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未来校园建设的新理念、趋势和挑战

2021-10-20王芝英江丰光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21年10期
关键词:学习空间以人为本

王芝英 江丰光

【摘 要】为适应新时代的发展,作为育人场所的校园空间有必要进行重构以满足未来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近年来,国内外未来校园建设出台了不少政策和专业报告。本文从分析未来学校特征着手,阐述学习空间建设理念,分析未来校园建设趋势,从而剖析未来校园建设需要面对的挑战。未来学校的建设是为促进友善空间和促进人的发展,并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应以人为本、以学为中心,建设实用的、适用的学习生态式的及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校园。

【关键词】未来校园;学习空间;以人为本;学习生态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21)010-005-04

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学校是育人场所,而学生要在学校度过大部分的时间。美国新媒体联盟(New Media Consortium,NMC)发布的《地平线报告》高等教育版多次提出“重新设计学习空间”趋势,指出学习环境要支持学习活动,并逐步考虑学习空间的智能化、有效性评估、实践和人性化设计,引入虚拟技术等内容[1]。同时,我国学校建设的相关文件也经历了从注重物理建筑物建设,到信息化、智能化、智慧化的重视网路空间应用,再到构建支持高质量教育的教育新型基础设施的过程。由此可知,国内外均高度重视学校环境对学习的影响。未来校园须随时代发展而变化,以支撑教育发展、满足学习需求。

最早以“未来学校”命名的学校于2006年成立,由美国费城学区和微软公司共建,在学习空间方面综合考虑了灯光、墙壁、自然光线、空气、节能、家具、技术等因素,建成了学生随处随时可学、空间多用途可拓展的环境,支持无边界学习和协同管理(学区、公司、社区)的環境[2]。随后,各国启动未来学校建设项目或计划方案。我国的未来学校建设探索始于2013年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启动的“未来学校计划”。2017年,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启动“未来学校研究与实验计划”。面向未来人才培养的未来校园建设势在必行,以学为中心的未来校园建设迫在眉睫。

未来学校的特征

《中国未来学校白皮书》提出在学习空间、学习方式、课程体系、组织管理四个方面,未来学校呈现出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成长的特征[3]。未来学校为教育教学服务,受时代环境的影响。王素等人在《中国未来学校2.0:概念框架》中明确:新时代会出现新的学校形态,并重新定义“学校”“学习”“课堂”“学习路径”等概念[4]。设计未来学校的核心是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体验、促进学生终身发展[5]。基于此,未来学校特征要考虑教育理念、学习方式、课程体系、教学组织、师生关系、学习空间、技术融入、组织管理等因素[6][7]。由此可知,未来学校的建设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包含物理建筑、网络建设及校园整体设计等,让学习随时随地发生,让学生健康幸福成长、全面发展。

学习空间建设理念

从整体视角探索各类学习空间、人和学习方式之间的关系,并根据各种学习场所的结构化程度将学习空间进行分类[8],再结合学习空间是否虚拟化,可分为正式的、非正式的物理空间和网络学习空间。本文的学习空间主要是校园。学习空间建设融入了教育、学习科学、建筑学、设计学、传播学、心理学、信息技术等多个理论与学科,从而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与知识探索[9]。

1.基于Pedagogy-Space-Technology (PST)设计框架

PST框架是2008年由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The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拉德克利夫等人提出,主要用于指导设计和评估学习空间设,包含教学法、空间、技术三个方面,三者两两关联形成稳定的三角,相互作用和相关促进,形成迭代循环[8][10]。关于学习空间中的光照、噪声、布局、色彩、气候、家具和设施、空间密度等的研究,均可纳入“空间”因素。随着互联网的发展,VR、AI、5G等技术和教育App应用融入教学,由“技术”因素催生了网络学习空间等线上学习平台、数字化学习资源、智能智慧智联学习环境等建设。项目式学习、基于证据的学习等学习方式变革以及个性化学习需求影响着“教学法”因素,以及师生角色。同时也出现了交叉学科和多维的研究视角,如环境心理学、智能环境设计、环境人体工程学等研究领域。

2.绿色建筑理念

绿色建筑运动源于20世纪60年代末,在90年代,美国建筑协会(American Institute of Architects)开展的年会上提出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的“绿色建筑”(Green Building),自此成为全球性的课题[11]。在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中,将“绿色建筑”定义为在全寿命期内,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使用空间,最大限度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质量建筑[12]。绿色建筑具有健康、节能环保、生态效应、高质量等特征。因此,在学校空间的建设中应考虑育人实践、人与学习空间的和谐、校园内部空间的协调,形成健康的、可持续的学习环境。

