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OBE理念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批判性思维培养*
——以“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既成功又失败了?”为例

2021-10-15王换芳孙晓宇

大众文艺 2021年18期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辛亥革命批判性

王换芳 孙晓宇

(宁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宁夏银川 750021)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要坚持“八个统一”,其中“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是重要内容之一。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的统一,实质指向的是要在思政课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习惯与能力。“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程是高校思政课之一,课程能力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帮助学生正确甄别、批判历史虚无主义。因此,将OBE理念引入“纲要”课程,可帮助教师将批判性思维培养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全过程。

一、OBE理念与批判性思维的内在契合性

OBE理念,即Outcomes-based Education的英文缩写,指的是运用成果导向反向进行教学设计的教学理念,是我国在进行教育现代化改革中涌现出的新成果,其核心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推动教学方式由教师单一传授转向合作探究,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吸收,进而将教师的知识传授转化为学生的能力产出。将OBE理念运用到“纲要”课中,能够进一步让学生对课程内容深入理解,提升思想政治素养,同时,通过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进而实现思政课教学的目的。培养批判性思维,是以论证为中心,融合论辩理论、认识论、认识科学和修辞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大学生问题意识、分析习性和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信息分析能力、深入思考能力、发散构造能力、合理论辩能力、综合判断能力和合作能力,其核心要义为培养思维的开放性、质疑性、敏感性、分析性、反省性和深刻性。可见,OBE理念与批判性思维均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思辨能力,在教学中具有内在契合性。

二、高校思政课培养批判性思维现状分析

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目标在于立德树人,即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因此,培养学生全面、客观认识现实问题进而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十分必要。但从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整体效果来看,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1.教师对批判性思维培养有初步认知,但实效性不高

受政策引导和教育改革影响,大部分思政课教师对批判性思维有一定认识,并肯定批判性思维培养对大学生能力提升具有积极作用,部分教师已经有意识地将批判性思维培养引入课堂教学之中。

但由于我国对批判性思维培养研究尚未形成体系,对增强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实效性研究有待提高,大部分思政课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对批判性思维培养过程中的技巧和方法把握深度不够,因此,批判性思维培养在实操中难以提高教学实效性。此外,部分思政课教师对教材的内在逻辑缺乏自己的思考,很少质疑教材内容顺序的合理性,对教学素材挖掘不够深入,也会影响教学实效。

2.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已初步形成,但存在局限性

高校学生身心已达到相对成熟的阶段,经过高中学习后,认知水平有了大幅度提升,抽象性、批判性思维能力初步形成,开始由经验感性思维向抽象理性思维转变。然而,受传统教学方式和教师权威的影响,学生对教师所传授的内容往往持全盘肯定态度。同时,受思政课学科属性的影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说明学生在课堂中缺乏对知识的深入思考,缺乏对理论逻辑的深层分析,批判性思维不足。

3.评价反馈机制缺乏多维度考查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评价反馈机制是判断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能够直观反映学生能力提升状况,为评估教学效果和改善教学方式提供方向指引。

在当前的考核方式中,思政课虽然倡导改变“一考定终身”的评价方式,实施过程性评价,但高校思政课多为大班教学,课程覆盖学院广,课程实践方式难以创新,学生课堂表现难以真实呈现,小组讨论也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教学过程对学生的评价难以全面实现,缺少对学生及时跟踪、评价与反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批判性思维并未有效融入课程体系的设置、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与策略的选择、教学活动的组织以及考核评价的方式等。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很难做到因材施教,确保每位学生都得到思维方式的锻炼。

三、基于OBE理念的批判性思维培养路径

以教学目标为起点,反向进行课程设计,开展教学活动,这是OBE理念的出发点,有利于提高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在内的核心素养的培养效果。本文以“纲要”课专题“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既成功又失败了?”为例,探讨基于OBE理念的批判性思维培养路径。

1.教学起点:优化课程教学目标设计

任何一门课程都有教学目标,围绕该教学目标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因而教学目标设计是教学的起点,必须思考的问题是“我们想让学生取得的学习成果是什么?”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判断课程目标的落实程度、定位准确程度、目标明确程度、与课程的衔接程度,以及目标设置是否能够有效满足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需要。

