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25弦伽倻琴的音乐美学探析
2021-09-26赵清月
赵清月
摘 要:伽倻琴是极具代表性的朝鲜族乐器,而中国25弦伽倻琴是由上海民族乐器一厂所生产制造的少数民族乐器。从三个方面对其进行了初步探析,即从历史流变的角度观察其形制美学,从“母语”特征的角度研究其演奏技巧,从时代发展的角度发现其社会功能,通过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方法,解读这件乐器深层次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伽倻琴;形制;演奏
伽倻琴作为朝鲜族音乐的一个重要符号,在朝鲜族人们的音乐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2017年,留学归国的彭丽颖博士带回了伽倻琴的制作工艺,与上海民族乐器一厂联合研制出了属于中国自己的现代改良伽倻琴,并申请了国家专利。在新型乐器诞生之际,研究其审美特征具有一定积极的音乐美学意义,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整理、记录的方法讨论25弦伽倻琴内在的音乐美学特征。
一、从历史流变看其形制特征
伽倻琴的起源在学术界众说纷纭,各国学者有不同的立场,根据史书《三国史记》的记载:“伽倻琴,虽与筝制度小异,而大概似之。”①《罗古记》云:“伽倻国嘉实王见唐之乐器而造之。”②有一部分学者认为:伽倻琴是由朝鲜三国时期伽倻国的嘉实王命令琴师效仿古筝所研制的乐器,故称“伽倻琴”。还有一部分学者认为:伽倻琴的生成年代在6世纪上半叶左右,而公元2世纪以后被称作“琴”的乐器就是伽倻琴的前身,其被叫作“伽倻琴”只是因为音乐家于勒将其传于新罗的缘故。因此,伽倻琴是效仿唐乐器而造的说法有失偏颇。关于伽倻琴的起源,各国学者观点各异,但当各类史实资料合并在一起时,笔者还是认为前一种说法更为可靠。
伽倻琴最初的形制通过《乐学轨范》③的记载可以得知:伽倻琴的槽尾前端有流苏勾作为装饰,称之为“染尾”;琴弦绑在羊耳朵的孔中,利用松紧调弦;为了产生共鸣,琴槽被挖成长方形半圆筒形状的凹面(图1)。这也就是最初的正乐伽倻琴,当时的伽倻琴没有完整的共鸣箱,所以声音较沉郁、低回。后来伽倻琴流传至民间,出现了散调伽倻琴。直至现代,为了演奏曲调结构复杂的现代曲目,伽倻琴发展至25弦,在形制上发生了改变:在面板下方加了底板,构成了完整的共鸣箱,大大增强了音量,使得音色的演绎变得更加悠长;将原来的琴尾调弦改为琴头处的弦轴调弦,并且去掉了琴尾的装饰,以便携带。
在25弦伽倻琴的研制与复原工作的过程中,彭丽颖博士和上海民族乐器一厂的李素芳老师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在对音色的处理上,仿照现代古筝的制作方法对伽倻琴进行了改良,在琴的底部装了底板,形成了共鸣箱,使得琴弦通过振动发声传入箱体,产生共鸣再放大的效果。因此,中国25弦伽倻琴的音色更加明亮、深沉、扎实。而在琴弦的选用上,复原了原始的蚕丝材质,使得25弦伽倻琴的音色变得更加明亮,但这也带来了琴弦变硬的弊端。
中国25弦伽倻琴在制造上尽可能地还原了其历史上最初的装饰物,保留了其最初具有代表性的审美特征:复原了羊耳朵装饰并做了可拆卸的设置,便于拿取;同样对染尾进行了保留,但不用作调弦,只作为装饰;调琴方式还是采用较为科学的右侧弦轴调弦法;复原了琴弦的材质,选用昂贵的蚕丝缠绕。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坚持着尽量还原历史特征的原则,在乐器的复原工作上拥有着“温柔”的感性美。
二、从“母语”属性看其演奏技巧
伽倻琴作为朝鲜族聚居地都在使用的乐器,在朝鲜半岛以及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都占有着重要地位。伽倻琴所谓的“母语”属性④可以从两方面展开思考:从广义上看,虽然在不同的地区由此产生的演奏特征本同末离,但在基础的音乐风格方面如出一辙;从狭义上看,由于孕育音乐的文化土壤不同,韩国25弦伽倻琴的与中国25弦伽倻琴在演奏技巧方面还是具有分毫析厘的差别。
(一)广义上的“母语”属性
