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邕如象始端州

2021-09-24罗炳生

书画世界 2021年7期
关键词:书风楷书变革

罗炳生

内容提要:《端州石室记》是李邕存世唯一的楷书作品。此作取法北碑,融隶入楷,书风逐渐由清丽到劲健,变妍关为雄强,是其“中年变法”的开始,在初唐到中唐的书风转变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由其发端的雄强、健硕书风,得到了张旭、徐浩、颜真卿等书法家的遥相呼应,大唐盛世气象遂臻完善。董其昌“右军如龙,北海如象”的评语,把李邕与王羲之相提并论,并得到多数人的赞同。其楷书对后世苏轼、赵孟頫等众多书法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李邕;楷书;书风;变革;影响

李邕《端州石室记》现存于广东省肇庆市端州区星湖风景名胜区内,位于七星岩石室洞口之外崖壁上,唐代开元十五年(727)刻。石刻高1.07米,宽0.79米,题、落款共18行,满行23字,共386字。至清朝末年,该石刻可见文字319字,如今清晰可见文字273字,连模糊但尚可辨认的31字在内,实存304字。由于石刻中央偏左上方有一个马蹄形印记,故其又称“马蹄碑”。李邕之后,李绅、包拯、周敦颐、俞大猷、黎简、陈恭尹、朱德、陈毅、叶剑英等历代名人雅士为星湖留下的墨宝,镌刻在七星岩摩崖上,现存570多处。李邕的《端州石室记》是七星岩摩崖石刻中的“镇岩之宝”。

一、李邕书风变革的基本历程

李邕(675—747),字泰和。广陵江都(今江苏省扬州市)人,祖籍江夏(今湖北省武汉市),晚年出任北海太守,后人称“李北海”。李邕能诗善文,尤长碑颂,平生多以行书入碑,《叶有道碑》《李思训碑》《娑罗树碑》《麓山寺碑》《法华寺碑》《李秀碑》等名留书史。其唯一存世的楷书作品《端州石室记》是李邕有意取法北碑、融隶入楷“中年变法”的开始。《麓山寺碑》是他在此基础上对“碑帖交融”的个人风格的逐步确立,直至其晚年的《李秀碑》,都是这种风格的延续。笔者试将李邕的书风变革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

(一)早期:675—720年(45岁之前)

早期的李邕,如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等众多初唐书法家一般,以研习继承王羲之书法为宗。《叶有道碑》立于开元五年(717),李邕42岁。原石已佚,有明翻刻版传世。此碑点画妍美秀丽,结体与《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尤为相似,斜向取势有过之而无不及。《李思训碑》刻于开元八年(720),李邕45岁。原碑现在陕西省蒲城县。此碑“一拓直下”的用笔、内撅的笔势非常明显,然其劲健凌厉的气息,是王羲之“不激不厉”的“优美”书风中所少见的,李邕强调了某些特点来显示与王羲之的不同。如“者”字的横画,极力向右上角扬起,造就险势;“开”字的横折钩则极力向右下角外延伸,状如满弦之弓,欹侧动感表现得淋漓尽致。笔者认为,李邕早期的作品,虽然在继承王羲之的基础上,对其结体加以夸张,但是仍以王羲之为宗,没有形成李邕的个人风格。

(二)中期:721—734年(46—59岁)

这个时期是李邕形成个人风格的重要时期。《宣和书谱》说李邕初习右军,“摆脱旧习,笔力一新”。笔者认为,李邕能够进行“中年变法”,与其仕途上的磨难经历以及时代审美风格的转变息息相关。此时期的《娑罗树碑》《端州石室记》《麓山寺碑》一步一步印证了其“中年变法”的基本过程。

《娑罗树碑》立于开元十一年(723),李邕48岁。此碑左低右高的结字体势已经削弱,趋于平正,字形甚至出现了偏方偏宽的现象,仿佛透露出他取法北碑的萌芽。两年后,开元十三年(725),50岁的李邕仕途忽遭重大转折。他在陈州刺史任上被控贪赃枉法,依法当死,幸有许璋仰慕李邕“重义爱士”“拯孤恤穷”,上御书代死。玄宗惜才,免去李邕死罪,贬其为钦州遵化县尉。不久,岭南邕州梁大海叛乱,玄宗派宦官杨思勖南下镇压,李邕参与平乱有功,升任澧州司马。开元十五年(727)52岁的李邕途经端州,写下《端州石室记》。李邕的“中年变法”,和他的这次政治遭遇有直接的关系。《端州石室记》以楷书创作,取北碑之厚重,融隶法之扁平,笔法上除内撅外,外拓之法频现,结字上兼具隶楷的平正、宽扁特征,与早期作品相比较,重心从上提逐渐压为下沉,用笔力沉道重,追求稳重之美。《麓山寺碑》刻于开元十八年(730),李邕55岁,他把在《端州石室记》上的北碑取法移植到行书《麓山寺碑》创作中,并得到后人的肯定,可以说是其个人书风的定型之作。

