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锁“看花”中的情感密码
2021-10-31赵雨婷
赵雨婷
摘 要 《秋天的怀念》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传统名篇,回忆性散文的典型代表。这篇散文的主要特点在于通过过去的“我”和现在的“我”这两个视角的相互交织,表达作者对母亲深切怀念和面对苦难的心路历程。基于对散文体式的把握,以及对文本内容和学情的分析,本教学设计主要围绕“看花”这一事件展开,在明确这一明线索的同时,去深入分析“看花”背后的情感暗线,即作者对母亲的情感转变以及对苦难态度的转变,引导学生体会这种独特情感,学习这种独特情感的表达方式。
关键词 《秋天的怀念》;看花;情感线索,母亲;苦难
一、教学内容分析
《秋天的怀念》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传统名篇,回忆性散文的典型代表。在这篇散文中,史铁生回忆了自己身体瘫痪时的暴怒无常和母亲对自己的深刻影响,抒写了自己人生道路的一段心灵轨迹。
回忆性散文不同于其他散文的特点就在于,文中有两个“我”,即过去的“我”和现在的“我”,有两种类型的情感交织,过去的“我”的感受和现在的“我”回忆往事时产生的感受。所以《秋天的怀念》这篇散文的主要特点就在于史铁生通过叙写母亲对自己生命中的影响来表达他对母亲的永远怀念和忏悔,这就使得文章内在的包含了母爱和自己情感变化两条明暗情感线。
写法上的特点:1.线索角度,明暗线交织,叙事明线“看花”态度和情感暗线作者面对苦难的态度变化。2.文中一个个平凡的细节、平实朴素的语言,以及字里行间的的细腻情感。3.怀念的不仅仅是母亲,还有更深刻的内蕴,即对过去苦难岁月和由脆弱向坚强的心路历程的怀念。4.结尾的风格转变,留下空白点和想象空间,“去北海看花”既是醒悟和追悔,也是用实际行动告诉母亲,“我”已经彻底明白母亲的话“好好活儿”。
目前对《秋天的怀念》的教学存有一些误区,表现在:重点分析母亲关怀儿子的种种行为,忽视作者的情感思想,即便引导学生分析史铁生的情感思想,也多停留在母爱和怀念母亲的层次上,未能体会作者复杂的深层的情感变化,也就无法发现作品中那些独具特色的言语表达的魅力。
二、学习者分析
初一的学生已经具备基本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初读基本能够理解课文内容及主题,但因人生阅历尚浅、情感体验容易浮于表面,对作者流露出的独特感受把握不到位,较难深入理解史铁生作为一个全身瘫痪者在文中流露出的痛苦和绝望,以及最后在母亲去世后表现出来的内疚和忏悔,同时较难理解作者对于苦难态度的转变和超越。
此外,学生虽对叙事类散文并不陌生,但对回忆性散文的特征把握不清楚,在针对“这一篇”散文的言语表达和情感表现时,还不能很好地体会作者是如何通过不同的叙述角度与方式以及独特的言语形式来表达过去“我”的感受和现在“我”的感受。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体认这种感受以及理解这种感受是如何传达出来的。
三、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教学目标:
1.能用合适的语气和语调进行朗读,感受作者从暴怒无常到豁达乐观的心灵轨迹,体认作者对母亲的独特感情,以及对苦难的超越和领悟。
2.理解这篇散文作为回忆性散文的独特创作手法,在分析三次北海看花的独特作用中,明确作者对母亲的怀念和自己情感变化两条明暗线索。
3.采用圈点批注、抓关键词和细节描写等手法赏析课文中的动作、神态、语言等关键语词,理解并学习作者将浓烈的感情寄托在精准语言和平凡叙事中的写法,同时注意语言的积累与运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用圈点批注法,抓关键词句和细节描写等方法来阅读课文,以及作者用精准语言表达独特感情和在平凡中叙事的写法。
难点:感受作者从暴怒无常到豁达乐观的心灵轨迹,体会作者对母亲的独特感情,以及对苦难的领悟。
四、教学过程
五、设计思路说明
基于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学情的分析,以及回忆性散文体式的把握,为了有效完成本次教学的目标,教学过程主要选择了情感线索梳理、独特创作手法和作者的情感变化几个教学点展开教学,由此设立了四个主要的教学环节。四个环节的展开有机联系,环环相扣,并将朗读、讨论、探究,以及教师的讲授贯穿其中。