说到朝鲜族音乐的“母语”属性,必然会联想到能歌善舞的朝鲜族人民生来就具有的乐感,及其音乐的最显著特征——三拍子。在音乐的演绎方面,朝鲜族传统音乐对三拍子有相对权威的话语权,无论在器乐、打击乐甚至盘索里等音乐形式中,以三拍子为基础构成的复合拍子都在乐曲中有多数篇幅的占比,所以伽倻琴音乐也依旧离不开三拍子,包括他们的连奏指法——弹、二指反弹、三指反弹的反复依次进行也说明了它本身的三拍子特性。
朝鲜族传统音乐的另一个“母语”属性,就是它的“长短”节奏型,这也是其具有象征意义的音乐特色。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音乐体裁就是散调。散调是由慢至快排列的乐段的集合,一般的伽倻琴散调使用长鼓伴奏,一个乐章形成3—6个长短,从慢速“晋阳调”长短开始,“中莫里”长短、“中中莫里”长短、“扎进莫里”长短、“挥莫里”长短等依次进行。有学者推断,“长短”节奏的由来与朝鲜语的发音节奏有关,这也是其他民族人民学习朝鲜传统音乐比较困难的原因,没有语言文化潜移默化的浸染,是很难表达出它内在的节奏精髓的。
(二)狭义上的“母语”属性
中国的25弦伽倻琴所谓的“母语”属性,是指根植于中华文化的朝鲜族传统音乐。中国作为地大物博、有容乃大的大国,五十六个民族在中华土地的孕育下和谐共处,朝鲜族作为其中的一个分支,聚居在鸭绿江中下游一带,与汉族文化相互影响,共促发展。
中国25弦伽倻琴在这种文化的浸染下,吸收了汉筝中的多种技法,例如:撮——两根手指同时击弦构成八度和音,而这一技法在朝鲜半岛的传统音乐中很少应用;摇指——使用大指或食指连续的向里、向外快速弹弦,这一演奏技法伽倻琴中作了很好的应用,让连奏变得顺畅又持久,且音色明亮。除此外,还有音乐作品上的不同。中国的伽倻琴技法以传统朝鲜音乐为蓝本,但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了拓展,将汉族文化和朝鲜族的音乐表现形式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
三、从时代发展看其社会功能
回顾往昔,伽倻琴从历史中一路走来,经历了多次发展与流变。在日新月异的当今社会,伽倻琴音乐也随着时代的进步在发展。最初出现时,伽倻琴音乐被新罗真兴王收录为宫廷正乐,后流传至民间逐渐演变为散调,并沿袭至今。在当时,音乐的功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社会。最初从中国传入朝鲜半岛的礼乐制起了很大的教化作用,给当地带来了启发,使得他们制造出了自己的乐器,提高了自己的音乐审美。其次,伽倻琴音乐在逐渐流传至民间的过程中,为人们提供了有教养的娱乐方式,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直至现代,伽倻琴为了满足现代曲目的演奏,琴弦逐渐增至21弦、23弦、25弦,音域扩大至三或四个八度,由无声音阶变为七声音阶,以便于多种形式的曲目演奏。
中国25弦伽倻琴问世以来,参加了多次乐器展会,逐渐被人们所熟知,同时也使中国的其他民族对朝鲜族音乐的接受度有了提高。2019年7月,吉林师范大学琴鸣凤舞伽倻琴乐团受邀参加了澳门国际青年音乐节,与各国民族音乐共同交流,她们使用的就是中国25弦伽倻琴。中国的25弦伽倻琴作为可供娱乐的新乐器,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为伽倻琴演奏提供了新的选择。
四、结语
中国25弦伽倻琴的形制设计尽可能地还原了古代的审美特征,又尽量用现代的制作方法为演奏者提供了便利。中国25弦伽倻琴的诞生,提高了我国朝鲜族音乐的知名度,增强了各族文化的凝聚力,间接性地促进了各族人民大团结,对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也作出了贡献。
注释:
①《三国史记》,一部记述朝鲜半島三国新罗、百济、高句丽历史的高丽官修正史。
②《三国史记》卷32,第9页。
③《乐学轨范》,成宗王朝时期成俔、申末平、柳子光等人奉王命整理掌乐院的仪轨和乐谱编撰成书的音乐书籍。
④王晓俊在《论民族乐器演奏技法之美学研究的必要性》中首次提出民族乐器演奏的“母语”属性这一概念。
作者单位:
吉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