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寅初:被人口学家盛名湮没的银行家书法家

2021-10-14

杭州金融研修学院学报 2021年9期
关键词:马寅初

俞 栋

如今,人们对马寅初的了解大多还停留或限于人口问题上,每当提及计划生育时,总会想到上世纪50年代他写的《新人口论》一书。其实,马寅初不仅是人口学家,而且还是一位出色的教育家,曾担任过浙江大学和北京大学这两所国内顶尖名校的校长,更是一位杰出的经济学家和金融家,曾就经济金融问题发表过多本专著和多篇专文,并担任过多家银行的“智囊”乃至“总发行人”。由他主持起草的《银行法》(1931)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银行法,其“图银行资本的充实,助长稳健的经营”之立法思想也为后来银行业的稳健经营提供了重要指引。

马寅初(1882—1982),名元善,字寅初,浙江嵊县(今嵊州)人,著名经济学家、银行家、教育家和人口学家,享有当代“中国人口学第一人”之誉。1949年出席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被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历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第一、二届全国人大常委,全国政协第一届、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

马寅初出生于绍兴嵊县浦口镇一个以酿酒为业的小作坊家庭,因生辰为“马年马月马日马时”1而被乡人认为“五马齐全,必定非凡”。其父希望他继承家业,但他却偏爱学习,并在父亲友人的帮助下赴上海求学, 1901年考入北洋大学(今天津大学)冶金学专业,后被公费保送至美国耶鲁大学,遂改学经济,读完硕士后又进入哥伦比亚大学专攻应用经济学,1914年获经济学博士学位(其博士学位论文为《纽约市的财政》)。时值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中国国力虚弱,国土被占,他抱着“为国牺牲”“为社会服务”的理想回国,先在北洋政府财政部当职员,深感“官场习俗,非我所愿”,便毅然辞职,1916年经蔡元培举荐应聘至北京大学,担任经济学系教授兼主任,主要讲授银行学、货币学、保险学、交易所论、汇率论等应用经济学课程,这在当时都是很新的专业,1919年又众望所归出任北大第一任教务长。此后,又相继在上海商科大学、浙江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南京中央大学、金陵大学、重庆大学商学院和上海私立中华工商专科学校等高校教授经济、金融学,并任院长,或教务主任,或研究部主任等职。

马寅初不仅仅是“学院派”专家,还涉猎银行界诸多实务。他与中国银行的渊源最深。自1917年受聘为中国银行顾问,直至1982年逝世,这期间先后担任了中国银行总司券、中国银行研究员、中国银行常务董事2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银行被人民政府接收。1950年3月22日,马寅初被任命为中国银行常务董事,成为中国银行官董之一。,前后竟长达65年之久。除中国银行外,他还躬身参与了不少中小银行的经营管理实践。如1920年,他受同乡浙江兴业银行董事长叶景葵之邀,成为该行顾问和交易所所长,每年大约有四个月左右时间到银行办公,主要负责研究宏观局势与银行经营问题;1928年,又应邀担任上海俭德商业储蓄银行3俭德商业储蓄银行(简称俭德银行)成立于上海,1933年注册,为股份有限公司。1934年资本总额100万元,分为1万股,每股100元,实收50万元。董事长由杨先芬担任,董事有陈希父、马寅初等,总经理柴传贵。董事;1933年,他参与发起成立上海至中商业储蓄银行4上海至中商业银行1933年6月24日发起于上海,同年10月25日开业,行址设在宁波路144号。发起人宋汉章、史久鳌、潘久芬、冯仲卿、程幕灏、经润石、袁钝初、叶琢堂、王绶珊、李叔明、俞佐廷、朱孔嘉、狄巽公、金润泉、马寅初等,均是江浙籍金融实业界人士。初期收足资本50万元。董事长宋汉章,经理史久缘。,并任董事、监察人。这些实践反过来又推动了他的学术思考与理论研究,他先后撰写了《中国国外汇兑》(1925)、《中华银行论》(1929)、《中国之新金融政策》(1937)、《通货新论》(1944)等一大批金融专著(占其一生专著近半),在业内外产生了巨大影响,被当时舆论认为是中国最具现实关怀的经济金融学家。