在导入时,采取复习作者生平和资料辅读的方式,让学生初步感知史铁生文章蕴含的一般情感,进一步过渡到《秋天的怀念》的学习。
设计围绕“三次北海看花”层层展开,三个看花片段是课文体现出来的事件线索,即“形”的层面,同时又内在的包含了作者的追悔和母爱的伟大,背后还深刻地体现了“我”在母亲影响下人生苦难态度转变的心灵轨迹。当时“我”的感受和现在“我”的情感的交织,为“神”的层面。最后指向最深层的“理”,即“秋天的怀念”,是“怀念”,但更是“秋天”的怀念,是他人生的“秋季”,对于发生在过去“秋天”里的人、事、情感、苦难的深切缅怀。具体如下:
首先是台阶一(读懂:何为“三次北海看花”)让学生说出自己读懂的部分,学生自然梳理出课文中史铁生和母亲的主要对话,母亲鼓励兒子看菊花,对儿子的关怀和爱,作者最后和妹妹一起看菊花,以及表达对母亲的追忆和怀念等内容。教师再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概括总结,自然引入三次北海看花的事件,在此基础上,老师提出问题,即为台阶二(分析:为何是“三次北海看花”)。文章提到了三次看菊花的有关片段,三个片段为:“我”拒绝母亲春天里看菊花的请求,“我” 答应母亲秋天里看菊花却因母亲病故而未能成行,“我”和妹妹秋天里赏菊花告慰母亲的在天之灵。三次北海看花,前两次都没有去成,只有最后一次真正去了,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教师抛出问题:那三次描写关于北海看花的片段,可否去掉一次,若去掉,为什么,若不能,又有什么理由?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带领学生展开儿子的种种情绪,母亲的种种行为和细节,母子对话等部分的分析,品读具有表现力的词汇,自此说明三次北海看花不同的内涵和意义,体现出来的儿子和母亲的情感。通过具体的朗读指导——读对话要出叙事故事的味道,读作者的话要读出暴躁的语气,读母亲的话语气要深沉,语速要慢,要读出母亲的小心翼翼,每一个句子之后要有些许的停顿,做到以声传情,来教师引导分析出课文在外在的看花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儿子的情感变化,即两条线:
看花(明):强烈反对—勉强接受—完全理解和怀念
面对苦难(暗):自暴自弃—如同常人—豁达彻悟
同时教师引导进入作为重要转变的最后一次北海看花,为台阶三(落脚:最后一次北海看花)。最后一次北海看花,毫无疑问是为了完成母亲的那个心愿,包含着对母亲的怀念,但仅仅是对母亲的怀念吗?在这个问题的引导下,进而分析出史铁生对母亲的忏悔,自责,以及对人生苦难的领悟和超越。作者表面写各种颜色的花,其实就是在抒写自己对人生苦难的感悟和态度(“菊花”即母爱之花和生命之花的双重深意)。教师进行朗读指导:带着各自的体会朗诵这一段。读出深情,读出意味深长的感觉,读出作者对母亲缅怀的真挚。台阶四(回归:为何是“秋天的怀念”)。由台阶三引入这个部分,即秋天的菊花和秋天的怀念的分析。既然作者在最后一段怀念的是母亲,但为什么题目不叫“怀念母亲”呢,为什么叫做“秋天的怀念”,“秋天”有什么意味呢?(秋天是课文的时间和叙事背景,”既是“我”暴怒无常的日子,也是北海看花的季节,既是母亲带给“我”希望的起点,也是母亲生命的终点,最后,“秋天”还成为勾起“我”对母亲刻骨铭心的怀念和对过去心路历程缅怀的感情触发点。所以这个“秋天”就包含了作者独特的人生体验。这份秋天的怀念就来得格外的厚重和深切。)
课后作业的布置一方面从课文中来,又拓展到课外去,发挥拓展阅读的优势,让学生课后阅读史铁生的其他散文,进一步了解其人其文。同时,读写结合,两项写作任务的布置(可任选其一)既能对接本课文,帮助学生学习的散文这种文体特色,有力提高学生的读写素养和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又能深化课文的人文价值,引起学生对苦难和人生的思考,写出有真情实感的好作文。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从文本出发,牢牢把握回忆性散文表达作者主观情感、自我个性鲜明、两种情感交织、独特语言表达的特点, 建立学生起点和教学终点的链接并以此布置任务,搭建支架。在教的过程中,教师始终注意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启发学生的能动性,注重学生学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