(三)晚期:735—747年(60—73岁)

进入晚年的李邕,其书法更加成熟。《法华寺碑》开元廿三年(735)书,李邕60岁,时任括州刺史。原碑久佚,传世仅存何子贞藏宋拓孤本。此碑书法线条婉转圆润,显得非常老到。米芾云“李邕脱子敬体”,取王献之厚重雄强的意趣,舍纤媚流丽的弊端。《李秀碑》天宝元年(742)立,李邕67岁撰并书。原碑被裂作柱础,后佚,仅存二石,今在北京文天祥祠。此碑书法碑意甚浓,浑厚敦朴,骨力内含,笔画虽肥厚,字态虽丰腴,但雄健之气溢于字外,自成一家,是李邕存世碑刻中书之“最道美者”。明代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云:“黄长睿评张从申书出于北海、赵子固,又以北海学子敬,病在欹侧,若张从申即无此矣。然从申书实似北海之《法华寺碑》,而北海出奇不穷,故当胜云:余尝谓右军如龙,北海如象,世必有肯予言者。”至此,李邕被誉为唐代学王羲之而能自立门户的大书家。

二、《端州石室记》是李邕书风变革的分水岭

风景如画的肇庆七星岩历史悠久,早在晋代已有文字记载。被贬岭南遵化县尉、获升澧州司马的李邕,慕美景之名途经端州,写下《端州石室记》。这篇文章传回都城长安,让很多人知道了端州之名、七星岩之美。是记文辞烂漫多彩,描写生动细腻,指出仙境虚幻的同时,抒发了李邕积极有为的政治情怀。李邕初师逸少,摆脱旧习,笔力更新,从取法北碑、意兼楷隶的《端州石室记》出,开始得宽厚散朴、雄强稳重的个人基本面目。笔者认为,《端州石室记》是李邕书风变革的分水岭。

(一)时风使然

自高祖李渊建唐至玄宗李隆基即位,唐朝已經建立94年。玄宗励精图治,随着国家强盛,开启“开元盛世”,其“规模尚古”,篆书、隶书有重振之势,审美亦由清瘦转为丰硕,所谓宗派所变,流风陶染,书法亦适时而变。当时的玄宗喜好八分书,崇尚丰丽,且身体力行,其隶书,用笔圆浑劲健,结体严整丰满,不似汉隶之古朴与多变,却也雍容华贵。李邕历尽磨难,贬而复升,心情复杂。在“丰腴为美”的时风影响下,虽然没有直接写玄宗喜欢的隶书,但是他取法北碑、融隶为楷,以楷书写《端州石室记》,借此抒发其政治情怀,难免有讨好主人之意。翁方纲评《端州石室记》:“此北海书第一,亦唐楷中之隶法。”

(二)磨难写照

李邕幼承庭训,少年便有文章知名于世,入仕后,他曾于开元十三年(725)在汴州谒见玄宗,其间献给皇帝辞赋数篇,甚得皇帝喜欢,难免“飘飘然”,竟然口出狂言“当居相位”,可谓得意忘形。数月后,他就受到指控,被贬谪岭南,又因平乱有功,升澧州司马。从谒见玄宗、被控死罪到免死遭贬、建功回升,促使李邕“中年变法”,和他的这次政治遭遇有直接关系。仕途遭遇如此磨难,贬而复升的李邕,心态发生了变化,作书的取法也随之而变。欹侧、轻佻、宕逸、秀美,已经不符合中年的李邕,端庄、平正、质朴、宽厚,下沉重心,追求稳重,才是李邕此时的写照。

(三)变法之始

清代何绍基云“北海书发源北朝”,阮元评李邕“字法半出北朝”,王士祯云北碑楷书《崔敬邕墓志铭》“字类李北海”。前人多称李邕之书源于北朝,依据其存世书法碑版考察分析,《端州石室记》是其取法北碑的开始,拉开了他“中年变法”的序幕。其“变法”还受到时风审美、政治磨难等因素的影响,与早期作品的清丽宕逸,以及晚期作品的肃静老辣相比较,产生了差异,是李邕一生书风变革的分水岭。

