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忠烈遗翰

2021-09-24何国伟

书画世界 2021年7期

何国伟

内容提要:曹学俭是晚明重要的政治家、文学家、诗人、书法家。清兵破南明后,曹学俭自杀殉国,与黄道周同被称为明末双忠。曹学俭行草自书诗《题玉融塔寺南亭》卷存两件。本文作者根据行笔、钤印及清道光状元林鸿年的鉴定、收藏、钤印、题签等多方面的信息,鉴别“听松阁本”为真迹。由于清早期禁曹学俭著作达100年,此五首自作诗尚未见于目前出版的曹学佺诗集,故此卷存世对研究曹学佺诗作也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曹学佺;林鸿年;听松阁;行草书

笔者在古书画研究中,发现存世曹学俭行草自书诗《题玉融塔寺南亭》卷有两件,对此做了潜心研究。

一、曹学佺生平

曹学佺于明万历二年(1574)出生在福州府侯官县洪塘乡的一个小商贩家庭,母亲早逝,家庭贫寒。曹学俭自幼聪明好学,曾在长乐上学,18岁入府学。万历二十三年(1595)乙未科殿试,曹学佺以二甲第五十名考取进士。曹学佺历任多职,勤政爱民。曾任四川按察使等职。因为政清廉,得罪蜀王,被削官三级,回到福州,临行前蜀中民众遮道送归。

天启三年(1623),曹学佺又被朝廷起用为广西右参议。在任内,他纠察了桂林宗室私铸钱币的罪责,并致力于当地教育,兴办漓江书院。天启六年(1626),身为东林党人的曹学俭因编纂《野史纪略》,被魏忠贤派系指控私撰野史、淆乱国章,继而被免职,毁书返闽。次年,朝廷又起用他为广西副使。

崇祯十七年(1644),明思宗在北京自杀,清兵入关,曹学俭投水自尽,但被家人救起。次年,唐王朱聿键定都福州,建立南明隆武政权,曹学俭被再度起用,封为太常寺卿,进礼部尚书,加封太子太保,与大学士黄道周共同参与国策制订。隆武二年(1646),亦即清顺治三年,他力主隆武帝亲征,以收复明朝失地,自己也捐银万两作为军饷。后清军进入福建,鄭芝龙降清,隆武帝在逃亡汀州途中被俘,绝食而死。隆武二年九月十七日,清军攻陷福州。次日,曹学俭香汤沐浴,整理衣冠,在西峰里家中自缢殉国,死前留下绝命联:“生前单管笔,死后一条绳。”

曹学佺毕生好学,对文学、诗词、地理、天文、禅理、音律、诸子百家等都有研究,尤其工于诗词,写景抒情诗是他的特长。他藏书上万卷。在文学方面,他影响了自明朝中期以来沉寂的闽中文坛,被认为是明末福建文苑的复兴者。他与李贽等学者都有交往,同时将佛教的出世解脱和儒家的入世精神统一起来,因而其思想开放。他虽在官场多年,但功名之心并不太深,内心追求幽静。他的诗文著作被录入100卷的《石仓诗文集》。在清初,《石仓诗文集》被清政府视为禁书,以致在中国失传。

曹学佺精通音律,擅长度曲,研究出适合福州话音韵演唱的新曲调,徐(火+勃)称其“五音克谐,可歌可咏;一篇合道,可诵可观……自然中律,才情雅赡,蔚尔名家”。曹学佺谱写的新腔调成为后来闽剧的主要腔调之一,被认为是闽剧始祖之一。(《福建省志·戏曲志》)

曹学佺一生所作诗文甚富,《石仓集》是曹学佺为自己所作诗文结集的定名。但其本人晚年无暇顾及《全集》的整理刊刻。曹学俭为明朝尽忠后,其家为清兵所抄,家人遭逮捕,藏书被清军抢光,其书遭清朝焚毁。

