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初中数学课堂情境创建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2021-10-08朱金华
朱金华
【摘要】初中阶段是数学学习的黄金阶段,在这一时期除了要让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之外,更要提升学生数学思维的灵活性,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来解答一些问题,推动学生学习创新.课堂情境的创建要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初中数学;情境教学;策略
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对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初中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能生硬地让学生接受知识,而是要贴近生活,引导学生创造性学习.通过有效的情境创设,可以让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而如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成为教师教学研究的一项重点.
一、初中数学课堂情境创设的重要意义
首先,能够显著提升学生学习探究的积极性.中学数学的课程体系复杂性显著增强,学生每节课需要学习和理解的知识重点也越来越多,这时候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学生很难全面接受.有效情境的创设可以吸引学生主动投入学习的过程中,通过问题的分析、案例的探究、合作互动、学习展示等多个环节,充分彰显学生学习的创造性,让学生乐学善思.
其次,能促进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循序发展.数学情境创设的过程中,教师一般选择贴近生活或实际的案例展开.课程情境涵盖多方面的因素,能够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有效地归因.通过归纳、分析、总结等得出系统化的结论,这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使学生对新课程的学习充满兴趣.
再次,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创造性.信息化时代对人才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如果仅仅着眼于教材呈现的内容,引导学生学习数学,就会使学生的思路非常僵化,在遇到一些新的问题时,学生会找不到切入点.数学情境的创设能够将更多开放性元素有效融入.尤其是结合信息技术、互联网等创建的一些教学情境,可以更好地推动学生学习创新,对于学生创造性学习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有良好的推动作用.
二、当前初中数学问题情境创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12岁到16岁之间,这一阶段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明显加强,同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呈现出一定的学习倾向性,如学生对一些理论方面的知识接受意识不强,但是对于实践相关的很多内容,学生会充满兴趣.与此同时,学生希望接受一些略有难度的挑战,以更好地激发自己的进取心理.初中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很好地迎合了学生的这些心理,结合课堂所学知识,将学生带入相应的问题情境之中,让学生探究问题解决的有效方法.这不仅考验学生的数学学习意识,同时对于他们的逻辑思维、比较抽象、数学归纳等多种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因此课堂教学情境的创建已经受到大多数教师的广泛认可.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也倾向于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学习探究,但是在具体落实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学生学习进取的积极性.
(一)教师进行情境创设的方式相对单一
初中阶段的很多教师都是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应该从哪些角度创建教学情境,教师已经具有了丰富的经验,所以在很多知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信手拈来地为学生创建情境.但是这些问题情境多与教材知识密切相关,与学生的兴趣心理关联性不大.还有一些问题情境与学生当前所处的环境已经有较大出入,学生学习理解起来并不容易.
(二)问题情境的创设缺乏探究性
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很多教师会在多个环节为学生创建相应的教学情境.但是,教师在教学情境创设的过程中,往往只注重降低学生知识理解的难度,让学生学习和掌握一些数学方法,而问题情境本身缺乏探究性,這样就影响了学生学习能动性的发挥.同时,过多问题情境的展示,使得整个课程教学非常紧凑.大部分时候学生都在听教师的讲解,而没有为学生自主学习预留有效的空间.
(三)学生自身的学习配合意识不强
初中阶段的学生本身处于青春期,他们有一定的叛逆心理.很多时候,对于教师创建的教学情境,学生并不认同,他们更希望以特立独行的方式来完成知识内容的学习,课堂上对于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提出的问题、分配的学习任务都缺乏应有的服从意识,这样又进一步削弱了问题情境教学的效果.
三、初中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积极策略
(一)导入环节做好有效的教学情境创建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从导入环节入手,教师就要贴近学生的兴趣心理,做好相应的情境创设.依托高效导入,为课堂教学奠定有效基础.
首先,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实际,为学生创建相应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学习和探究.依托生活来创建情境,可以很好地降低数学知识理解的难度.同时,生活化情境能够提升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让学生更好地学思结合.比如,在学习“函数的对称性”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从生活中常用的镜子入手,有效地回顾对称的概念.接着让学生想一想以镜面为中心,镜像与实物之间的距离会有哪些变化,让学生亲自移动一下镜面和物体,感受一下距离的变化.然后引入函数对称性的相关知识,以形象化思维助力学生理解数学抽象知识.
其次,可以借助游戏性情境完成课堂导入过程.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一些简单的游戏来完成课堂导入.游戏本身就是广受学生喜爱的一种学习方式,同时在游戏的过程中,学生的思路会更加敏捷,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有较强的推动作用.例如,平面向量的学习,教师就可以借助游戏引导学生更好地认知向量的方向性,为新课程学习做好有效铺垫.
再次,结合数学故事和数学典故,完成课堂导入.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做好数学文化的渗透,而数学故事和数学典故是向学生传递数学文化,提升学生数学知识应用积极性的一种有效方法.对于每一个数学故事,教师都不能让学生一听而过,而是要充分思考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并学习数学家认真钻研的精神,使学生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受到相应的启发.例如,祖冲之发现圆周率的故事就是一个典范.在祖冲之小的时候,老师跟他说,圆周是直径的三倍.对于老师给出的这个结论,祖冲之并没有直接接受,而是亲自动手用绳子量了量车轮的周长和直径,于是祖冲之发现周长比直径的三倍还要多一点.结合这一疑惑,祖冲之一直研究,后来一直算到了小数点后第七位.在数学发展的过程中,有很多问题都是因为有疑虑并亲自参与实验,反复验算,最后才得出了正确的结论.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也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问题意识,对于结论不要仅仅去接受,而是要多去问一问为什么,多想一想怎么做,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