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近现代我国票据市场发展简史思考进一步发挥票据功能作用
2021-10-14肖小和李紫薇
肖小和 李紫薇
回顾近现代票据简史,票据在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及改革开放时期发挥着汇兑支付、清欠结算、融资投资、调控及信用功能等作用。随着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双循环格局构建,需要进一步发挥票据功能作用,显示票据的强大生命力。
一、发挥票据汇兑支付作用
从1949年前三四十年的票据市场发展可以看出,票据的汇兑支付功能作用在贸易往来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民国初期,庄票占据市场主导地位,庄票信用卓著,具有“直等现金”的特征,这使得庄票的支付功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随着全国性的申汇网络的建立,票据的汇兑功能进一步显现,申汇在市场上可以随时变现出售,被视为“现金筹码”,各大商埠可以通过申汇买卖来调节资金头寸,促进了国内异地贸易往来。解放战争时期,中央银行发行大额本票和定额本票替代现钞流通,票据的支付功能一定程度上得到体现。纵观民国初期革命根据地票据市场发展,票据的汇兑支付功能作用也得到了很好的显现。无论是土地革命时期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湘赣省收买谷子的期票,还是抗战时期以及解放战争时期根据地和解放区银行发行的本票替代货币流通,均映射出了票据这一支付工具在促进根据地经济发展,推动贸易往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汇票的发展以及汇票交易所的建立则体现了票据的汇兑功能。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助力企业重获新生,中国人民银行办理了一批承兑贴现业务。1981年,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恢复商业票据业务,此后,各省份陆续开展票据承兑业务。2002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取消了承兑风险控制指标,承兑业务增长率同比大幅提升。尤其是电子票据出台以来,票据市场增速加快,加之上海票据交易所的成立,进一步促进了票据市场的发展。近年来,票据市场快速发展,承兑、背书金额逐年增长,进一步拓展了票据服务实体经济的力度和广度。一方面,企业票据覆盖面进一步扩大,2020年企业用票金额合计82.7万亿元,同比增长4.27%;用票企业数量为270.6万家,同比增长11.22%,这对于进一步扩大票据支付面,推动票据支付功能发展是个利好消息。另一方面,票据承兑小额化趋势明显,2021年2月,承兑平均面额达到63.22万元,票据的支付结算功能逐渐增强。除此之外,商业承兑汇票也取得了较快速度的发展,2020年累计签发商业承兑汇票3.62万亿元,同比增长19.77%,商票贴现1.03万亿元,同比增长9.85%,商业承兑汇票的快速发展有利于进一步深挖票据支付属性,推动票据支付功能发展。
票据因支付而发生,其本质为根植于商品贸易活动中的商业信用。无信用不票据,可以说票据的流通是信用货币的基础,而企业之间往来活动产生的支付结算需求则为票据流通的原生动力,是票据全生命周期的开端。企业签发并交付票据,出票行为得以完成,票据的生命周期开始,而票据的背书流转则能够有效解决企业间账款拖欠问题,缓解实体经济尤其是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难题,推动票据货币化支付发展进程。因此,可以说票据的支付功能是基本的和独特的功能。相比货币市场、资本市场而言,票据市场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尤其是中小微企业发展方面具有覆盖面更广、支持力度更强、更经济的优良特性,是小微和民营企业可获得性最强的金融产品。据我们研究院测算,在静态条件下,一年可签发商业汇票180万亿元,其中,制造业可达到110万亿元,批发零售42万亿元以上。由此可见,充分发挥票据支付功能,对于推动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和零售批发业发展潜力巨大。作为票据的基本功能,票据支付有优势、有潜力,市场参与主体需达成共识,转变票据理念,依托供应链金融、依托电子商业承兑汇票、依托票据平台建设、依托绿色金融发展抓票据支付,建机制,控风险,促创新,努力扩大支付服务面,深化支付服务效率,挖掘支付服务潜能,未来票据支付必将迎来新发展。
