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砥砺前行

2021-09-24陈散吟

书画世界 2021年7期
关键词:山水画艺术家美术

陈散吟

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国社会的面貌焕然一新,中国共产党和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这条道路上的践行也给中国画带来了革新与转变的契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新中国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艺术家的主题选择与表现技法都与当时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息息相关。

从中国美术史发展的进程来看,绘画的图式面貌与国家意识之间总是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联系。例如南宋的边角山水图式,就被认为是南宋政权偏安江左岁月的写照。元代文人画的繁荣,也被认为是由于当时社会充斥着战乱与压迫,有志向的文人士大夫放弃仕进,便以笔墨的方式直抒胸臆。绘画也因此常常被当作是解读、证明历史的工具。但在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运用马克思主义联合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使艺术家有初会主动参与到国家的构建中来,而不再只是被作为解读历史的需要。对于“国家”意识的觉醒、构建与实践,美术创作作为重要的艺术载体,在国家形象的塑造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中国美术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中开始了由传统美术形态到现代美术的转变与建构,而这些都是与中国社会的变革紧密相关的。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美术始终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指导思想,文艺创作扎根于人民,通过国家形象的视觉塑造来引导民众形成广泛共识,重塑国家形象。

一、革新与转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期的中国画

(一)毛泽东的文艺思想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向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从此开辟了中国历史的稚己元。毛泽东思想无疑在这段时期占有主导地位。

在五四运动前后,西方先进思想被大量传入中国,这也导致国内的文化和艺术开始更多地倾向运用民主的观念来反映社会民生。正是民主的落实,让普通百姓享有参政议政的权利,享有欣赏文艺作品以及接受平等教育的权利。随着这些民主、平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文艺作品从为贵族与少部分人服务,开始转向为人民大众服务。也正是在这种启蒙思想的指引下,一些国家开始筹建博物馆、美術馆等公共空间。同时,艺术家从之前表现贵族、宗教生活,开始转向描绘人民大众的劳动、生活。

在这些民主思想传入中国后,国内的进步文艺志士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用写实的手法创作出许多小说、电影以及美术作品,将表现劳苦大众作为他们的创作主题,将个性鲜明的现实主义文艺作品当作反帝反封建的武器。从这一成果来说,正是这些表现劳苦大众文艺作品的出现,使具有启蒙思想的文艺作品拥有了道德上的优势。这些艺术家也被提升到一个新的道德高度,让普通大众能够从他们的作品中看到自己的形象,感受到自己生活的意义。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建立正是受到来自西方启蒙运动的影响,同时又在这一基础上有所发展。

毛泽东的文艺思想第一次完整地表述是在1942年发表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这篇文章是毛泽东根据当时的国内形势,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立场出发,阐释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文化与艺术所应具备的性质以及发展方向,是毛泽东文艺思想观的集中体现。其中有关文学艺术创作方面的思想与观念,不仅将艺术家的生活实践作为创作源泉的起点,也总结了文艺创作生产过程中的—般规律。这在当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讨论,同时也对之后艺术家们的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西方启蒙运动的精神以“天赋人权”“民众”“自由”“平等”为哲学基础,这种以人民大众为社会主体地位的思想也一直贯穿在毛泽东的文艺思想中。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将什么是人民大众做了一个经典的阐释:

那么,什么是人民大众呢?最广大的人民,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民,是工人、农民、兵士和城市小资产阶级。所以我们的文艺,第一是为工人的,这是领导革命的阶级。第二是为农民的,他们是革命中最广大最坚决的同盟军。第三是为武装起来了的工人农民即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人民武装队伍的,这是革命战争的主力。第四是为城市小资产阶级劳动群众和知识分子的,他们也是革命的同盟者,他们是能够长期地和我们合作的。这四种人,就是中华民族的最大部分,就是最广大的人民大众。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毛泽东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重新构建了艺术家与人民大众的关系,进一步提升了人民大众的政治与社会地位。他在文中继续论述道:

我们知识分子出身的文艺工作者,要使自己的作品为群众所欢迎,就得把自己的思想感情来一个变化,来一番改造。

在这里,毛泽东不仅要求文艺工作者要服务于工农群众,还要求他们在思想与道德上也要向工农群众学习。这便促使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期的艺术家们开始上山下乡,在深入群众的过程中,改造自己的人生观与艺术观,不断打磨具有时代特征的艺术作品。

(二)中国画的变革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国内的一切事物仿佛都披上了新的色彩,这一点对从事中国画创作的艺术家来说尤为明显。

1945年5月22日,新中国美术奠基人之一的蔡若虹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关于国画改革问题——看了新国画预展以后》。文章中提道:

