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情技术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2021-10-20刘永志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和谐课堂道德与法治

刘永志

[摘   要]要把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上得“有意思”,就要在遵循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巧妙引导和课堂的精心设计,在活动中育人、在体验中领悟、在生活中践行,让学生“真学真信、愿学爱学”。文章先阐述了共情的内涵,然后对如何运用共情技术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效率的做法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共情技术;和谐课堂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28-0035-03

共情是一个心理名词,是指同理心、同感等,是体验他人内心世界、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的一种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共情技术要求教师从学生角度分析问题,充分理解学生的想法和感受,并且将教学内容融入学生的体验中,通过情境教学、活动参与等手段与学生实现情感的共鸣,最终实现教学目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要重视学科育人功能,在教学中使用共情技术,通过沟通真正把握学生的特点及需要,真正地走进学生的内心,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没有“共情”的课堂教学是没有生命力的,犹如一潭死水。“共情”的重要性可见一斑!那么,如何推进共情技术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转变教师角色,提升共情素养

走进课堂,我们不难看到课堂教学中“共情”缺失的现象:部分教师还在走传统教学的老路子,师生互动只停留在形式上,往往是以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为中心,没有关注全体学生……这样的课堂,教学效率较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要提高课堂效率,必须转变教学理念,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提升共情素养,积极在教学中运用共情技术。

新课改形势下,“学生占据主体地位、教师发挥主导作用”,这决定着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因此,教师要转变观念与角色,把学生看成独立的个体,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对学生抱有同理心,学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看待问题,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者。教师在角色转换的过程中要树立共情意识,在教学中既要注重知识教学又要重视发挥学科的德育功能,使教育教学相融合,做到明认知、懂是非、“情”在位、“情”到位。

二、精选共情技术,培养共情能力

1.情境体验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在课堂上可通过设计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启发学生的思考感悟,以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目标。

例如,在教学七年级上册《做更好的自己》时,笔者在导入环节中先出示形象漫画:姚明与潘长江“比身高”。然后进行说明,据说小品演员潘长江的身高只有1.60米,但潘长江经常自嘲:“咱本来就袖珍嘛,这有什么了不得的,记住了——浓缩的都是精华!”潘长江不断努力,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令人捧腹大笑而又富有哲理的作品。接着,笔者设置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你从对比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引导学生在对比、讨论中认识自己,尊重自己,接纳和欣赏自己,认识到“我们成不了别人,却可以努力做更好的自己”。由此导入《做更好的自己》一课的学习。这样的教学设计迅速吸引了学生的目光,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使学生不自觉地进入“情境”。

在教学中教师可灵活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利用故事、音乐、图片、漫画、视频、谜语等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设置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更好地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目标。

2.活动参与

教学中,教师应巧妙构思、用心设计深受学生欢迎的活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在活动中体验、感悟,在感悟中发展,使学生的情感更深入、更持久。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能力,切实改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在学生心目中枯燥乏味的印象,使学生爱上这门课,并主动探索相关的理论知识。

例如,在教学七年级上册《活出生命的精彩》时,笔者设计了“角色扮演”活动: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了解小悦悦事件,然后引导学生扮演小悦悦、冷漠行人、施救者等角色,之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想。学生踊跃参与,热烈讨论,表达自己愤慨的同时,呼吁关爱他人生命。笔者适时引导,师生总结:我们要拒绝冷漠,传递温暖,所有的冷漠也许都有理由,但没有人愿意遭遇冷漠;我们要活出生命的精彩,不仅要关注自身的发展,而且要关切他人的生命,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并善待他人。这堂课深深地打动了学生,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较好地实现了德育目标。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小品表演、课堂辩论、小组讨论、社会调查等活动,使学生进入到特定的情境中,把言论自由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由发表不同见解,引导学生走出教材,甚至走出课堂。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拓宽知识面,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参与意识和“主角”意识。

3.心理游戏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心理游戏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获取、能力的提升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觀的培养。心理游戏有心理学的强大理论支撑,将其运用到教学中体现了“寓教于乐”的教学理念,符合青少年的年龄特点,能够为学生营造良好、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有利于学生迁移与运用知识,将学习引向纵深。

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学会换位思考》时,笔者设计了“剪刀接力”的心理游戏。笔者先将全班学生分成四大组,每组所有成员都要参加游戏,大家在劲爆的音乐中传递剪刀,直到将剪刀放到笔者手里,才算完成任务。整个过程所有学生不许说话。活动结束后让学生思考:你参加这个活动有什么体会?你的同学是如何将剪刀传递给你的?你的心情如何?通过活动,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关爱他人、换位思考的美好。这个心理游戏打动了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加深了对换位思考的认同,实现本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三、营造和谐课堂,促进师生共情