二、发挥票据清欠结算作用
承兑汇票是优良的信用工具,能化呆滞的账面债权为可流通的票面债权,这是章乃器在20世纪30年代第一次承兑汇票与贴现热潮中提出来的重要观点,马寅初则认为商人可以通过远期汇票来结清成交时的债务。1933年上海票据交换所成立,为集中办理票据交换提供了场所,金融业间由票据代表的债权债务关系获得清偿。上海银行票据承兑所的建立则改变了传统的“挂账式”结算方式,为市场上增添了一种新型信用工具。中国近代贴现市场是在市面银根紧缩,经济不景气,工商业凋敝之际提倡并逐渐形成。各界试图通过办理承兑汇票及贴现业务加速资金周转,实现资金融通,达到债务票据化之目的。
新中国票据市场发展的契机源于解决企业间的三角债问题,改革开放后,票据作为清欠结算工具再次登上历史舞台。1983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办银行票汇结算,同年12月制定了《票汇结算办法》,将票据作为单纯的结算工具来看待。面对日益严重的“三角债”问题,人民银行发布运用商业汇票承兑贴现清理欠款的通知,并从1986年的北京、上海等十个地区试点逐渐推广至全国范围内。1988年12月,人民银行针对全国范围的贷款拖欠情况,进行银行结算制度的改革,要求大力推行商业票据,并颁布《银行结算办法》,将商业汇票作为企业结算货款的工具加以推广。1989年4月,《银行结算办法》正式实行,规定允许票据流通转让、贴现、转贴现和再贴现,全面推行结算票据化。1997年,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办法》,强化了支付结算纪律和责任。随着上海票据交易所建立,电子票据逐渐成为票据市场主导,票据的流通性得到了加强,企业间票据使用频率提高,票面金额小额化趋势显著,进一步推动了票据结算功能的发展,提高实体经济结算效率。
票据是传统的支付结算工具,相比纸票而言,电子票据既是信用工具,又是支付工具,同时具有互联网属性,可以实现货币化支付。央行[2016]224号文指出:“各金融机构应以上下游关系密切的产业链龙头企业或集团企业为重点,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使用电票。”在供应链金融场景下,使用电子商业承兑汇票进行结算,可以有效串联供应链企业,带动优质企业信用传递,通过票据轧清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应收、应付账款,实现应收账款票据化。截至2020年末,我国工业企业应收账款净额达到16.4万亿元,实体经济应收账款高企,资金固化现象严重。历史证明,票据在解决企业间货款拖欠、支付结算方面具有一定的适用性与优越性。发展应收账款票据化,一方面能够化呆滞的账面资金为票据信用资金,缓解企业资金困境;另一方面可以加速企业生产运营,有效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未来应进一步推动应收账款票据化发展进程。
三、发挥票据融资投资作用
票据因融资而发展,发挥票据融资功能,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是近现代以来票据市场发展的重点。早在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社会与经济动荡时有发生,工商业发展面临困境,资金问题较为突出,作为解决危机较好的方法,承兑汇票及贴现业务被积极提倡,贴现业务作为融通资金的重要渠道受到各界的重视,票据的融资功能得到显现。抗战时期,为支持大后方生产发展,扶植工农商矿各业发展,国民政府大力发展贴现市场,以期通过贴现市场实现资金融通。在战后一段时间内,工商业者也已习惯用承兑、贴现的方式融通资金。
