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脑出血患者采取侧俯卧位的效果观察

2021-09-24崔承文姚莉娟通讯作者

医药前沿 2021年22期
关键词:侧卧位体征脑出血

崔承文,姚莉娟(通讯作者)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 江苏 徐州 221000)

脑出血是临床上常见的脑卒中类型,是指脑部未受外部创伤而出现脑内血管破裂导致血液聚集于脑实质内而出现的一类临床综合征,发病率高,起病急骤,病情危重且变化快,致死率及致残率均较高,严重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及身体健康[1]。目前,临床上常对脑出血患者实施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虽然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清除血肿,降低患者的颅内压,但术后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颅内压及脑灌注压变化而引起神经功能损伤,严重时会出现呼吸道感染及呼吸功能衰竭,危及患者生命[2]。有研究指出,术后正确的体位摆放有利于改善患者的临床预后[3]。因此,本研究探讨不同摆放体位对脑出血患者的呼吸道感染发生情况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1月—2020年11月于本院就诊并行开颅手术的脑出血患者6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n=32)与对照组(n=32)。纳入标准:(1)均经颅脑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computerized tomography,CT)或 磁 共 振 成 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证实,符合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中脑出血的诊断标准[4];(2)首次发病,均行开颅血肿清除手术治疗;(3)发病至手术时间<12 h;(4)临床资料完整有效;(5)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伴认知功能异常者;(2)伴精神障碍者;(3)伴脑干及小脑出血者;(4)伴恶性肿瘤者;(5)伴严重器质性病变者;(6)妊娠期、哺乳期妇女。实验组:男18例,女14例,年龄47~66岁,平均年龄(54.94±5.47)岁,发病至手术时间3~10 h,(5.38±1.05)h,出血量35~87 mL,平均(54.72±13.89)mL。对照组:男19例,女13例,年龄49~65岁,平均年龄(55.20±5.15)岁,发病至手术时间3~11 h,平均(5.42±1.17)h,出血量34~85 mL,平均(54.09±12.55)mL。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具有均衡性(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对症治疗,包括抗凝止血、降低颅压、防止脑水肿、抗感染、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营养神经等治疗,并对患者予以镇静、吸氧等处理,密切观察患者围术期的生命体征、瞳孔、肢体活动及意识的变化。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侧卧位,包括健侧卧位与患侧卧位。健侧卧位:患者的患侧肩部向前伸,将腕关节与肘关节保持伸展,在患者的腋下垫一个软枕,将患者的上肢与肩部保持一致,患者的患侧下肢髋关节略微屈曲并向前挺,膝关节屈曲,将踝关节稍微被动背屈,患者的健侧肢体自然随意放置。患侧卧位:患者的患侧肩部向前伸,其前臂向后旋,将腕关节及肘关节伸展,将手掌向上平摊,五个手指展开,患者的健侧下肢在前,患侧下肢在后,患侧屈曲,踝关节稍微被动背屈。

实验组患者采取侧俯卧位,头部托于床上缘之后向对侧倾斜,前屈并向对侧旋转45°,将患者上方上肢放置在侧俯卧位托手架上,将下方上肢放置在其身侧,使用棉垫将患者的身体与上肢之间隔开,使用手术薄膜将其上肢固定,上腿屈曲45~60°,下腿伸直稍偏向后方,并在患者的主要受压部位如肩部及髂前上棘处贴减压贴,并在下方垫软枕,缩短患者的翻身拍背时间,每1~2 h翻身1次。

两组患者均采用二人翻身法,翻身前先帮助患者取仰卧位,将双手置于腹部,将两腿屈曲,一名护理人一手托住患者的腘窝部,一手托住患者的臀部,将患者的臀部及下肢向另一护理人员移动,然后另一名护理人员一手托住患者的颈肩部,另一手托住患者的腰部,然后缓慢向对侧翻转,在翻身过程中需密切注意使患者的头部保持在中线位,使得患者的头部与颈部呈直线后缓慢翻转,翻身时需保持患者的各种管道通畅,避免出现管道滑脱、折叠、扭曲等情况,在翻身过程中还需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若发现患者的生命体征异常则立即取仰卧位,并快速通知医师进行处理。

1.3 观察指标

(1)临床疗效评定:于两组患者术后14 d进行评定,疗效标准分为显效(术后NIHSS评分降低50%及以上)、有效(术后NIHSS评分降低25%~49%)、无效(术后NIHSS评分降低25%以下),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病例数×100%[5]。(2)应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简表(The WHO quality of life assessment instrument, WHOQOL-BREF)测评两组患者术前1 d及术后3 d的生活质量,该量表功能4个维度、24个条目,likert 5级计分法,分别赋值1~5分,评分越高则代表患者的生活质量越高。(3)检测两组患者术前1 d及术后3 d的心率、呼吸频率、收缩压、舒张压、指脉氧。⑷观察两组患者围术期呼吸道感染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实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生命体征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术后3 d的心率、呼吸频率、收缩压、舒张压及指脉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生命体征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生命体征指标比较(±s)