3.“第三空间”理念

“第三空间”(Third Places)是1989年由美国社会学家雷·奥尔登伯格在《绝佳场所》一书中提出。“第三空间”包含的咖啡馆、酒吧、社区中心等非正式公共场所能让人放下顾虑,纯粹地享受当下的陪伴和交谈,还是社区的活力场[13]。2009年,国际图联大会卫星会议提出“作为第三空间的公共图书馆”的主题,自此“第三空间”概念在国内外图书馆界中受到普遍关注[14]。在图书馆“空间转向”的实践中,将传统的功能分区进行切割创新设计,既保留肃静的氛围,又增加开放、交流区域,打造具有多元文化包容能力的公共空间[15]。目前,图书馆已是物理学习空间和网络学习空间的有机结合体,如何成为人人乐享的“第三空间”还需进一步研究与实践。

4.“Phygital”理念

“Phygital”相当于“Physical”+“Digital”,是物理環境或有形物体与数字化或在线技术驱动体验的结合,于2013年由澳大利亚营销机构Momentum发明的术语,并在2017年AMS(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世界营销大会上获得认可,该术语主要用于零售的店内体验[16]。在教育界,有学者将“Phygital learning”定义为是藉由数字信息的增强性让学生在与物理环境互动的同时引发出新的学习体验[17]。有学者认为,“Phygital learning”等同于混合学习(Blended learning)[18]。

未来校园建设趋势

学校是育人场所。因此,未来校园建设要围绕教育展开。去年,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我国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和OECD等机构发布重要报告,均以面向未来为主体,探索新时代背景下教育和学校的发展新方向。

世界经济论坛发布《未来学校:为第四次工业革命定义新的教育模式》报告,提出教育4.0 全球框架,包含八个关键特征:全球公民技能、创新创造技能、技术技能、人际关系技能、可及性和包容性学习、基于问题和协作的学习、个性化和自定进度的学习、终身学习和学生自驱动的学习[19]。我国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发布的《“未来路线图”实验学校发展指南1.0》,指出要构建高维学习空间,变革方向为:人工智能—教师—学习者三维模型、数字空间与实体空间融合、实体空间远程对接、实体学习空间内部的功能多样化和灵活组织等[20]。OECD发布《面向未来教育:未来学校教育四种图景》报告,针对未来20年的教育提出了四种学校教育图景:学校教育扩展、教育外包、学校作为学习中心和无边界学习[21]。综上所述,未来校园建设趋势将聚焦在以人为本、以学为中心、支持教育场景和学习的发生、空间开放可重组可延展、技术赋能、物理空间与网络空间融合、绿色生态、无边界学习、学习生态系统、多方参与规划设计等主题。

未来校园建设面临的挑战

未来校园建设要以教育为出发点,但物理学习环境的建设过程中存在建筑学和教育学之间的空白地带[22]。在具体实践中也面临诸多挑战,主要体现在“教与学方式—教育模式”“技术更新—技术融入教育”“常态化应用—配套支持”三对矛盾中。

1.教与学方式变化快—— 形成教育模式慢

教与学方式能较快地适应社会发展,如在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紧急开展在线教学,但要找到在线教育规律进而形成在线教育模式或在线教育理论则需要很长的时间。实现教与学方式变革的基础是学习环境的构建[23]。因此,未来校园建设要站在学校教育教学长远发展的角度进行整体规划。

2.技术更新迭代快—— 融入教学慢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改变了我们的社交、出行和支付等社会活动形式,但在促进教育发展的复杂过程中则呈现出“慢性特征”[24]。教师在接受新技术、新工具、信息化手段融入教学的理念需要时间,而数字原著民的学生接受新技术新工具的能力却快于教师的接受度。

3.急需常态化应用—— 配套支持不足

我国自2000年全面启动中小学“校校通”计划以来,已基本完成硬件安装、平台搭建和资源建设。但在常态化应用中,部分学校存在多媒体积灰、闲置等现象,全面的配套支持不足,如技术门槛不够低、教与学方式变革跟不上。此外,资金配套不足也是痛点。如StandupKids倡导的站立式桌椅,不仅有利于改善校园久坐不动和缺乏运动的风气,也可预防儿童肥胖、改善学生工作记忆[25],但碍于资金不足,无法开展创新型教学活动。未来已来,技术已足够丰富,但要以人为本、以学为中心,尽量避开三组矛盾中不足内容,建设实用的、适用、可持续发展且以人为本的未来校园。

参考文献

金慧,沈宁丽,王梦钰.《地平线报告》之关键趋势与重大挑战:演进与分析——基于2015-2019年高等教育版[J]. 远程教育杂志,2019,37(4): 24-32.

