活动中,能由于主观能动的增加和积极主动的投入和良好氛围的互动,得到更多的学习机会,进而创造出更多的自主性和创造力。
为了构建合适的环境和清楚的目标,实验开始前,本文对课堂大纲的要求进行梳理,并且制定了详细和具体的计划和标准。78个学生共分为15组,每个组内的学生都对最终的小组作业和考试标准清楚了解。明白自己在小组当中的角色以及需要完成的目标。按照计划内容和要求,每组学生以引领式活动带领整个班级完成主题学习,包括单元理解、背景知识介绍等,在此基础上完成写作总结和PPT展示。以陈述的方式引领班级当中其他同学完成此单元的学习。
在每个小组开始引领式学习之前,教师首先会对全班78个同学提供本单元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每个小组进行引领式学习之前首先需要提交资料和课件给教师进行检查,避免小组在陈述过程中出现重大错误和偏差。保证每个小组在引领式学习当中能够给予其他学生给养。课程进行当中教师也会积极参与其中,以免小组展示的同学出现问题并且误导其他学生。在小组学生的引领下,全班同学共同参与完成15个单元的学习。
(四)数据搜集与分析
研究为了调查学生在给养后的学习成绩变化,主要搜集78名学生的平时学习成绩。为了调查学生对同伴引领式生态课堂的看法,本文还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面向78名学生收集问卷调查数据。对学生课堂给养效果的成绩记录,主要包括学生在课堂上的互动记录和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按照思想政治课程的要求,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由考试成绩决定,由研究者和另一位副教授分别进行打分。对学生在课堂上互动的次数进行记录,每参与一次记一分,最终计算小组平均分作为整组成绩。研究采用McNeil的问卷调查法,问卷通过学生的课程体验来调查学生感知到的给养形式。问卷调查采用“从非常同意到非常不同意”五级量表。通过预测调整,问卷总体信效度较好 (a= 0.904;KMO =0.759,Barlett’s 球形检验结果显著(p =0.000),累计方差解释率达71.458%)。
(五)分析结果
为了研究基于生态理论建立的学生引领式课堂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首先对参与调查的15个组别的成绩进行统计,15个组别的成绩都在85分及以上。参与调查的78名学生的平均成绩为89.34分,高于上一学期同样老师开设的同一门课程的平均成绩84.62分。文章通过SPSS软件对参与实验的78名本科生最终的思想政治成绩进行相关数据分析,具体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中可以看出,内容给养与学生的思想政治成绩显著正相关(r=0.512,p<0.01)。互动给养与学生的思想政治成绩显著正相关(r=0.445,p<0.01)。
表2 变量描述统计和相关分析结果(N =78)
除了问卷调查之外,本研究对15个组别中的部分学生采用抽样的方式进行访谈,通过访谈中学生的陈述,能够反映出课程内容对学生的实际影响。
访谈中,学生表示教师的点评能够给学生留下很深的印象,也能指出学生在前期自主学习当中忽视的问题。同时反映老师在学生自主学习和课堂讲解之后,再指出这些问题能更加深刻的让学生认识到自身存在的缺点,对学习的内容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学生的反馈能够反映同伴引领式生态课堂对学生的内容给养。此外,学生还在访谈中反映老师在上课过程中积极和学生进行互动,选择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进行表扬,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信,课堂互动激发后续学习的积极性。访谈结果能充分反映同伴引领式生态课堂对学生的互动给养。
三、研究结论与发展建议
(一)研究结论
研究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和访谈得出以下三点结论:第一,同伴引领式课堂能够对思想政治课堂提供给养。促进学生的共同进步,为学生提供内容给养和互动给养。生态学观点认为,学习需要学生主体的投入,同伴引领式生态课堂能使学生积极投入互动行为,全体学生形成共同的关注点,有利于建立融洽的课堂氛围。第二,同伴引领式生态课堂的学习效果由两部分组成:一方面是学生课前的内容准备,另一方面是课堂当中的互动效果。与此相对应,如果能够满足这两部分条件, 同伴引领式生态课堂能够反过来给予全班学生给养,从内容和互动两个方面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积极性。第三,同伴引领式生态课堂未来可以进一步改进,学生在访谈中表示,在互动课堂当中会担心自身提出的问题不专业造成尴尬的场景。此外,如果学习小组在展示自身学习成果之前,没有经过深入的研究和准备,非但不能达成良好的学习效果,还可能使得整个课堂氛围沉闷。
(二)发展建议
研究从生态学视角出发,利用问卷调查和访谈法对同伴引领式课堂对学生的给养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有以下三点建议:
1.建立融洽的思想政治课堂氛围。积极投入的学习者能够在课堂的互动当中进行给养,学生和教师能够在氛围融洽的环境当中进行双向给养。鉴于高校学生普遍对思想政治课堂的重视程度不高,教师可以采用播放电影、组织讨论等方式建立轻松融洽的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学习责任意识。学习主体使用内容能够帮助学习者进一步提升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使得学习主体对学习内容的了解更加深刻和到位。互动给养能够帮助学生最大程度提升学习积极性,进而在学习之前投入更多责任意识,在主观能动性推动下提升学习效率。
3.提升课堂的内容互动给养。从内容给养和互动给养两个方面入手,最大程度提升学生对思想政治学习的积极性。不仅要注重建立友好的关系,而且应该提升课堂本身的水平,使思想政治课堂的内容详实,学生能够真正从中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