三、《端州石室记》的风格特征

(一)笔法特征:方圆结合、中锋为主

《端州石室记》的笔法,方圆兼备,中锋行笔,以圆笔为主。横画、竖画一般都藏锋逆入,以中锋加强铺毫;撇捺开张,舒展有度,捺画一般比撇画更长,呈一波三折状;转折处很少外露圭角,骨力内含,笔画呈现出来的形态,圆浑厚重。他在处理横画时,有意向左右延伸,如“兮”“五”。而撇捺开张处,则极力向左下和右下方向延伸,呈大鹏展翅状,如“琴”“介”。在处理竖钩等笔画时,加入了外拓笔法,如“河”“时”。李邕的楷书,行笔几乎都是中锋,在书写过程中的提按动作并不明显,增强了笔触的厚重感,这是取法北碑、汉隶的结果。(图1)

(二)字法特征:宽厚稳重、方中趋扁

《端州石室记》字形处理上呈现出减欹侧、趋平正的特点,又运用外拓笔势,铺毫行笔,使字形从瘦硬逐步过渡到宽厚,将早期作品的重心上提改为重心下沉,字形显得更加稳重。首先是减欹侧,使“字心”稳定。如“柱”字,右旁“主”的三笔横画,几乎是水平状;“年”字,前二笔短横虽然略做左低右高状,但末笔横画有意拉长,且方向近于水平,减弱了整个字的欹侧感,视觉上更加平正。其次,通过延伸或者缩短笔画,使字形近方趋扁。如“若”“五”“兮”的横画,极力向左右延伸,竖画又刻意收缩,如“平”“千”“中”。而撇捺则向外夸张延伸,如展翅之雄鹰翱翔于天际,如“琴”“介”“秦”。走之底亦同样拉长,呈一波三折状,若浮舟水面,悠然自得,如“退”“迹”。以上几种处理方式,使字形近方趋扁。再次,重心下沉,字形上大下小、上宽下窄。如“堂”字,宽宽的宝盖头罩着下面的“口”和“土”,并有意缩减下方各横的距离,重心明显下移。“颜”字亦是整体压低了重心,左旁“彦”的“立”,两横距离拉开,空间加大,下方的撇则缩短,如此形象如孩童一般头重脚轻,憨态可掬。“掇”“伏”“今”等字俱是如此处理。这一特征有别于初唐书法家,在中唐出现,显得古意盎然,让人眼前一亮。这也是《端州石室记》有别于其早期作品的原因。(图2)

(三)章法特征:庄重规矩、疏朗有序

《端州石室记》采用横有列、纵有行的格式,章法规矩,这和其他碑刻并没有区别。李邕有意加大了字距与行距,字形虽饱满厚重,却不显得拥挤。书丹时能够因地制宜、因字赋形,而大小有别,生动自然。由于是处于“中年变法”的开端,笔法与结体并没有达到“法度森严”的完美程度,在书写时既遵循了初唐以来楷书形成的“法”度,同时又趋于跳出“法”度的束缚,在法古求新中向自由的境界迈进,意趣横生。整体章法疏朗有致、井然有序,每列纵向的“字心”守在一条中轴线上,上下气息相通,虽字字独立,却显得浑然天成。

四、《端州石室记》对后世楷书的影响

李邕初习书法,免不了受到初唐书风的影响,自他取法北碑、融隶入楷获得成功之后,引导了一场改变初唐独尊王羲之书风的变革,由其发端的雄强、健硕书风,得到了盛中唐书法家的遥相呼应,到张旭、徐浩、颜真卿出现,呈现了全新的大唐盛世的审美模式,奏响了雄强、浑厚、道劲的“壮美书风”的最强音,并影响了唐之后苏轼、赵孟频等后世众多书法家。

(一)初唐到盛中唐书风转变的发端者

《端州石室记》出现之前,楷书以瘦硬、劲拔书风为主。李邕功在丰体,能适时而变,从《端州石室记》开始,渐见雄强、健硕的书风,这一书风转变,具有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李邕初习书法,难免有时风的影响,但是他能够变王羲之妍美为豪迈,取北碑遒劲而化为笔下的阳刚,这是他的可贵之处。由其发端的雄强、健硕书风,特别是在张旭、徐浩、颜真卿等众多书法家出现后,盛唐气象遂臻巅峰。清人钱泳《书学·唐人书》曰:“大都大历(766—779)以前宗欧(欧阳询)、褚(褚遂良)者多,大历以后宗颜(颜真卿)、李(李邕)者多。”可见李邕对唐代大历之后书法的影响。