日本内阁文库现藏有曹学俭诗文集109卷,即《曹能始先生石仓全集》,分装61册。

曹学佺还是田黄石的发现者。欣赏田黄石也自曹学佺始。

总之,曹学俭是晚明重要的政治家、文学家、诗人、书法家、戏剧家。尤其重要的是,他有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与黄道周同被称为明末双忠。曹学俭自杀殉国的气节深得后世儒家子弟的赞赏,被作为忠君报国、殉节的典范。在清乾隆十一年(1746),即曹学佺逝世100年之后,清政府追谥他为忠节。

二、曹学佺的书法

曹学佺的书法,和他的诗文一样,在清初被禁,故而流传很少。

晚明的福建,书家辈出,曹学佺以其才华名列“闽中十才子”之首。据称,在林则徐的福州府第七十二峰楼的大堂中,悬挂的就是曹学俭的《贞松图》。其《洗泉诗》立轴,行笔如行云流水,抑扬顿挫,得晋唐风尚,无矫揉造作之态,显露出温婉敦和、落落坦然的君子气象。以本文所研究的曹学俭行草书《题玉融塔寺南亭》卷观,曹学俭的书法仍从“二王”入手,糅入唐人风韵,特别是颜意,在晚明独树一帜。

笔者着意晚明书法多年。以笔者的观点看,晚明书坛,除董其昌外,讲究的是标新立异,弃东晋至唐的唯美流畅风格,而追求拙怪。这一点以晚明“四大家”——王铎、张瑞图、黄道周、倪元璐为首。相比之下,曹学俭的风格仍是从晋唐入手,追求的是流畅妍美与颜筋柳骨并存,而又有自家风貌。如欲以明代其他书家相比,余以为曹学俭的书法略似李东阳,但比李东阳的颜味淡,而晋味浓。而目前所见的曹学俭的书法,以本文研究的行草书《题玉融塔寺南亭》卷为最佳。

三、两件曹学俭行草自书诗《题玉融塔寺南亭》卷

笔者得曹学俭书自作诗五首手卷(图1)于香江,因其为行草书自作诗,其第一首为《题玉融塔寺南亭》诗,故笔者将其命名为“曹学俭行草自书诗《题玉融塔寺南亭》卷”。其书妍美流畅,笔者爱不释手,因而观赏、研究多年。这五首自作诗包括:《题玉融塔寺南亭》《过乌石灵鹫廒庵》《华严院观李阳冰篆刻》《雷擘岩大士阁》《北禅庵赠喜公》。

近日偶尔发现,在《中国书画》杂志2012年第2期《惟楚有才于斯为盛——湖南明清以来书画举要》中,赫然列出湖南图书馆藏曹学俭《行书杂诗卷》(图2),亦为曹学俭这五首行草自作诗。这引起笔者探究的强烈意愿。为方便比较,笔者将湖南图书馆藏的曹学俭《行书杂诗卷》简称“湖图本”而将笔者所藏本以笔者书斋名简称为“听松阁本”。

根据此两本,现将曹学俭五首行书自作诗释文如下:

题玉融塔寺南亭

塔寺对桥三,孤亭辞向南。

舟横当断浦,潮到似深潭。

汲涧疏篱隔,临池宿雾酣。

岩前新种柳,拂地地毵毵。

过乌石灵鹫廒庵

名山不宜树,古语曾诚然。

此际松林展,覆于庵地前。

层阶横壑断,荒沼卧城偏。

推宅为兰若,空闻往代贤。

华严院观李阳冰篆刻_

当涂称四绝,岩顶迹萧疏。

虽勒唐人笔,实为秦代书。

完全无斧凿,密迩有禅居。

珍重山灵意,宁愁藓剥余。

雷擘岩大士阁

岩曾经霹雳,阁自俯嶙峋。

古相甚完好,良工无损真。

笔愁安一墨,眼界历由旬。

作意为兴创,于兹有宿因。

北禅庵赠喜公

兰若当村尽,人烟住亦稀。

墓田何可恋,慈地新堪依。

紫竹移来瘦,黄齑饫后肥。

微闻说法处,花语自霏霏。

跋云:“仲谋词盟以此卷征书,其首(‘湖图本有‘一——笔者注)片即余载五中作者,凡十五年矣,觉彼时诗字骨力微胜于今,景光代谢行阴迁流,其于人也,恐亦然耳。观者当自识之。时丁卯岁十月中旬有四日,为仲谋丈北行之前三日。能始。”

