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一体,思辨生辉
2021-10-02陈少娴
陈少娴
摘 要:思辨性读写教学要求关注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促进学生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的发展。教师要提升学生思维品质,培养其思辨读写能力,就要教会学生针对论证的主张,拷问其理由的可信性与推理的有效性,鉴别论证中可能存在的谬误,对所读到的信息做出积极主动的反应,“使人信从我的论点”,做到以理服人。本文对高中语文思辨性读写教学有效路径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高中语文;思辨性;读写教学;教学路径;教学策略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明语文以核心素养为本,推进语文课程深层次的改革,指出语文课程要发展思辨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课标从“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维度对语文的核心素养加以界定,并且把“批判与发现”作为“思维发展与提升”维度的具体内涵之一。纵观全国课标卷,可以发现作文命题也倾向于引导学生就社会生活的某个现象或问题阐发看法。这对学生的思辨性要求较高,并且要求学生在思辨性的过程中敢于质疑、批判。所以语文教学须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提升。
学生在平时的读写中思辨性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尤其在写作中缺少令人信服的分析、闡释,缺少内在的逻辑张力。具体表现在:第一,在无须论证的地方过度用力。所谓“无须论证”,就是文章观点是人人知道的,如以2012年高考新课标卷“船工补漏”的材料作文可以提炼出“勿以善小而不为”的观点。这一观点本身是人们清楚的道理,若通篇都在大谈行善的重要意义,其实就是在做“无用功”,因为这样写始终没有解答读者心中的困惑:明知眼前是善,为什么不去做?第二,简单重复终极结论,缺少逻辑推演。很多学生在确立中心观点之后,通常的写作思路就要想办法论证观点是合理的,寻找证据支持它、证明它,以此想要说服别人。这个过程基本是一个证明的过程,其实质是为说理而说理,为议论而议论,是种无的放矢的泛化的“议论”。
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要提升学生思维品质,培养其思辨读写能力,就要教会学生针对论证的主张,拷问其理由的可信性与推理的有效性,鉴别论证中可能存在的谬误,对所读到的信息做出积极主动的反应,“使人信从我的论点”,做到以理服人,它的路径有以下几种。
一、有论辩的对象即读者意识
学生思辨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多层次、多角度问题的思考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阅读与写作不是单向交流活动,它是一种切磋探讨。要有对象意识,即所谓的“读者意识”,简单说就是要明白文章是写给谁看的,也就是“为谁写”。要是没有受众,议论就失去了存在价值。
学生一写议论文总爱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换个角度看问题”作为文章中心观点,其实这是思想上的懒惰,因为这样写不具体,很笼统。当“读者”有不同程度的思想困惑时,你要结合他的具体情况给他做“思想工作”。就像班主任分别同三个学习成绩都不够理想的学生谈话,给出的建议分别是勤奋刻苦、改进学习方法、放下思想包袱。为什么?因为三个学生成绩不理想的原因不同。所以,写作思考时要了解读者的思想水平,考虑写作时具体社会背景、文化、心理等因素,揣摩读者潜在的阅读反应,使说理尽可能做到有的放矢,易于为读者接受。
教师可以提出具有思辨因素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然后在班级内展开讨论与交流,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与辨证性思维的发展。培养读者意识,可以进行写作前的读者群分析。例如上文提到的“勿以善小而不为”的观点,大谈行善的意义是在做“无用功”,这时若考虑“明知眼前是善,为什么不去做?”的读者困惑时,就会明白这一话题得针对两种人才有展开的必要:一是“不屑”为小善的人,眼睛只盯着大事,对身边举手之劳的小善根本就看不上眼,自然也就谈不上去做了。其实,这样的人在生活中是少之又少的,可以忽略不计;二是“不愿”为小善的人。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占有一定的比例,不容忽视。这两种人的共同点在于,他们都知道行小善其实是简单、容易的,就像修船工“顺手”补上船的漏洞一样,可偏偏就熟视无睹。为什么?这里可能既有个人的思想认识和修养因素,也有社会环境、政府机制的原因。那么,在行文中就要思考营造良好的“鼓励为善”社会环境,建立“为善者”鼓劲的保障机制的重要性;同时呼吁为善者强化自身的“为善意识”,努力从我做起等等。这样一来,比起只会大谈意义的作文来说,明显就有了思考的深度。