他还主持操刀了当时很多重大金融改革。比如,1917年梁启超被段祺瑞任命为财政总长后,第一步就是请马寅初设计币改计划。他针对当时市面上规元、鹰洋、银元等各种货币流通,最终都要换算为银两极不方便的现状,提出发行十进制兑换券,并在钞券上加盖地名章。这一建议为梁所采纳并实施。如今,这款由中国银行于1917年10月发行,印有“马寅初”英文名的首套十进制辅币兑换券,已成为中国币制与国际接轨的见证。又如,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大批新式银行在上海、天津等租界设立,“巴黎和会”又使几大协约国商讨成立新银团组织,让渡之前在中国所获的一切借款优先权。在此背景下,马寅初认为可以从整理银行方面入手,以期达到发展民族资本,改变受制于外人的局面,遂请胡适代理北大教务长,亲自南下上海调查新式银行状况。在他的牵头和促进下,“全国银行公会联合会”5该会由上海银行公会发起,联合北京、天津、杭州、济南、广州等地银行召开联合会议成立。于1920年12月在沪成立,共谋进步。同时,还成立了国内最早的专业经济学术研究团体——经济研究会,旨在为学界与商界联络,共图发展,赞助培养经济金融人才。再如,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马寅初第一个宣介中央银行政策工具,特别是在《中华银行论》中介绍了再贴现工具;其后又率先提出《统一国币应先实行废两用元案》,在沪、浙两地先行试办;推动建立中央银行制度,主张“将基础已成之中国银行,加以改组,使尽中央银行之职,实事半而功倍”。正是这种教学、实践、研究和组织相长的经历,使他赢得了很高的声望,奠定了其在民国经济金融界的权威地位,进入南京国民政府,担任立法院委员(连任四届)、立法院经济委员会与财政委员会委员长等职,为国秉公主持制定了不少法规,其中与金融相关的就有《票据法》《交易所法》《银行法》等。

但遗憾的是,很多人不知道马寅初还是一位精通翰墨、造诣颇深的书法家。其实,包括马寅初在内的诸多民国学人,他们的旧学尤其是书法底子都相当不错。也许在大众心目中,马寅初曾留学美国,受“西学”影响比较深,对传统文化和艺术可能没有同时代学人那么热衷与倾情。然而,了解马寅初的人都知道,以“新学”立业的他,骨子里却还是一位地地道道的文人士大夫。况且,幼时接受的四书五经、对偶描红这些最传统的“老式”教育对其一生的影响是极为深刻的。恰巧,笔者手头有一本《马寅初题字墨迹》6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2012),可以说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其书风书貌。

从马寅初留存的墨迹来看,他对书法绝非“玩票”,而是下了大功夫真功夫的。总体来看,其书法走的是碑帖结合之路,尤擅楷书、隶书和行书,偶作草书、篆书,亦可一观。作为其“看家本领”的楷书,大致有两种风格:其一,是深得“颜筋柳骨”之真谛的唐楷,横细竖粗,抑扬顿挫,棱角分明,攲侧相倚。如《求气应声》《浙江省田赋一览表》《言为示范 式此南针》《拨开云雾方见天日》《权然后知轻重 学然后知不足》《粉身碎骨不必怕 只留清白在人间》等,都是可细细品味的佳作;其二,是受北朝元魏书风尤其是《张猛龙碑》《龙门二十品》等影响较大的魏碑一路正书,字形或瘦长,或宽博,结体以奇为正,用笔斩钉截铁,笔锋犀利豪放,给观者以蓬勃向上之气,体现出深厚的笔墨功底和内蕴所在。如《人寿》《经济学报》《西华经济》《百年树人》等作品,书写者的智慧跃然纸上,才气彰显字间。由此可见,一方面晚清碑学大兴,马寅初身处这一时代洪流中,亦深受熏陶,不能例外;另一方面,这种唐楷与魏碑交替并进、相得益彰的书风,呈现出书家身居庙堂之高而心处江湖之远的历程。因此,即使同一书家,其不同时期的作品风格亦有所不同。究其原因,仍在于挥毫时的内在情感、心境状态不尽相同。

不得不提的是他的隶书,取法正脉,笔笔中锋,《曹全》《乙瑛》《礼器》《华山》等经典汉碑的痕迹与气息若隐若现,初看似波澜不惊,散淡无奇,实质外表温润而内含锋芒,尤其是运笔细腻,变化丰富,不落俗格,有的作品还颇得汉简帛书之趣,笔画圆劲,质朴古雅,与今人写隶书那种竭尽夸张变形、故作激荡跳跃的陋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和反差。如《乐庵室》《银行期刊》《经济匡时》《德行传命》《謇谔光仪》及为“中华人寿保险协会”题词等都是其不同时期隶书的代表作。