钤印:“听松阁本”钤“曹学佺印”(白文)、“能始”(朱文);“湖图本”钤“曹学佺印”(白文)、“能始”(白文)。

由于清早期禁曹学佺著作达100年,此五首自作诗尚未见于目前出版的曹学佺诗集,因此曹学佺行草自书诗《题玉融塔寺南亭》卷的存世对保存及研究曹学佺先生的诗作也有重要的意义。

四、曹学佺行草自书诗《题玉融塔寺南亭》卷有两件的原因

书法家书自作诗赠人,写过多于一本,原是寻常事。因此,本卷有两件,本不足为奇,目前尚不能完全排除两件均为真迹的可能。然任何书家书写时,均受当时环境以及自己的心情、身体状况等影响,不可能写出两件一模一样的作品,特别是行书或草书。即使如书圣王羲之,在重写《兰亭集序》时,亦未能写出一模一样的作品。这两件曹学佺行草自书诗《题玉融塔寺南亭》卷,除少数细节,如“湖图本”比“听松阁本”在后跋第一行“其首”后多一“一”字外,基本一样。这说明有可能并非书家任意写作两件,而是有一件为临摹。根据徐邦达先生的意见,摹有三种方法:先勾后填;不勾径自影写;勾摹兼临写,又修饰之。此两件均无勾填痕迹,应以影写为主,不排除临写,又修饰之。应该说,不论何件为临摹,其水平是相当高的。

自古临摹的目的,不外乎热爱至极,为保存真迹以临摹达到次一等真迹而长期保存,如唐太宗命冯承素、虞世南、褚遂良等临摹《兰亭集序》;或因得不到原件以临摹达到获得次一等真迹的愿望;或因经济目的为获利而以临摹作伪。

分析曹学佺行草自书诗《题玉融塔寺南亭》卷为何有两件,亦应从这些方面分析。笔者认为,倘若两件中有一件为临摹曹学俭行草自书诗《题玉融塔寺南亭》卷,可做以下分析:

(一)曹学佺行草自书诗《题玉融塔寺南亭》卷写于“丁卯岁十月中旬有四日”,即明熹宗朱由校天启七年(1627)十月四日。自1627年曹学佺写作此卷至1646年(南明隆武二年)曹学佺为明朝尽忠,其间,由于曹学佺在世,其临摹此卷的可能性较小。

(二)自南明隆武二年至清乾隆十一年,即曹学佺逝世100周年。在这期间,曹学俭被清政府认为是明末余孽,其家为清兵所抄,家人遭逮捕,其子孙朝不保夕,藏书被清军抢光。曹学佺的著作不但被禁,且遭清廷焚毁,以至于后世出版曹学佺著作,只有从日本寻找。此时,若有人拥有曹学佺书法,无疑是杀头之罪。故而拥有曹学佺行草自书诗《题玉融塔寺南亭》卷者必为对曹学佺忠君爱国的气节极其崇拜者,故不顾生死而要保住忠烈遗翰。为使此忠烈遗翰得以久传,秘密临摹此卷以增加忠烈遗翰流传久远的可能性是在这期间临摹此卷的唯一动机。因保留此卷本是死罪,临摹此卷如被清政府得知,也定是死罪。

(三)自1746年乾隆帝追谥曹学俭为忠节,至近代“听松阁本”及“湖图本”被收藏,在这250年左右时间内,由于曹学佺被追谥为忠节,名声日隆,如有临摹此卷者,虽不能排除临摹是为增加忠烈遗翰流传久远的可能性,经济考虑(作临摹品或伪作以获利)的动机亦不能排除。