其次,还可以进行写作中的读者群分析。读者对事件的态度立场有三种:同意、反对或中立。议论文写作时要针对不同的受众进行有效分析,这一点尤其重要。如“一元奖学金”引发争议的材料作文,可以从学生心声的角度来阐释,从受众面思考:若把奖学金改为象征性的“一元”对哪类学生影响最大?即哪类人反对的声音会大些?应该是品学兼优但是家庭条件不好的学生。一学生在作文里这样写道:对于部分品学兼优但贫困的学生而言,奖学金不仅代表着一份荣誉,更是学业得以继续的保障。以前几千元的奖学金,可能是他们数月的生活费。现在成了象征性的一元,日常生活更加拮据不说,家庭的压力也会随之增加,这样还能够集中精力学习吗?看似一个简单的决定,却可能因此终结贫困生通过求学改变命运的机会,学校的做法未免有些考虑不周吧。行文中设身处地地体会读者的反应,能够极大地增强写作说服力。
失败的议论文,或多或少存在“目中无人”的情况,缺乏读者意识,说理没有目标与方向,作者所思与读者所思错位,自然无法以理服人。因此,心存读者、分析受众,至关重要。高中写作以议论文为主,教师不仅要讲解给学生议论文写作的具体方法,更要鼓励学生将自己对于议论文写作的理解和写作主题的认识应用到写作过程中,使写作不再成为观点的罗列,而是在思辨的过程中阐述自己理解的过程。
二、有过程的推演即驳论意识
在高中阶段的教材里,教师可以精读精讲内在逻辑性非常严密的文章。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除了引导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提取文章的关键信息,挖掘文本的内在逻辑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这样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思辨能力的提升。例如人教版必修三教材“梳理与探究”选入鲁迅的文章《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吗》,理性认识文本范例作用,理解例文的生成过程,学习鲁迅先生驳论思维方法,找到敌方观点中“以偏概全”“概念混淆”的逻辑错误,逐渐掌握反驳的有效方法——驳论:质疑、驳斥他方错误观点,同时还要明确提出自己所持的观点,可谓“破中有立”。立论和驳论互为因果,在立论的同时,如果能把他方错误观点驳倒,相当于来一记“绝杀”,让己论不仅立得住脚还能立得稳。因此,写作以立论为主,驳论为辅,打造亮点,可以让文章更深刻,思维更严密。
駁论意识体现为两种思维形态:一是对他人观点的反驳,一是对自己观点的质疑。
对他人观点的反驳,是论辩思维的常规。第一,可以运用分析法,联系背景分析,揭露对方论点的错误实质及危害。如李谷一和尚雯婕就“如何传承民族文化”之争的材料作文,支持原汁原味地保护传统文化,可以这样写:弘扬传统文化,固然需要推陈出新,可如果打着“中西文化交融”的幌子来“洋汁洋味”地篡改传统曲调,那便不是传承而是糟蹋文化。歌手以“弘扬传统文化”之名用法语演唱“渔鼓道情”歌曲,实际上文化的“粗暴”拿来。退一步来讲,即使真是为了发扬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化,那她为何不唱英语?英语作为当今世界使用最广的语言,能听懂它的外国人应当比能听懂法语的外国人要多吧。之所以选择法语,恐怕还是想得到观众喝彩的求异心理作祟吧!
第二,运用归谬引申法。归谬引申,是先假设错误观点成立,然后根据错误观点合理引申,归结出一个荒谬结论,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从而达到驳倒错误论点的目的。还是李谷一和尚雯婕就“如何传承民族文化”之争的材料作文,可以这样反驳歌手的做法:因为并不是人人都懂交响乐,所以演绎巴赫作品时要删繁就简;因为并不是人人都理解立体画派,所以毕加索绘画要全改成古典画法;因为不是人人都阅读文言文,所以要抛弃文言文,全部翻译成白话文。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对自己观点的质疑,实际上是一种反揭短方式,抵御读者的驳论和检验,让自己的说理严密,使人信服。第一,条件分析做诊断,找到解读、诠释的“支点”。例如写道“逆境与成才”诸如此类话题作文时,要明白人生的很多“元素”不是自己能决定的,如身体条件、家庭条件、人际关系等等,但能不能成为一个强者,决定权在自己。所以可以理解为“逆境对强者、有志者来说是最好的大学”,而“打开那扇窗”的绝不是上帝而是他们自己。第二,用概念分析做缜密阐释。写作的时候,论点不能简单化、片面化,要看到矛盾,学会理性地界定概念。找出与所界定概念相似概念的词语,或者似是而非的概念,即人们在该论题上认识误区,并辨析它们之间的区别,从而明确所界定概念的特定内涵,使思辨深入。
高中语文教师要深入挖掘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教学价值,为学生提供最为优质准确的教学帮助,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加强逻辑思维知识在“思辨性读写”教学中的融合,切实为将来学生探究更高层次、学习更高难度的语文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当学生作文论读者之所需,方为有用文。当教会学生学会质疑,真正关注学生思维动态生成,成为学生表达自我认识的内在需要时,学生才会充满热情,主动探索,也只有这样,才能让教学有效,让学生受益。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19.
[2]余党绪.思辨性阅读是整本书阅读的内在需要[J].语文学习,2019(6):10.
[3]褚树荣.思辨何为:“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解读[J].语文学习,2018(8):59.
文章为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立项课题“高中语文思辨性读写教学策略研究”(立项批号:FJJKXB19-832)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