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县鼓书探析
2021-09-26张媛园
张媛园
摘 要:文章通过对沁县鼓书《老寡妇上坟》剧情、演唱、音乐以及曲式进行分析,剖析其内部结构,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传统说唱曲艺的表演过程,为鼓书爱好者提供一些文字资料,以促进沁县鼓书这种优秀的传统艺术更好地传承和发扬。
关键词:沁县鼓书;说唱音乐;“老寡妇上坟”
沁县位于山西省东南部,长治市北部,东依太行山,西靠太岳山,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文化。沁县鼓书是一种本地的民间说唱曲艺,它以沁县方言或沁县普通话说唱为依托并加入乐器伴奏,是综合人物表演、声音模仿等多种才艺的艺术形式。沁县鼓书的演出剧目主要分为两大类,传统剧目与现代剧目。《老寡妇上坟》就是传统剧目中的一部经典剧目,文章以温秀芳表演的《老寡妇上坟》为例进行分析。
一、剧情简介
该剧目主要讲述的是一位妇人先后找了八个老汉(方言丈夫的意思),没承想每次成家的老汉都没有活多久就离她而去,九十九岁的老妇人最后还是孤苦无依地一人活在世上,而清明节又到了,老寡妇上坟的故事就此展开。
二、演唱分析
该剧目由一人在台上演出,也就是温秀芳戴假发配合服装造型和形体动作来扮演老妇人,乐器配制有二胡、电子琴、扬琴、笙等,台上演员手持简板根据剧情需要打板。该剧目时长20分钟,开始时演员上场坐在舞台中间的凳子上用方言说唱唐代杜牧《清明》一诗,介绍老寡妇上坟事件的背景时间是清明节,奠定剧目的悲伤情绪。
背景交代清楚以后,演员开始以第三人称的角度说唱老寡妇年龄,嫁了八个老汉没有熬到头,恰逢清明节,老寡妇准备上坟。随即演员一抬头,转换第一人称,说到自己当下“神三鬼四”的忐忑心情,准备“拿上炷香,提上口汤”到对面的“圪梁”上趁着没人的时候“痛呆呆哭”。此段没有伴奏,只是演员用方言在说。伴随着一声“走来”的拖腔,演员徐徐站起身,音乐也跟着一起鼓吹,随即开始说唱:“我老寡妇,左手提了壶粉条豆芽汤,右手拿了把把上坟那香,出门来把门来锁上,迈开我老腿我上圪梁”,演员通过步态和神态表演老妇人上坟路上的状态,边唱边走。之后老寡妇坐在坟边正中央的地上开始静静回想已故的老汉们(此时伴奏停)。
“八个老汉是些谁们来呀,天气长了忘着些,来我老婆子想一想。头个老汉姓朱,第二个姓杨,第三个姓范,第四个姓康,第五个姓姚,第六个姓梁,第七给姓布,第八个姓姜。”掰着指头边想边数,随即老寡妇把腿往回一扳,眼睫毛一展,嘴往下一翻,开始嚎起她的老汉们来,此时演员情绪转为低落,唱腔中带哭腔,手也开始放在脸边呈抹泪状。伴奏起,演员唱,“老寡妇来到了高山上,板了板老嘴哭的凄惶。哭了声老汉们你们都走光,就不害寡妇我活得凄惶,老汉们死得光,丢下了寡妇叫谁缠惶。清早想来晚上想,起五更想在你们半后晌。害得我,许下了贡献我就想起老朱,想吃俩扁食我就想起老杨,大晌午肚饥了就想起老范,喂动猪的拌动醋了想起老康,数上九了我就想俺老姚,入上伏了我就想俺老梁,衣裳要烂了我就想老布,伤风感冒想起俺老姜。我恨不能一声把你们都哭上,我的老汉呀,哭了声朱杨范康姚梁布姜,我的众夫郎呀,也不知道寡妇我这八字硬,也不知道老汉们就阳寿不长,一个一个你们都走光呀,寿命短的都叫我碰上,我的哥哥们呀!我哭了声,朱杨范康姚梁布姜,我的众夫郎呀,高叫声老汉们回来吧,回来把寡妇我叫上,哎嗨哟我叫上。老汉们回来把我叫上,省得我寡妇把你们想呀”。此段唱出了寡妇的苦楚无人知道,大小事情也没人商量,简单的活自己处理,重的活就得把嘴张,一个村的人问遍了,谁帮得多了还名声不好,一个人生活,白天和晚上都过得不如意。老寡妇的哭诉用了10分钟,占了整个剧目时长的一半,详尽地介绍了寡妇的生活状态和一个人生活的艰辛。