北平解放后,由于一个巨大的社会变革所影响,由于许多新鲜事物的呈现所鼓舞,很多从事国画创作的画家,深切地感到国画有亟须改革的必要,使国画也和其他艺术一样地适应于广大人民的要求,从而达到为人民服务的目的。

这篇文章的发表被看作是1949年以来国画改革的开端。从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画家们愿意参与到国画的改革进程中来,他们不再追求以往画面中的“古意”“自然”等文人画审美的要素,转向表现现实生活,描绘广大人民群众劳作的场景;将创作中是否以表现劳动人民作为画面的主题,看作是区分新国画与旧国画的主要标志。

在新国画变革的过程中,人物画画家利用先天的优势率先进行了变革尝试。他们运用熟练的人物造型手法,以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的美术创作路线为引导,深入农村,将工农兵形象作为画面的主要表现内容,取得了较大的成就,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水墨人物画画家。其中以方增先、刘文西、顾生岳、卢沉、周思聪等为代表。

方增先的《粒粒皆辛苦》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画中展现了他扎实的中国画笔墨功夫,水墨淋漓的线条又不失骨力。这幅作品歌颂了平凡的劳动者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用朴实无华的艺术手法传达出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中对于手部细节的刻画表达了主题——“粒粒皆辛苦”。

刘文西的创作一直以陕北一带的劳动人民为主要表现对象。他凭借着自己在这片黄土地上十几年的生活感受,以几万张记录人民生活的速写,怀揣着艺术要服务人民大众的理想,创作出了许多直指人心的优秀作品。刘文西《祖孙四代》(图见扉页)的展出,在当时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作品以粗犷有力的用笔,生动形象地塑造出西北人质朴的性格特征。画里出现的虽然是四个人,但给人们展现的是四个时代的四种精神面貌的人群,通过对祖孙四代人栩栩如生的描写,也同时反映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背景下的农村发展与变迁以及中国农民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在山水画方面,如何将延续千百年的传统文人画图式转变为适合表现新中国形象的新山水画语言,成为山水画家在新时期所要面对的新课题。

1949年之后,艺术家们遵照毛泽东的文艺思想路线,用手中的画笔重新与“自然”进行对话。其中“自然”这个词已经包含了新中国的概念,这与以往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搜尽奇峰打草稿”等写生方式产生了本质上的区别,使得这一时期的山水画开始与社会主义新中国紧密联系在一起。

在20世纪50年代的新中国,李可染那次长达半年之久的写生活动是最具代表意义的。他先后经游江苏、浙江、安徽、湖北、四川等地,写生画作200余幅。通过这一幅幅生动的画作,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他在运用传统笔墨表现社会主义新中国建设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在他的山水画中开始出现工厂、火车等图像。这些图像的产生摆脱了传统文人山水画程式语言的限定,为他日后形成的独特笔墨语言奠定了基础,也为传统山水画的笔墨语言拓展了表现内容。李可染在艺术创作上的成功,表明了艺术家要不断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在现实生活中去提炼笔墨,并且要通过主动的求變让作品适应新时代的审美需要。

在新中国美术史中,另一幅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山水画作品是傅抱石与关山月合作的《江山如此多娇》,该画以毛泽东《沁园春·雪》中描绘的景象为创作题材,作品高5米,宽9米,是为中国人民大会堂所作,画题为毛泽东亲笔书写。这幅山水画作品采用象征、比喻的表现方法,将毛泽东的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进行完美的融合,为山水画开启了一种新的创作主题。

纵观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历程,山水诗与山水画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都是艺术家抒发情感的表达方式。诗与画两者的融合,使诗变为可画之诗,画变为可读之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的画家从毛泽东诗词中发掘山水画变革的新方向,毫无疑问也建立在这种观念之上。但毛泽东的诗词从内容到题材都与古代的文人诗词有很大区别,他的诗词反映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展现的是社会主义建设那波澜壮阔的画卷。因此,山水画家从毛泽东诗词中提炼出的画面意境,与明清以来的文人山水画拉开了距离,使得山水画朝着革命的方向发展,具有了新中国山水画的时代面貌与革命精神。

二、解放与开放——在改革开放中的探索

(一)解放思想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党和政府开始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随着改革开放成为基本国策,邓小平重新把党和国家的政策基点放回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原理上,从而给艺术家带来了更多的思考空间,使艺术家回归到艺术本体的创作中来。

在改革开放初期,美术界同样经历了一段“拨乱反正”的时期,从事文艺事业的艺术家们在美术创作与理论研究方面进行谨慎的探索,他们在实践中获取经验,认为只有面对现实,表达来自生活的切身感受,才能步入与时代同行的正确道路。因此,从1979年到80年代初期,绘画的创作内容回归到现实主义,出现了一批反映乡村生产、生活的写实主义美术作品。