五、两件曹学佺行草自书诗《题玉融塔寺南亭》卷辨析

两件皆为旧物,字迹几乎相同,且笔者仅见“听松阁本”原件,所见的“湖图本”为照片。除非两件皆为真迹,否则孰为真迹,孰为临摹,殊难定夺。然亦非无蛛丝马迹可寻。谨以管见,抛砖引玉。

(一)此两件中字迹,初看极似。但如细细审阅,则“听松阁本”字迹十分自然流畅,字与字连接处之细丝极其自然,一笔呵就,无停顿犹豫之迹,亦无有意勾连之意。这一点在将此卷放大后更为明显。

(二)“听松阁本”与“湖图本”尺寸不同。“听松阁本”纵32.2cm、横208.8cm,较“湖图本”(纵34.4cm、横168cm)为长。

(三)“湖图本”中,“曹学俭印”及“能始”两枚白文印较新,十分清晰。而对比之下,“听松阁本”中此二印显得老旧,年代久远。

(四)“湖图本”中无任何收藏印。相比之下,“听松阁本”流传有绪。其收藏者为:

1.清中期道光十六年(1836)状元林鸿年收藏并题签“能始先生书诗遗迹”,并钤印“三山林氏勿邮珍藏”。林鸿年,福建省福州府侯官县人,生于嘉庆十年(1805),道光十六年中丙申恩科会试一甲第一名(状元)。

2.刘东明于林鸿年题签下再题“此为三山林鸿年勿邮先辈手题有珍藏印记”,并钤印“瑕砚管琴之楼”(两次)、“刘东明”(两次)、“刘氏东明”(两次)及“东明得瑕翁月石砚以名其室”“豢龙之裔”“刘”“月石研室”“东明”“晋安刘明月石研室记”“东明×××后拾得”。(图3)

以上鉴藏印亦见于刘东明收藏的黄道周(1585—1646)行书《秋怀八章》中。曹学佺和黄道周是南明隆武帝反清复明时的左右臂膀,同为福建籍,又都为明朝尽忠死节,可谓明末双忠,光耀史册。尽管清早期此双忠著作遭禁,然其视死如归的光辉气节终被清政府褒奖。其后片纸只字均为世间珍重。黄道周行书《秋怀八章》即为林则徐收藏。而“听松阁本”曹学佺行草自书诗《题玉融塔寺南亭》卷则为林鸿年收藏。反之,降清者如王铎等人的书法被轻视多年。刘东明先生对此明末双忠敬佩热爱有加,不遗余力,多方收集并精心保存双忠遗翰,乃使我辈得见此珍贵遗迹,其功不可没。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听松阁本”的收藏并题签者林鸿年与曹学佺为同乡,均为福州府侯官县人。其出生距清乾隆十一年(乾隆帝追谥曹学佺为忠节时)仅59年。乾嘉道年间福建尤其是福州人才济济,如林则徐、梁章钜、郭尚先等进士出身的官员,既是政治家,又是书画家、收藏家。如上所述,黄道周行书《秋怀八章》即为林则徐收藏。林鸿年既为钦点状元,又曾任山东乡试副主考官以及国史馆协修、文渊阁校理、方略馆纂修等修文修史官员,必定对书画收藏有一定的水平。林鸿年对本乡前贤曹学佺必定极为钦佩,方才鉴定、收藏曹学佺书诗真迹,并以正楷题签、钤印。据此,并结合上述分析中四点,可以推断,经林鸿年收藏过,并精心题签、钤印的“听松阁本”曹学佺行草自书诗《题玉融塔寺南亭》卷应为真迹。

六、结论

曹学俭行草自书诗《题玉融塔寺南亭》卷存在两件,即“听松阁本”及“湖图本”。“聽松阁本”行笔流畅自然,毫无临摹痕迹,钤印年代久远,为明代印。此本又经曹学俭同乡、福州府侯官县出生的清道光十六年状元林鸿年鉴定、收藏、钤印并题签。从行笔笔法、钤印、收藏史等鉴别,“听松阁本”应为真迹无疑。至于“湖图本”是否为并存的原迹,或是“听松阁本”的临摹本,两种可能均不能排除,尚待进一步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