“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既成功又失败了?”是“纲要”课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中的一部分内容。其知识目标为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失败教训,能力目标为培养整体历史观的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为领会中国革命成功的来之不易并自觉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从对教学对象的学情分析来看,知识基础在于学生通过高中阶段的学习,已经具备辛亥革命相关的基础知识,不需过度赘述。但从整体来看,学生了解的知识较为片面化、碎片化,需要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厘清辛亥革命的前因后果,增强学生对这段历史的整体认知,进而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失败教训;能力基础在于学生已具备较为成熟的生理、心理条件,但思维模式较为单一,整体性、批判性逻辑思维能力不足。辛亥革命既成功又失败,可以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批判性思维的内涵,引导学生有意识培养批判性思维;品质基础在于新时代大学生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屈辱感、时代使命感较强,但却缺乏与现实的联系,主动参与动力不足。辛亥革命既成功又失败,这鲜明的结果对比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领悟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对国家出路的艰辛探索,自觉担当时代重任,将个人梦汇聚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之中。

2.问题意识:深化课程教学内容设计

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重要一环,也是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体现问题意识,思考“我们为什么要让学生取得这样的学习成果?”明确设置教学目标的原因,进而目标明确地深化课程教学内容设计。

“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既成功又失败了?”这一专题涉及如何科学、客观、正确评价辛亥革命的问题。教材对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作了详尽的说明,并进一步分析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但为什么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为什么行不通?中国该何去何从?应该由谁来领导中国人民求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需要将这些整体逻辑介绍给学生,以培养学生的整体历史观,拓展他们的视野。

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而前仆后继顽强斗争的集中体现。通过教学内容设计,使学生领悟辛亥革命作为中国革命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其主要成功之处在于“中华民国”的诞生,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结束了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时代,中国不再隶属任何天子和王朝,而归属于全体民众。从这个意义上说,辛亥革命是中国现代国家建构历程中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而辛亥革命的失败在于革命党人无奈交出政权,尽管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继续奋斗,组建“中华革命党”,发起“护国战争”,使“洪宪帝制”三个月即走向末路,但统一的、民主共和的“中华民国”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涵上,已然不复存在。

3.方法路径:新化课程教学手段设计

在教学设计中,需要采用合适的方法路径,教师要明确“我们如何有效地帮助学生取得这些学习成果?”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

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00后”大学生被喻为“网络原住民”,他们喜欢移动学习的方式,为线上教学提出时代要求,加之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线上教学使“停课不停学”成为可能。本课程采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法,课前通过雨课堂布置学生提前预习;教学过程中多媒体幻灯片为主要授课工具,结合视频、图片以及教师自身肢体语言的表达,便于学生理解、形象记忆,同时辅之以板书,板书内容是对课程重点的概括,用关键词总结本堂课的重点掌握内容,做到首尾呼应;课后布置作业、思考题、拓展阅读书目及课程资源,使学生做到知识巩固、视野拓展与能力提升。

4.教学评价:强化课程教学评价设计

教学评价是检验教学实效性的重要环节,教师应明晰“我们如何知道学生已经取得了这些学习成果?”针对性强化课程教学评价设计。

专题“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既成功又失败了?”以对辛亥革命的评价导入课程,从三个方面展开对辛亥革命的客观评价。课程讲授后,教师推荐阅读胡绳的《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并思考“辛亥革命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这一问题。对该问题的理解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新文化运动提供了政治环境;(2)辛亥革命开辟了经济发展的道路,为新文化运动提供了经济环境;(3)辛亥革命促进社会变革,为新文化运动提供了社会环境;(4)辛亥革命助力思想解放,为新文化运动提供了思想环境;(5)辛亥革命的失败迫使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寻求新的救国方式,开始转向学习西方文化,成为新文化运动的直接原因。需要学生至少理解并掌握其中的四个方面,作为教学评价的重要内容。

总之,思政课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要坚持客观与主观相统一、知识与能力相统一、过程与结果相统一、质与量相统一,注重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设计,注重评价学生和教学反思,提高师生教学效果合力。

猜你喜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辛亥革命批判性
初中历史教科书中辛亥革命评价的“变”与“不变”
《辛亥革命亲历记》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不懈质疑 在批判性阅读中提升思维品质——以《鸿门宴》阅读教学为例
基于历史判断三个层次的批判性思维教学——以《新文化运动》一课为例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三位一体式教学研究初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路径研究
新形势下中国梦教育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