新中国成立后,票据的融资投资功能得到了进一步发挥。1981年第一笔贴现业务落地,票据的融资功能重新被发现,然而此时期的票据贴现发展速度并不快。伴随着票据市场的不断发展,商业承兑汇票也在慢慢兴起,企业可凭借自身信用获取资金支持,票据的融资功能也走入人们的眼帘。《票据法》出台后,我国票据市场法制体系逐渐建立,票据市场走上了规范化发展道路,转贴现业务开始出现,为银行机构之间的流动性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票据业务量不断提高。2009年起,我国票据市场发展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票据贴现量都开始大幅上涨,从2009年的23.2万亿元增长至2015年的102.1万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28%;转贴现、回购等银行间资金调剂方式也获得了很好的发展,尤其是面对2009年资产荒,商业银行开始大量开展回购业务,票据资产配比不断增大。也正是在这一时期,票据理财、票据资管等业务迅速发展,票据投资功能自此被挖掘。2016年,全国首只票据收益权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票据资产证券化产品进入投资者的视野。2020年6月,央行发布《标准化票据管理办法》,明确支持资管产品投资标准化票据。标准化票据属于货币市场工具,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主体可以通过购买标准化票据进行票据投资,为票据投资产品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思路。
票据市场因服务实体经济而发展空间无限,未来票据市场发展应继续秉持服务实体经济这一理念。发挥票据融资投资功能,可以以供应链票据作为切入点,充分发挥票据在供应链使用场景中的天然优势,要通过供应链票据+标准化票据的方式推动电子商业承兑汇票发展,不断拓宽企业投融资途径;要通过票据支持制造业、批发零售业等产业发展,助力产业链升级与创新;要进一步推动票据触达实体的深度与广度,充分发挥票据比较优势,支持普惠金融发展。发挥票据融资功能,可以以发展绿色票据为契机,充分发挥票据支持绿色小微、民营企业作用,支持绿色产业链、供应链发展,支持绿色经济发展,推动绿色金融体系建设,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中发挥应有作用。随着票据市场的不断发展,未来标准化票据及其他票据投资产品极有可能面向市场开放、面向大众开放、面向个人开放。票据市场未来也将不断创新投资产品,适应投资者需求,发展票据远期、票据互换、票据期权、票据期货等衍生产品,满足不同投资主体的偏好。企业和个人投资者也将通过票据投资产品进行投资,票据也将成为大众投资者的理想投资产品,成为社会配置资产的短期理想产品。
四、发挥票据再贴现调控作用
再贴现是票据市场出现时间较早的一种业务类型,也是中央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与现在不同的是,当时的再贴现称为重贴现。早在第一次商业汇票承兑与贴现热潮中,交通银行金国宝就提出“中央银行必须切实开展重贴现业务”这一关键论述点;其他地区银行纷纷表示开展重贴现业务,中央银行也于1932年1月制定了重贴现章程及说明书。尽管如此,由于中央银行职能的缺失,重贴现制度的发展严重滞后。直到1943年,重贴现正式划归中央银行办理,中央银行重贴现职能正式确定。然而,此时期中央银行重贴现制度仅仅是初步确立,在1942—1945年,中央银行多局限于对国家行局资金融通,很少承做一般行庄的重贴现业务,重贴现量尚微。1948年后,面对日趋严重的通货膨胀,中央银行的重贴现政策已无法再实施。可以说,在近代中国,中央银行重贴现制度虽然已经建立,但并没有起到很好的调控作用。
为鼓励专业银行扩大商业汇票业务,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于1986年又颁布了《再贴现实行办法》,正式开始办理再贴现业务。1998—1999年,人民银行多次下调再贴现利率,再贴现也逐渐发展成为货币政策操作的重要工具之一。近年来,央行充分发挥再贴现精准滴灌作用,为中小微企业、绿色企业等提供低成本资金支持。2018年,央行三次增加再贴现、再贷款额度累计4000亿元;2019年增加再贴现额度2000亿元,进一步提升了银行,企业贴现积极性;2020年以来,央行投放1.8万亿元再贴现再贷款额度,用于支持抗疫保供、复工复产和中小微企业等实体经济发展。
票据的使用可以通过信用手段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达到票据货币化支付的目的,既解决了企业资金需求,又没有实际投放货币,是减少货币发行量、传导货币政策的有效工具。通过再贴现操作,一方面,央行可以通过再贴现引导信贷和资金投放,实现“精准滴灌”,为中小微企业提供资金支持,是传导货币信贷政策、减少货币投放、调整资金结构的重要法宝;另一方面,央行可以通过票据市场公开市场操作,调节金融体系流动性。未来,随着普惠金融、绿色金融、农村金融、小微企业的进一步发展,票据再贴现调控作用将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五、发挥票据信用功能作用