其中具有代表I生的是陈丹青的《西藏组画》,这一系列作品共七幅,创作于1979至1980年间,描绘了当时藏民的日常生活片段。作品舍弃了当时流行的强调主题性、思想性的做法,突破了传统油画舞台效果般的表现形式,采用单纯的色调及朴实的笔触,强调画面的写生感,使作品产生一种凝重的气息。

另一幅同样被誉为里程碑的作品是罗中立创作的《父亲》,该作品创作于1980年,曾在“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中获得一等奖。作者将一位父亲的面部形象置于大尺寸的画布之上,整幅画面只出现一个农民的脸部及画面下方显露出来的半只手和一只盛着水的残碗。与陈丹青不同的是,作者仅将画中主人公的面部特征进行深入的刻画。老人干瘦枯黑的脸上布满了车辙般的皱纹,眼中流露出恳切的神情。手上留下沟壑般的纹路,打上了他艰苦劳作、朴实无华的烙印。站在这幅巨大的肖像画面前,人们感到虽然这位老人饱经沧桑,却又充满着对美好生活的希望、期待,在他身上汇集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这种强烈的视觉效果让观众的心中产生一种平凡而又伟大的情感,撼人心魄。

在思想解放的旗帜下,20世纪80年代上半期的美术取得了显著的成就。随着人们对现实主义理解的不断加深,美术家们对美术本体创作规律以及美学价值探索的热情也日益高涨。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西方现代艺术逐渐进入年轻艺术家的视野,“中西融合”被重新进行探讨,美术界中“85美术新潮”便在这样的大环境中诞生了。

(二)新思潮下的碰撞与探索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从西方引进的现代艺术从观念到技巧,从形式到表现,无不冲击着年轻艺术家的思想,他们试图以西方现代艺术为范本来改变当下中国美术面貌。在这段时期,全国各地都出现了青年艺术家群体,他们以群体的方式登上艺术舞台,表达各自的艺术主张。在1984到1985年这短短的两年中,他们几乎将西方美术的发展历程中所有的语言方式都演练了一遍,汇聚成颇有影响力的“85美术新潮”。

在“85美术新潮”运动中,青年艺术家们对西方哲学、艺术的运用与借鉴,使他们在这_过程中不断提高了自己的修养与认知。这在一定层面上促进了艺术家们去关注与思考绘画中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于西方现代艺术中如何寻求到适合自己艺术表现的方向,这一命题对于中国艺术如何从传统形态转向现代形态是极具意义的。可以说“85美术新潮”是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又一次向西方文化大规模学习的热潮,是当时中国社会中西文化之间互相比较学习的一个文化缩影。这场视觉革命演进的过程,逐渐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与生活态度。一部分艺术家在绘画实践中对西方现代艺术进行了选择性的借鉴学习,丰富了自身的艺术程式语言,拓宽了艺术表达的路径。从这个层面讲,艺术家们在这股激进的美术思潮中,对艺术本体有了更为直观清晰的认知并做出了一些有益的艺术实践,为中国现代文化意识的建立加强了群众基础,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中国社会的前进步伐。

进入20世纪90年代,人们又将注意力转到对传统艺术价值的再认识与回归上。在中国画领域“新文人画”的崛起,标志着在美术新思潮的冲击下形成的对回归传统的渴望。最早以“新文人画”命名的是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主力、的“中国新文人画大展”。在展览期间,围绕“新文人画”的发展召开了三天的研讨会,自此“新文人画”成为90年代备受关注的美术现象。从他们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继承的是古代文人的格调与审美意趣,继承的关键却在于从文人画的精神中去找寻用以表现当今时代的创作灵感。

随着20世纪90年代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文化全球化也成为人们不可回避的话题,中国美术也已不可能脱离世界而独自发展,自此形成了以吸收外来文化为己用的“拿来主义”与坚守本土文化传统的“民族主义”两种艺术表现形式并存的状态。

三、主题与多元——新时代中的文艺复兴

(一)主题性美术创作的兴起

进入21世纪,中国国家形象的构建已逐渐清晰,在国家各部委大力推动下,随着国家级美术创作工程相继启动,主题性美术创作成为最具影响力的创作形式。全国各地涌现出许多主题鲜明、反映时代特色的精品力作,在美术界与人民群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