行书作为实用性书体,他写得比较多,且常见于手札、文稿、题签一类。由于这类作品尺幅较小,书写者在写时的心态相对比较放松,通常会将注意力放到遣词造句上,而对书写工具与书写技巧往往不太在意,写得好坏或精致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书写状态、书写时间和文本内容编撰的难易程度。这对书写者的书写技巧、文字能力、学识修养等都是全方位的考验,而不仅仅是书写水平。同样,从马寅初的行书来看,内容也多为实用文本,故带有一种练习中形成的固有惯性,这既是日积月累的结果,也是形成自我风格的路径。其行书无论是题字题签,还是信札手稿,都在随意中透出一股韵度高古、骨势洞达的气息,且带有明显的碑意,如他题写的《经济学报》《经济杂志》《荩筹硕画 经国济民》和于子三烈士墓前留言、为怀集县图书馆题词,以及写给中国银行杭州分行行长金润泉的信笺等,都是碑帖融合的精品。尤其是他为经济学家漆树棻7漆南薰(1892—1927),字树棻,四川省重庆市江津县李市(今重庆市江津区李市镇)人,经济学家、四川国民党左派活动家、革命烈士,2003被评为重庆历史名人。题写的书名《经济侵略下之中国》8这八个字,用笔厚重,结体取苏(东坡)字的“扁”势,整体略呈左倾,特意强化“捺”笔,如“济”“侵”“略”“之”这几个字的捺画,逆锋起笔,中驻而右行,末端蹲锋而平出后即上扬,收笔处棱角分明,笔势开张,诚如元代李溥光《雪庵八法》所云:“磔法之妙,在险横三过,而开揭其势力。”笔者以为,此作实不输康有为、陆维钊的碑体行书。很多时候,书法的魅力就在于这种“无意于佳”的状态下不期而然达到“乃佳”之境界。

众所周知,马寅初是性情中人,但其作书却以正书为主,很少写草书。但要么不写,一写就激情洋溢,一泻千里。如今天我们唯一见到的一件草书横批,是他应同窗彭用仪9彭用仪(1899—1996),四川重庆人,天津北洋大学、德国爱尔兰根大学、慕尼黑大学研究院毕业。曾任重庆邹容中学校长,成都大学、南充师范学院、第七军医大学、四川财经学院(现西南财经大学)教授,重庆大学教授、代理校长。之嘱写下的《临江仙》上阕,颇得“草圣”张(旭)、怀(素)之意,点画纷披,笔势延绵,率意驰骋,时见飞白,形章如卷,满纸云烟,见情见性。无独有偶,《中国战时经济志》题签也是目前唯一可见的篆书作品,金文篆法,秦简结构,浑然一体,新意自出。这也充分印证了马寅初学习书法绝非兴趣使然、自娱自乐,而是余事心态、专业研究。

书如其人,书为心画。这些元气淋漓、刚柔相济的墨迹,不仅展示了马寅初卓尔不群的书风书貌,也显示了其刚正不阿、威武不屈的品性与操守。比如,1934年春夏之间,马寅初在各种场合提出应趁《储蓄银行法》颁布之机果断禁止有奖储蓄,并直指财政部因有奖储蓄可征收大量印花税与特税而不愿取缔万国储蓄会,要求其“以身作则,除去此种恶税,断不可爱惜区区收入,任其流毒无穷也”。在马的呼吁下,1934年7月 “取缔有奖储蓄案”终于在财政部会议上通过,但财政部迟迟不肯执行相关法律。为此,财政部与马之间的矛盾趋于公开并不断升级,南京《中国日报》以社论形式批评马寅初。但他始终以学者立场和学术角度出发,坚持己见,毫不让步,并得到了民众的支持,引起了当局不满。面对当局的政治施压,马在《余对于读书之经验》(1935)一文中写道:“盖读书者当以读书为目的,不当以读书为求显达之手段。” 这也表明了他的读书人本色与风骨。又如,在抗战这一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国内通货膨胀愈演愈烈,在重庆大学任教授的马寅初挺身而出,写文章,作演讲,激烈反对官僚资本主义和通货膨胀,矛头直指国内财阀家族,受到国民党反动派的迫害,被囚禁于集中营达数年之久。但他没有屈服,始终坚持爱国爱民的斗争。难怪,宋庆龄赞他:“不愧为我们中华民族难得的瑰宝。” 郭沫若这样评价他:“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爆的响当当的一枚‘铜豌豆’。”季羡林也曾说:“建国以来的知识分子,我最佩服两个人,一个是梁漱溟,另一个就是马寅初。他们代表了中国知识分子的脊梁。”

“退笔成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苏东坡道出了读书与写字的关系。学人书法重点在于“学问”,正是这些“无心”于书法的“笔墨”,才是中国文化与艺术流变中真正的书法。

猜你喜欢

马寅初
马寅初:长寿需要“内养外练”
马寅初三骂蒋介石
马寅初的真性情
解放后,马寅初与周恩来的友谊
马寅初三骂蒋介石
马寅初“口无遮拦”
马寅初
无私无畏马寅初
马寅初的执拗
风骨与脊梁
——越剧《马寅初》观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