票据业务的本质在于经营信用,良好的信用环境是票据市场发展的信用保障。金融学家杨荫溥在倡导承兑汇票与贴现之时便鼓励创办征信所以提升票据之信用,辅助票据贴现之发展。1934年,白银风潮爆发,上海市面银根紧缩,承兑汇票的推出为市场提供了新的信用筹码。随着承兑汇票热潮的推进,承兑贴现市场相继形成,票据的信用功能开始显现。抗战时期,为调剂法币不足,增加信用筹码,重庆票据市场还发行本票以替代法币流通。在1944年重庆联合票据承兑所成立之际,附设于该所的联合征信所也随之宣告成立。各时期革命根据地贴现业务的发展,以及发行本票替代货币流通等均是票据信用的体现。1943年9月29号,冀南银行总行发布的《关于发行本票问题的通令》更是明文指出本票的发行可以培养与提高农村信用观念,发展票据信用事业。
1979年,我国金融界开始探索银行信用与商业信用相结合,以银行信用引导商业信用。可以说此时期的票据产生于信用功能,是在解决“三角债”问题和发展商业信用的特殊背景下被再次提出。经过近现代数百年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四十余年的发展,票据已经成为集支付、结算、融资、投资、交易、调控、汇兑于一体的重要信用工具。然而,一直以来我国票据市场信用环境的发展极度不平衡,无论是承兑信用业务还是贴现信用业务,商业承兑汇票的发展都远不及银行承兑汇票。我国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整体信用程度不是特别高,出于对于商票流转不能畅通,商票到期不能顺利兑付的担忧,市场对于电子商业承兑汇票的接受意愿较低。
供应链金融是改善企业融资结构,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深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供应链金融的兴起为发展票据提供了契机。上海票据交易所供应链票据平台的发展则进一步推动了供应链票据,尤其是推动了商业承兑汇票的发展。作为一种重要的信用工具,商业承兑汇票的发展对于我国信用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未来应进一步加大商业承兑汇票发展。随着商业汇票信息披露系统上线,票据市场对于票据的管理也在不断丰富与完善,充分利用信披机制发展商票,推动票据信用功能实现。除此之外,还可以考虑推行评估与担保机制,完善的信用评级体系能够提高票据尤其是商票的市场接受度,票据市场应该加快信用体系建设,组建票据信用评级机构,为承兑与贴现主体提供全方位、动态化的票据信用评级与追踪服务;完善票据担保机制,推动保险增信、担保增信等发展。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可以与信用等级高、产销关系稳定的供应链企业展开合作,为商票提供保兑、保贴、担保等服务,协助提升商票市场认可度;商业银行应该加速研究完善商业承兑汇票授信及贴现办法,推动商业票据信用发展;通过建立白名单制度,推动商业银行服务企业的力度,以进一步提高票据信用程度。
六、发挥票据调控功能作用
票据兼具资金属性与信贷属性,是商业银行调节资金规模和信贷规模的常见方式之一。2010年开始,由于央行开始从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转向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在信贷规模开始趋紧和资金较为宽裕的情况下,商业银行越来越青睐不占信贷规模的回购交易,它能够有效地释放信贷规模,调控信贷业务。由于2011年央行货币政策转为积极稳健,商业银行在平衡信贷资金和票据资产的同时,积极开展了票据回购交易,其中逆回购交易尤其受市场青睐。
票据具有调控功能,是商业银行调节规模的重要手段。商业银行资金紧张时,可以通过转贴现卖出或卖出回购的方式腾出资金规模;反之,商业银行资金宽裕时,可以通过贴现、转贴现买入或买入返售的方式占用资金规模。由于贴现业转贴现占用银行信贷规模,票据还发挥着商业银行信贷规模“蓄水池”的作用,商业银行可以通过买卖票据资产的方式对信贷规模进行调节。随着票据市场的不断发展,票据调控功能将进一步发挥应有作用。
未来票据功能作用的进一步深化,必须要有健全完善的法规作为保障,要重视金融科技的力量,重视风控水平的提高。要进一步丰富具有里程碑意义事件的内容即《票据法》完善,电票系统的完善,票交所基础设施的完善,信息披露系统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