组别 例数 时间 心率/(min•次-1)呼吸频率/(min•次-1) 收缩压/mmHg研究组32术前1 d术后3 d tP对照组32术前1 d术后3 d tP t两组术后3 d P两组术后3 d 92.66±3.10 93.82±4.81 1.147 0.255 92.73±3.04 92.24±3.17 0.631 0.531 0.536 0.594 20.89±4.62 20.11±2.28 0.856 0.395 20.14±4.45 20.25±3.09 0.115 0.909 0.206 0.837 116.83±3.42 115.55±4.76 1.235 0.221 116.69±3.38 116.57±5.65 0.103 0.198 0.223 0.824

表2(续)

2.3 两组患者呼吸道感染发生情况比较

肺部感染诊断依据:发烧、白细胞>10×109/L、痰细菌培养出致病菌、胸部CT或X线片见肺纹理增粗、肺叶模糊或呈大片炎性侵润影、实变影。

实验组患者术后发生1例呼吸道感染,对照组患者术后发生5例呼吸道感染,实验组患者的呼吸道感染发生率为3.13%,对照组患者的呼吸道感染为15.6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4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WHOQOL-BREF量表评分比较

实验组患者术后3 d的WHOQOL-BREF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WHOQOL-BREF量表评分比较(±s,分)

表3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WHOQOL-BREF量表评分比较(±s,分)

注:α表示组内比较,P<0.05;β表示组间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时间 生理领域 心理领域 社会关系领域研究组32术前1 d术后3 d tP对照组32术前1 d术后3 d tP t两组术后3 d P两组术后3 d 11.37±1.15 16.20±1.54 17.044 0.000 11.43±1.23 14.39±1.05 12.413 0.000 6.586 0.000 12.07±1.37 17.21±2.42 10.456 0.000 12.16±1.24 15.82±1.59 10.268 0.000 2.715 0.009 12.60±1.13 16.92±1.47 13.180 0.00 12.44±1.04 15.03±1.26 8.586 0.000 5.522 0.000组别 例数 时间 环境领域 总分研究组48.74±3.89 67.25±6.47 13.870 0.000 48.05±3.77 56.35±5.12 7.384 0.000 7.473 0.000 32术前1 d术后3 d tP对照组32术前1 d术后3 d tP t两组术后3 d P两组术后3 d 10.44±1.17 15.65±2.12 12.171 0.000 10.28±1.36 12.94±1.62 7.114 0.000 5.756 0.000

3.讨论

脑出血患者实施开颅血肿清除术后其颅内压得到有效控制,但术后容易发生脑灌注压升高,导致出现脑水肿、脑膨出及脑移位等继发性二次损伤,并可能导致患者的脑血管自主调节功能紊乱,进而导致患者的颅内压升高,从而导致恶性循环,危及患者的生命[6-7]。同时,由于脑出血患者的神经功能紊乱,其交感神经兴奋释放大量儿茶酚,导致肺毛细血管压力升高,其呼吸中枢受抑制,导致支气管敏感部位的敏感性及神经反应性降低,使得咳嗽反射减弱,不能正常交换气体,导致细菌容易浸入肺间质,加之肺部痰液聚集而出现肺部感染[8]。有学者提出,脑出血患者术后采取正确的体位摆放有利于控制其脑灌注压及颅内压增高,有效减轻患者的脑血流量,避免脑组织出现继发性二次损伤。受人体呼吸道解剖结构的影响,侧卧位无法有效排痰,易引起痰液聚集出现肺部感染。脑出血患者采取侧俯卧位有利于促进患者的脑静脉血液排出,从而减少其脑血流量,降低中心静脉压,降低患者的颅内压,且侧俯卧位能够减轻患者的肺后部负担,有利于改善肺前部灌注,增加功效性残气量,改善通气功能,且可促使呼吸道分泌物排出,可预防呼吸道感染发生。

本结果表明,实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果提示,与常规侧卧位相比,脑出血患者术后取侧俯卧位有利于改善其预后效果。本研究发现,两组患者术后3 d的心率、呼吸频率、收缩压、舒张压及指脉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实验组患者的呼吸道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无显著差异(P>0.05);结果提示,脑出血患者术后采取侧俯卧位不会影响患者术后生命体征的稳定,可以减少呼吸道感染的发生。实验组患者术后3 d的WHOQOLBREF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说明,脑出血患者术后采取侧俯卧位能够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身心状况,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脑出血患者开颅手术后采取侧俯卧位体位摆放可保持患者术后生命体征稳定,提高患者的预后疗效,改善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侧卧位体征脑出血
使用手持式眼压计评价侧卧位时不同头位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眼压的影响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的疗效观察
Endoscopic pedicle flap grafting in the treatment of esophageal fistulas: A case report
柔性可穿戴生命体征传感器的研究进展
菊花枕改善血压失眠
脾切除后伴发脑出血1例并文献复习
纳洛酮在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探析
头高侧卧位护理在新生儿胃食管反流中的应用效果
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研究进展
轻比重罗哌卡因液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在下肢侧卧位手术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