主题性美术创作首先要反映重大题材、表现时代特征、弘扬主旋律,以体现国家意识形态为核心,突出为人民服务的社会功能。

在2004年,“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启动实施,这也是1949年以来组织规模最大、投资最多的历史主题创作工程,并于2009年9月22日在中国美术馆开幕。“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作品展”是“向祖国汇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系列文艺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展现我国波澜壮阔的反帝、反封建、反殖民主义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的重大历史事件为主要内容,集中创作完成一批表现1840年以来我国重大历史事件的大型主题性美术作品。组织实施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的目的是支持和鼓励艺术家创作具有民族史诗性质的、能够与伟大时代相匹配的艺术精品,艺术地再现特定时代之下特定的文化精神以及本民族独特的精神气质,是用艺术的方式来塑造国家和民族的形象,弘扬中国人民在争取民族解放和社会进步的历史进程中,所表现出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此次展览共展出作品102件,其中国画33件,油画51件,雕塑18件。这些浓缩人们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一个个历史事件的记忆与认知的美术作品,无疑是中国当代主题性美术创作的一个新标志。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时代特征,都需要与之对应的文艺作品来展现时代精神。主题性美术创作正是反映这一时代文化印记的最好载体,同时主题性美术创作也是国家意志与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成为主题性美术创作的重要意义所在。随着主题性美术创作的兴起,从“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到“《中华家园》美术创作项目”“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创作工程,“主题”这个词语承载了更为丰富的含义,从再现重大历史事件到表现日常民生,都成为艺术家的创作来源。在黨的十九大报告中,更是将“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构建国家形象的创作方向。因此,从反映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出发,以小见大彰显时代风貌、展现社会变迁将成为新时代美术创作的重中之重。

(二)以人民为中心的艺术多元化新时代

从毛泽东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开始,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文艺就始终以为人民服务为立足点。在改革开放40多年后的今天,中国文化艺术也在西方各种思潮的冲击下逐渐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发展方向,开始登上了世界的舞台。随着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上海双年展、深圳国际艺术博览会等在世界上有影响力的展览的成功举办,这些展览把世界范围内的当代艺术以及最新的艺术观念引进中国,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014年10月,习近平同志在北京主持召开了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同志在讲话中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作为首要问题,并提出文艺创作要扎根人民、扎根生活,这是在新时期对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的继承与发展。

2019年岁末,“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暨第三届中国美术奖、进京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隆重开幕。这些作品从不同的视角,通过不同的题材将人民的现实生活以及人民的情感进行了深入的表现与刻画,充分展现了新时代中国的精神内核,体现了坚定的文化自信。这些作品中饱含着对民众的情感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反映了新时代的艺术家们对中国现实社会的敏锐观察、真实感受,充分证明了艺术要回归生活、回归人民,通过艺术来表达家国情怀与民族意志。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新时期文艺的任务与目标做了核心的阐述,其中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创作导向,对“国家形象建构”做了重点强调,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的思想。新时代“国家文化软实力”就是国家形象的表征,“以人民为中心”建构国家形象的思想对中国现代美术在新时期的发展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这也成为新时期文艺工作者们任重道远的文化使命。

这时期艺术家的作品很好地诠释了艺术与生活的辩证统一,在艺术手法上广采博取、打通中西,将多元的艺术手法融入对形象的塑造中,使他们对艺术语言的探索更加贴近人民大众,从而体现艺术家对于社会与人民的人文关怀。

四、结语

中国现代美术历史的发展演变,与国家的文艺思想观念、政策方针的引导是密切相关的。20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与追求,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与解放,建立了新中国,开始了波澜壮阔的社会发展、改革开放和追求中国梦的伟大历史进程。

代表全体人民利益的中国共产党,始终将文化建设作为民族独立与解放的重要方式。在每个阶段,都对包括美术在内的多个问题注入新的观念与思想,并形成了符合时代需求的文艺方针和政策。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文艺理论具有实践I生与时代性的总结,对当时的进步美术与革命美术起到了重大的思想引领作用,并将从五四运动开始的现代美术推向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文章中提出的“以人民为艺术主体”的核心思想成为新中国美术创作的精神内核。

自改革开放起,中国现代美术在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思潮的不断冲击下,艺术创作逐渐回归到对艺术本体规律的探索上,由此形成20世纪90年代以来多样流派、多元风格观念并存的艺术生态。

随着中国进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阶段,习近平同志再次阐明“人民”与“生活”是艺术创作的重要命题。

通过对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不同发展历史时期中文艺指导方针的阐述,我们看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美术始终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指导思想。在全球文化不断融合的当今社会,中国艺术需要过深入挖掘本土文化内涵的精髓,以最大的人文关怀来彰显文化自信,最终在国际上展现出具有中国精神的文化艺术。

猜你喜欢

山水画艺术家美术
论南宋山水画的艺术审美性
美术篇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程灿山水画作品
张自启中国画——山水画
张和平山水画欣赏
中国美术馆百年美术收藏
台湾当代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