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舞蹈《火塘梦》的民族文化特征分析
2021-09-26阿依加吉
阿依加吉
摘 要:彝族男女双人舞《火塘梦》创作来源于生活。彝族人睡在火塘边,吃在火塘边,火塘几乎成了他们生命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为了进一步挖掘三锅庄火塘的文化价值,下乡采风开展了彝族舞蹈《火塘梦》的民族文化特征分析。文章在对《火塘梦》艺术表现描述中,发现其最显著的特征为文化继承性,《火塘梦》是彝族民族文化在市场弘扬的载体,是艺术的一种特殊表征形式。同时《火塘梦》创作素材中聚集了彝族情感,与大众对情感的审美与认知具有相同的趋向性,为此其具备一定的群众性。并且,在深入挖掘舞蹈艺术行为时,发现《火塘梦》展现了较高的民族文化包容性、代表性与文化通俗性,使群众对其艺术审美产生认同,因而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关键词:彝族舞蹈;《火塘梦》;民族文化特征;舞蹈编创
彝族舞蹈属于一种流传在彝族民间的舞蹈类型,载歌载舞是彝族地区人民的主要休闲方式,正因如此,彝族舞蹈形态多元,且内容多彩。由于彝族地区经济产业以农牧生产为主,因此其舞蹈内容与形态也大多模仿生产者劳动时的动作。在彝族地区内一些古老的具有代表性的舞蹈中,有较多的模仿类舞蹈元素,例如“斗牛”“斗羊”等。这些舞蹈元素均遗留了地方文化的发展成果。时至今日,部分彝族舞蹈仍保留着部落战争、战士凯旋等具有代表性的舞蹈场景,并用于纪念或祭奠英雄人物。
总的来说,彝族是一个以民歌和舞蹈文化著称的民族。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彝族舞蹈在社会发展中也受到了地方文化变革的影响。关于彝族舞蹈的起源与发展,社会各界研究者说法不一。部分艺术研究者提出,彝族群体在生火的过程中,往往等不到木灰冷却便开始耕种,因此,在耕种过程中和生活中都是光着脚的。彝族人为表达要挣脱贫穷与封建的枷锁,于是有了舞蹈《快乐的诺苏》,有了这样的彝族形象舞蹈后,才有了今天丰富多彩的彝族舞蹈。为了进一步挖掘彝族舞蹈的文化特性与艺术表征,以《火塘梦》舞蹈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彝族舞蹈《火塘梦》的艺术表现,深度挖掘其文化特征,以此实现对彝族舞蹈文化的良好传承。
一、彝族舞蹈《火塘梦》艺术表现
《火塘梦》表演内容:累了一天的木呷(木呷是彝族小伙子的名字),坐在火塘边睡着了,这时火塘里的火焰变成了一个有灵性的阿惹妞(“阿惹妞”在舞蹈中代表“表妹”)。有句彝族人名言“表哥不开口,表妹不能嫁”,她身穿火红色的衣裙披着一条金光灿灿的披毡(披毡即披风),像一只蝴蝶飛来飞去。木呷在梦里一直追逐着阿惹妞,随着一阵动人心弦的口弦声,两个人相互拥抱倾诉着爱意,像小鸟一样幸福甜蜜地依偎着。突然一阵雷声把火塘边的木呷吵醒了,他睁开眼睛只看见身边留下了一件阿惹妞的披毡,他双手捧着披毡四处奔跑寻找心爱的阿惹妞,撕心裂肺。回过头看着火塘里的火已熄灭,木呷伤心地慢慢坐到火塘边回味着刚才在梦里遇到的阿惹妞。
这是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其创作灵感来源生活,是走村下乡到老乡家里去采风体验观察才挖掘出的题材。
二、彝族舞蹈《火塘梦》的民族文化特征分析
(一)文化继承性特征
在对彝族舞蹈《火塘梦》民族文化特征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发现,其最显著的特征为文化继承性。在彝族舞蹈《火塘梦》艺术行为的分析中发现,其基本韵律为身体左右摇晃、下肢摇胯,整体体态为“一边顺”跳跃姿态(同侧手部与脚部一同伸出,俗称“顺拐”)。这种舞蹈动作,属于彝族人民的一种特殊艺术表达方式,也是彝族人民劳动行为的表征。通过此种方式代表舞蹈中阿惹妞的女人姿态。例如,在彝族组织大型传统节日时(火把节、朵乐荷、选美等),不同的地区都会进行盛大的装扮,彝族人需要盛装参加活动,在节日中争先涌入盛会活动场。《火塘梦》彝族舞蹈为了深入地体现这种民族文化,其以口弦、笛子、马布伴奏。因此,《火塘梦》舞蹈中的艺术传承性气息较为显著,也可认为《火塘梦》是彝族民族文化在市场弘扬的载体与艺术的一种特殊表征形式。
(二)群众性特征