冯大鸣. 21世纪先锋学校的创新及预示——对美国费城“未来学校”的考察与评析[J]. 全球教育展望,2007(6): 67-71.

王素,曹培杰,康建朝,苏红,张永军,赵章靖,张晓光. 中国未来学习白皮书[R]. 北京: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未来学校实验室,2016.

王素,王晓宁,张永军,康建朝,曹培杰,苏红. 未来学校发展报告:中国未来学校2.0概念框架[R]. 北京: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未来学校实验室,2018.

祝智庭,管珏琪,丁振月.未来学校已来:国际基础教育创新变革透视[J]. 中国教育学刊,2018(9): 57-67.

曹培杰. 未来学校变革: 国际经验与案例研究[J]. 电化教育研究,2018,39(11): 114-119.

田友谊,姬冰澌. 人工智能时代未来学校的建设之道[J]. 中国电化教育,2021(6): 39-48.

Radcliffe  D,  Wilson  H,  Powell  D, Tibbetts B(2008). Designing next generation places of learning: Collaboration at the pedagogy-space-technology nexus. [EB/OL].http://citeseerx.ist.psu.edu/viewdoc/download;jsessionid=265A5144B690838B4F0AA51E96BA7976?doi=10.1.1.215.788&rep=rep1&type=pdf.

江丰光,孙铭泽. 未来教室的特征分析与构建[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4(9): 29-32.

Radcliffe  D, Wilson  H, Powell  D,  Tibbetts  B(2009). Learning spaces in higher education: positive outcomes by design[M].St. Lucia, Qld.University of Queensland:13.

沈史宁. 绿色建筑运动和“可维持设计”[J]. 华中建筑,1995(3): 4-8.

GB/T50378-2019,绿色建筑评价标准[S].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9.

Oldenburg R.The Great Good Place: Cafes, Coffee Shops, Community Centers, Beauty Parlors, General Stores, Bars, Hangouts and How They Get You Through the Day[M].Paragon House: Minnesota,1989:338.

李红培,鄢小燕. 国内外图书馆第三空间建设进展研究[J]. 图书馆学研究,2013(16):16-20.

段小虎,张梅,熊伟. 重构图书馆空间的认知体系[J]. 图书与情报,2013(5): 35-38.

Rossi  P, Krey  N. Developments in Marketing Science: Proceedings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C].Cham: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AG,2018.

Vate-U-Lan  P,  Masouras  P ,  Quigley D. Phygital Learning Concept: From Big to Smart Data Donna Quigley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Computer, the Internet and Management,2016(24).

Shakti  C, Sonal  P, Meenakshi  V. Effective Teaching Practices for Success During COVID 19 Pandemic: Towards Phygital Learning[J]. Frontiers in Education,2021(6)1-10.

World Economic Forum. Schools of the Future: Defining New Models of Education for the Forth Industrial Revolution[EB/OL].https://www.weforum.org/reports/schools-of-the-future-defining-new-models-of-education-for-the-fourth-industrial-revolution.

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 重磅!《“未来路线图”实验学校发展指南1.0》[EB/OL]. https://csdp.edu.cn/article/7120.html.

OECD. Back to the Future of Education: Four OECD Scenarios for Schooling [EB/OL].https://www.oecd.org/education/back-to-the-future-s-of-education-178ef527-en.htm.

焦建利. 學习空间及其发展趋势[J].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6(17): 20-21.

黄荣怀,杨俊锋,胡永斌. 从数字学习环境到智慧学习环境——学习环境的变革与趋势[J].开放教育研究,2012,18(1): 75-84.

祝智庭. 智慧教育引领未来学校教育创变[J]. 基础教育,2021,18(2): 5-20.

贾一丹,江丰光. 站着上课: 美国站立式课堂项目介绍与教室重塑反思[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1(4): 66-69.

猜你喜欢

学习空间以人为本
现代教育理念下的开放性学习策略
拓展延伸:给学生更广的学习空间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精细化浅析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对宪法沿革的几点思考
以人为本理念在幼儿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
对数学素养培养的认识
浅谈教育对学生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