老寡妇哭完了所有的委屈以后随即演员转变第三人称,伴随着“得儿驾!山上来了一个放羊”,音乐速度稍稍加快,演员起身开始讲述山上来的放羊汉。放羊汉远远看见老寡妇哭坟,嫌心烦,所以准备捉弄一下老寡妇。演员随后摇身一变开始演起放羊汉:“来来来,我在山上喊叫狼,单把这寡妇吓得走了,我把她上坟贡品都吃光。想到此,羊工汉甩开鞭的剁了下,刷(模仿鞭子落地声),就在山上喊开狼,嗷……嗷……(模仿狼叫)”,此时音乐再次加速,烘托逐渐紧张的氛围:“啊呀好大狼来好大狼,八条腿狼下来了,狼打了七天没吃上,走走走,逮住寡妇狼干粮,一步跑得迟慢了,连皮带骨就收拾光”。此时转为第三人称说唱,“羊工汉山上喊叫狼,吓得寡妇直叫娘。寡妇闻听着了怕,闻听山上来了狼,拍拍大胯往回逛,赶紧回到咱家乡。寡妇赶紧回家下,一屁股坐在当炕上,坎儿瓜关了门两扇,一人在家下才犯思量”。演员坐在凳子上演老寡妇,说道:“哟,只说是清明节想起老汉,给老汉们送口好饭,谁知道伢山神爷他下来圪转,亏死我老婆子跑得不慢,一步跑慢,尺不住伢圪拍忽拍圪淡圪淡,嚇得我老婆子头发搜乱,跌了小蒜(手摸发尾),眉毛扑扇,心跳顶住吃扁食捣蒜,裤腰带紧了根布布也绷断,老套鞋踩得也翻转,低下的脑观看,把俺们裤的正缝缝还扯了一战,往后了呀再也不想外八家老汉,我看他们谁也扯淡,我老婆子一人哦炒上个哨哨,荷包两颗鸡蛋,今年九十九,等明年一百岁了,好急骨不洒洒,好好看看嫁个好汉。”此段没有任何伴奏,是老寡妇的心声流露。
从羊工汉故意捣蛋到老太太回家细细打算,整个过程紧张、诙谐,剧情由悲转喜。老太太哭诉完了还得回归生活,还计划对自己好点,讲到这里,演员站起身最后来了结束句:“这就是寡妇上坟书一段,从头到尾咱都拉完”。这段鼓书有始有终,剧情紧凑,精彩非常。整个唱段演员分别演了老寡妇、羊工汉,同时模仿了狼的叫声,通过人物和人称的变换,将剧情铺展开来,让人既感到老寡妇命运多舛,也体验到羊工汉吓唬老太太的幽默诙谐,最后把人们拉回现实生活。此段表演传达了当地普遍的价值取向,也承载了本土的人伦道德体系,寓教于乐,引人深思。
三、音乐及曲式分析
沁县鼓书中的音乐部分有传统伴奏和新编伴奏,传统伴奏有固定的模式和音调,新编伴奏主要指结合当下流行的音乐或者歌曲进行二次创编。通常一个剧目的伴奏以传统伴奏为主,新编伴奏作为备选项。
从音乐速度上分析,整个剧目的速度大致有三种,第一种是散板相对自由,主要集中在人物转换、剧情转换以及情绪或者事件不稳定时,也出现在唱词字数不规则时,比如该剧目开头唱杜牧的诗《清明》的时候就用散板,伴奏根据唱词的停顿和每句诗的尾音拖长进行,诗句之间留出两拍左右的散板伴奏,诗句最后一句给了较长的伴奏。这种相对自由的速度刚好足够给人们讲述故事背景,散板最后进入正常速度,使观众逐渐进入剧情。第二种是广板,在该剧目中使用最多。演唱与伴奏相互配合、相互对仗,基本的组合情况是先唱四拍然后伴奏给四拍,唱时伴奏只用鼓击出单位拍,唱完四拍以后二胡、电子琴、扬琴、鼓、笙共同进行四拍伴奏。值得注意的是,演唱的最后一拍的尾音会做延留一拍的处理,笔者暂且称这种搭配为“四拖一”,意为唱四拍拖一拍。当然这种搭配也不完全固定,也有“六拖一”“八拖一”“十拖一”等。第三种速度是活泼的,主要运用在羊工汉故意吓唬老寡妇时。这种较快的速度既让人的心情随剧情而紧张,同时也推动了剧情的发展。
在调性上,演唱和伴奏使用的均是民族调式,在五声调式的基础上加入了“变宫”。演唱的尾音较多落在宫音、徵音上,在本剧目唱段的中间部分,“许下了贡献我就想起老朱,想吃俩扁食我就想起老杨,大晌午肚饥了就想起老范……伤风感冒想起俺老姜”,尾音的规律为:羽、徵、宫、徵、宫、徵、角、商、徵,而且演唱的尾音落在什么音,伴奏的尾音也常落在什么音。
乐器使用上,不同乐器的伴奏音型不同,二胡、扬琴和笙主要负责旋律,电子琴负责柱式和弦,鼓主要负责打击节奏型,其中二胡还单独担任短句的伴奏与短句演唱搭腔,伴奏短句的效果类似于相声表演中的“捧哏”。
综上所述,沁县鼓书《老寡妇上坟》作为传统剧目中的经典剧目,情节紧凑,短小精悍。通过对其剧情、演唱、音乐以及曲式的进行分析,发掘沁阳鼓书中所蕴含的艺术价值,为鼓书爱好者提供一些文字资料,也希望沁县鼓书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
参考文献:
[1]李文平.山西沁县说书人的生活史与社会互动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2018.
[2]张慧霖.山西长子鼓书研究:以精卫鼓曲社为例[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7.
作者单位:
内江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