彝族舞蹈《火塘梦》的素材是在走访中挖掘的,不仅包含了彝族人的日常生活内容,同时也对彝族的男女情感进行了深切的描述。因此,可以认为《火塘梦》是聚集了彝族情感的艺术结晶。此舞蹈中情感色彩较为浓郁,无论是其中木呷的情感,还是阿惹妞的情感,均属于有感而发,具有较为真切的特点,与大众对情感的审美与认知具有相同的趋向性,因而彝族舞蹈《火塘梦》得以广泛传播。也正因情感的真实表达,《火塘梦》舞蹈最初想表达的男女情感,在推向市场后,实现了对群体情感的激发,使得该舞蹈成为在彝族民间广泛传承的大众艺术。
(三)民族文化兼容性特征
在对彝族舞蹈《火塘梦》的深度分析中发现,该舞蹈存在较强的民族文化兼容性特征。基于文化传承的某种意义,《火塘梦》是承载着彝族地方文化的有效载体,而文化传承载体的特征为文化包容性,因此《火塘梦》也具备此种民族文化特性。此舞蹈的设计初心是为了对自然景物与社会景观即兴描述,但在艺术承载体不断进行变革的过程中,舞蹈逐步开始向社会深度发展层面转型,并越发趋近于对生活某种客观事物的描述、意义挖掘、融汇、总结与归纳,从而使输出的最终舞蹈成果成为彝族民族文化的代表。
当彝族舞蹈《火塘梦》在不断演变和推向市场的过程中,舞蹈内容与舞蹈动作不断吸纳新鲜养分,使其代表的含义与精神逐渐被升华。例如,在我国组织的大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征集会议中,曾有人对彝族舞蹈《火塘梦》的艺术动作进行了大胆创新,使舞蹈动作焕然一新,加之在舞蹈中穿插的多种趣味性行为,使得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重新焕发出时代光彩,最终使得彝族舞蹈《火塘梦》成为闪耀着彝族时代光彩的典型舞蹈作品。
(四)民族代表性特征
结合对彝族舞蹈《火塘梦》的社会起源与创作发展的分析,可以看出此种类型舞蹈受到了彝族地域环境、彝族自然风俗、彝族情感观念的影响。也正因如此,该舞蹈的艺术表现形式具备了一定的民族代表特色与地域风采。因此,可认为彝族舞蹈《火塘梦》具有显著的民族代表性特征。这种独有的文化特征,从侧面反映了彝族人对于高尚、纯洁爱情的向往,对于生活的乐观态度,对于质朴生活的追求。
(五)文化通俗性特征
彝族舞蹈《火塘梦》的基础步伐为“火苗燃烧的形象”和彝族男人粗犷阳刚的舞动,通过这种形象的行为动作,将舞蹈想要传递的情感进行真实的诠释。总之,彝族舞蹈《火塘梦》的内容相比其他舞蹈而言较为朴实接地气,因此在市场流传中,也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喜爱。每逢节日或心情愉悦之时,彝族人便情不自禁地跳起本民族的舞蹈。由于《火塘梦》整体内容的呈现较为通俗,所以其具备文化通俗性的特性。
三、结语
本文从文化继承性特征、群众性特征、民族文化兼容性特征、民族代表性特征、文化通俗性特征五个层面,对彝族舞蹈《火塘梦》的民族文化特征展开分析,挖掘了舞蹈的艺术表现形式与情感传递方式,通过此种方式实现对艺术的有效传承,并引导群众对艺术有全新认知,为民族文化在市场的发展拓宽路径。
参考文献:
[1]李延浩,崔航.我国民间民俗舞蹈的现实简化及趋向:以四川大凉山彝族祭祀民俗舞蹈等为例[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1):119-122.
[2]杨琛.云南特色簧管乐器的制作工艺与舞蹈音乐形态研究:以佤族和彝族为例[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20(2):67-86.
[3]吴兴帜,彭博.论价值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多重存续形态:以彝族阿细跳月舞蹈为例[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20(4):58-64.
[4]刘嘉馨,崔颖.运用舞蹈生态学方法分析彝族原生态舞蹈“阿妹戚托”[J].当代音乐,2019(1):106-108.
[5]许畅.民族舞蹈与其民族的关系:评彝族舞蹈《石磨的歌》[J].北方音乐,2020(18):232-233.
[6]李远航.区域文化视野下四川凉山彝族舞蹈的艺术特征[J].四川戏剧,2019(5):116-119.
[7]李安颖.彝族舞蹈继承与创新:以凉山地区彝族“披毡舞”为例[J].戏剧之家,2020(4):114.
[8]关艳萍.浅谈民族民间舞蹈创作的精神追求:以凉山彝族舞蹈为例[J].神州(上旬刊),2020(10):41.
作者单位:
四川省凉山州歌舞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