1.学会倾听

李政涛先生在《倾听着的教育》中写道,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倾听是一种美德,能使教师走进学生心灵、了解学生内心需要,形成双向的、互动的、平等的关系,最终实现教学相长。教师要实现共情首先就要学会倾听。要在倾诉中了解学生在想什么,关心什么,需要什么,然后有针对性地给予其关心和帮助,这样才能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思维碰撞。

如在教学七年级上册《师生交往》时,笔者设计了情景AB剧的教学。

情景:作为学习委员的小明总是能出色地完成各科作业,因此经常被老师表扬。但是今天上英语课时老师却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狠狠地批评了几个没交作业的同学,其中就包括小明。后来,老师发现小明的作业本被落在了办公室里……

问题:1.请大家为故事设计两个不同版本的结局,并比较不同的结局会给当事人带来哪些不同的感受。2.你认为“严师”和“慈师”哪个对我们的成长更有帮助?说说其中的道理。3.如何科学有效地对待、减少老师对自己的批评?

学生分组讨论、设计,畅所欲言。

生1:作为老师应该公正公平,坚持客观评价,奖罚分明。如果误解学生而不道歉会造成形式上和事实上的不公平,既损害学生的自尊心,也损害教师的形象。我们小组设计的结尾是老师道歉、误会化解。

笔者欣赏地点了点头:“有意思!”

生2:作为学生,应该学会去理解自己的老师,尊重自己的老师。当老师有了小错误,或者小失误的时候,应该学着去理解老师的难处。我觉得结尾还是谅解老师、尊重老师。

笔者鼓励道:“与众不同,有创见!”

生3:老师,“严师”对我们的成长更有帮助,因为严师出高徒嘛。

生4:我认为“慈师”对我们的成长更有帮助,因为新时代老师与学生关系应该是亦师亦友。老师在对待学生时,不能以“权威”自居,而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给予每一个学生同样的关心和指导,这样会让学生更加尊敬老师!

“请送点掌声给他们!”笔者又一次鼓励学生:“刚才同学们说出了自己的观点,都很有道理,非常棒!作为学生,学会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和批评,是我们成长的重要内容。老师的表扬意味着肯定、鼓励和期待,激励我们更好地学习和发展;老师的批评意味着关心、提醒和劝诫,可以帮助我们反省自己,改进不足。”

生5:从心底里去尊敬老师、爱戴老师、理解老师,懂得感恩老师,就能化解与老师之间的矛盾,减少老师对自己的批评。

“太棒了!老师因为你的懂事而开心,相信你的人生一定会很精彩!”笔者适时点拨:“对待老师的批评,我们要把注意力放在老师批评的内容和用意上,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如果老师有错在先,也应该以包容的心态去理解老师,并在适当的时机向老师委婉地提出建议,这是处理问题的最好方式。”

在这个案例中,学生展示、汇报自己小组的成果,笔者不断地赞赏、鼓励学生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使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使学生享受到被人认可和欣赏的快乐。在该案例中,笔者深刻地体会到,教师只有蹲下身子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欣赏、尊重、理解学生,才能让学生充分地表达和释放自己的想象,创造一种支持性的课堂环境,而这就是人本主义教育的真谛。

2.尊重学生

要做到共情,教师就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既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又要尊重学生的想法与情感。教师要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关系,鼓励学生发表见解、敞开心扉、主动沟通,构建和谐积极的师生关系。

3.鼓励参与

教师可通过开展“体验式”教学,鼓励学生自发主动地参与到课堂讨论辩论、情境体验、心理游戏等活动中,各抒己见、沟通交流,从而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课程中蕴含的情感,学会共情。

当前,共情教学受到了越来越多一线教师的关注,但共情只是手段,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而选择的教学手段之一。只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把握好三维目标,找准、突破教学重难点,善于运用共情技术,就一定可以讓道德与法治课堂充满智慧的火花。

[   参   考   文   献   ]

[1]  万婷,薛家平.心理游戏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运用[J].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19(6):57-58.

[2]  李政涛.倾听着的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责任编辑    袁   妮)

猜你喜欢

和谐课堂道德与法治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材研读思考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使用策略探微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和谐的课堂应充盈学生的声音
新课改下中职校和谐教学课堂的构建
如何营造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氛围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