张旭的草书称著于世,楷书也达到了极高水平。楷书代表作《郎官石记序》,开元二十九年(741)立,晚《端州石室记》14年。朱关田《中国书法史·隋唐五代卷》曰:“李白、杜甫、高适与李邕、张旭之交,堪称莫逆。”好友之间,雅集之时,相互观摩,互为影响。《郎官石记序》结字处理与《端州石室记》近似。如“外”“壁”“象”“邦”,特别是“象”字中间“口”中的一笔,在唐代其他楷书作品中,此处基本都是写成一竖,而李邕与张旭却心有灵犀一点通,均写成一横,印证“莫逆”。(图3)

其后书法家徐浩、颜真卿,虽没有记载直接师从李邕,但是他们并出张旭门下,李邕与张旭为莫逆之交,通过张旭泽及后学,也是情理之中。

(二)启发北宋书体之变

《端州石室记》在法度森严的唐楷中,远追北碑生拙与趣味,注入了天真烂漫的一笔,南宋姜夔云“李北海字,倡导大小参差不齐,而开北宋书体之变”。唐人“以书判取士”,要求楷书道美,因此有科举习气,《端州石室记》虽然法度不完善,却大小有别、因字赋形,有天然之趣,对北宋以苏轼为代表的“尚意”书风具有启发作用。苏轼自言“书大似李北海”,黄庭坚曾经多次跋苏轼书,如“晚乃喜李北海,其豪劲多似之”,又“苏公长年书,笔力豪壮,兼李邕、徐浩之长”。冯班云苏轼“体势学李北海”,刘熙载评《端州石室记》云:“东坡正书有其傲岸磅礴之气。”从苏轼与李邕的楷书分析,字形虽字字独立,但是都能够通过长、短、方、扁的变化增加作品的生动性,苏轼的字形比李邕更趋于扁平。字法上松下紧、重心下沉的特点近似,书风都有浑厚劲健的特征。李邕和苏轼的楷书,均有相同的审美特征:端庄中不乏灵动,刚健中又婀娜多姿,如“此”“守”“秦(奏)”“紫”。李邕曾有“似我者俗,学我者死”的八字箴言。苏轼本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推“宋四家”之首,其倡导的“尚意”书风,正是他摆脱唐楷法度束缚,而加以士大夫文人意趣的实践,“吾书虽不善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就是其中的注脚。透过李邕的书法变革,苏轼领悟到了求新善变的创新意义。(图4)

(三)成为元人由唐入晋的基石

赵孟頫生活的元代,书法进入低潮期,书学沉沦,他树立起“师法晋唐”的旗帜,复求古法,力求出新。在他的努力实践下,形成了独特的个人书风,内含骨力,外形优美,雍容华贵,高雅秀逸。其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为中国书法史上的“楷书四大家”。赵孟烦吸收了李邕楷书撇捺舒展、重心安稳、笔圆形方等特点,减弱了欹侧,更趋于平正,《三门记》中的“若”“皇”“志”“瞩”“篆”等字与李邕《端州石室记》相比较,无论用笔、结字都极为相似,这正是赵孟頫善于学习的结果。阮元云:“元赵孟頫楷书摹拟李邕。”冯班《钝吟書要》曰:“汝学赵松雪,若从徐季海、李北海入手,便古劲可爱”,从学书入手的角度反向证实赵孟頫取法李邕的事实。赵孟頫能够由唐入晋,李邕是最重要的基点。元代之后,楷书渐渐式微,几无大家出现。(图5)

五、结语

晚唐书法家释亚栖《论书》曰:“凡书通即变。王变白云体,欧变右军体,柳变欧阳体,永禅师、褚遂良、颜真卿、李邕、虞世南等,并得书中法,后皆自变其体,以传后世,俱得垂名,若执法不变,纵能入石三分,亦被号为书奴,终非自立之体。是书家之大要。”“凡书通即变”,变则通。李邕的书风变革始于《端州石室记》,董其昌“右军如龙,北海如象”的评语把李邕与王羲之相提并论,终名留书史,并得到后世多数人的赞同。笔者赋诗一首以赞:“书碑当日足风流,俗死变通新意求。跌宕沉浮岭南路,李邕如象始端州。”

猜你喜欢

书风楷书变革
楷书的教与学
《兰亭序》对初唐楷书风格构造的影响
卷首语
颜真卿书风演变及书学思想述略
变革领导力的三个层面
楷书
汉代隶书碑刻书风的变化及原因分析
“致敬变革者”颁奖盛典
变革中的转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