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型胸骨固定系统与爪型胸骨固定系统在心脏手术中胸骨固定中应用效果比较
2021-09-24荣晓松通讯作者
徐 勇,荣晓松(通讯作者)
(无锡市人民医院心脏外科 江苏 无锡214000)
近年来,随着胸腔镜等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少部分心脏手术多采用侧胸入路,但仍有部分心脏手术选择正中劈开胸骨,术后需对胸骨进行闭合及固定[1-2]。以往,多采用钢丝环扎法固定胸骨,不仅浪费时间,还可能造成胸骨旁钢丝眼出血;同时,采用钢丝环扎固定还存在切割胸骨的风险,易发生胸骨松动、胸部切口裂开等异常情况,增加胸骨切口感染率[3-4]。本文对比板型胸骨固定系统与爪型胸骨固定系统在心脏手术胸骨固定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4月—2018年3月期间于我院行正中开胸心脏手术的110例患者,利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55例。对照组男34例,女21例;年龄25~62岁,平均年龄(43.32±4.17)岁。观察组男32例,女23例;年龄24~63岁,平均年龄(43.59±4.21)岁。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板型胸骨固定系统,选用美国BIOMETMICROFIXATION公司生产的X型8孔钛板固定系统,于第二肋间胸骨横断处,利用牵开器将胸骨上下撑开,合拢胸骨前先游离胸骨上下端表面的软组织及肌肉组织,骨膜尽可能保留,游离面积以可自如钛板即可,不宜过大,确保钛板可与胸骨表面贴合良好,随后紧密胸骨,并将钛板置入,根据胸骨厚度选择适宜的锁定固定,见图1。观察组采用爪型胸骨固定系统,选用江苏常州华森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爪型胸骨固定系统,首先利用电刀轻轻剥开第1~4胸肋骨关节上的肌肉,并游离出第1~4胸肋关节,确保胸骨宽度测量尺可顺利进入即可,利用测量尺测量两侧胸骨断端边缘至胸肋关节边缘的距离,选取适宜的胸骨固定器型号,将胸骨固定器的左右爪分别固定于胸骨闭合器左右臂,并将螺丝旋紧,确保左右爪固定牢固,再将左右爪分别钩入胸骨两侧两肋间,旋动闭合按钮,使左右爪在齿轮槽中彼此相交,持续旋动闭合按钮,直至胸骨完全合闭,随后利用一字扳手旋转左右爪中间的凸轮,旋转90°,锁紧胸骨固定器,再松开连接闭合器与左右爪的螺钉,最后将闭合器移除,完成爪型固定器安装。第2~4肋间胸骨固定器的置入方法与上述方法相同,见图2。胸骨固定后,两组患者均利用碘伏消毒,放置胸腔闭式引流管,常规缝合肌层、皮下组织及皮肤。
图1 板型胸骨固定系统
图2 爪型胸骨固定系统
1.3 观察指标
(1)记录两组手术成功情况:胸骨闭合时间;(2)术后恢复情况:包括术后第一个24 h胸引流、胸腔引流管放置时间及住院时间;(3)术后疼痛程度利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判定,分值0~10分,分值越高,代表疼痛越剧烈;(4)记录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包括肺部感染、肺不张、胸廓畸形、迟发性气胸、胸骨哆开、胸骨感染等并发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术中、术后恢复情况及VAS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均为100%;观察组胸口闭合时间、术后第一个24 h胸引流、引流管放置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术中、术后恢复情况及VAS评分比较(±s)
表1 两组术中、术后恢复情况及VAS评分比较(±s)
胸腔引流管放置时间/d观察组对照组组别 例数 胸骨闭合时间/min术后第一个24 h胸引流/mL 3.15±1.13 6.47±1.32 t 15.339 17.858 14.170 P 0.000 0.000 0.000 55 55 10±3 20±5 355±95 650±75组别 例数 住院时间/d VAS/分观察组对照组2.83±1.12 5.97±1.45 t 9.142 12.710 P 0.000 0.000 55 55 13.82±2.93 19.58±3.64
2.2 两组并发症情况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并发症情况比较[n(%)]
3.讨论
目前,临床行心脏外科手术时多采取胸骨正中切口,从胸骨正中位置劈开胸骨,并将其充分撑开,手术视野更加开阔,传统的钢丝捆扎法因易发生钢丝松动、胸骨移位、切割胸骨等异常情况,已较少使用[5-7]。目前,临床上常采用板型胸骨固定系统与爪型胸骨固定系统两种方式对行心脏手术的患者进行胸骨固定,但两种方式的临床效果仍需进一步探讨。
板型胸骨固定系统主要遵循“板钉固定”理念,为胸骨断端提供更加稳固的力学支撑,在胸骨固定的同时,还为其建立稳定的三维立体固定,从横向、纵向及侧向方位维持胸骨断端空间的稳定,确保胸骨固定后的稳定性[8-10]。而爪型胸骨固定系统的设计与胸肋骨的生理解剖特点相符,主要将胸骨固定的两爪钩于胸骨旁的肋间隙中,对胸骨紧密环抱,固定更加牢固。爪型胸骨固定系统与胸骨接触的表面为平面,可有效降低胸骨松开、胸骨切割等发生[11]。此外,爪型胸骨固定器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固定牢固等优势,且两爪也不会对紧贴于胸骨下缘的肋间血管造成影响,有效避免胸骨下缘出血[12]。本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均为100%,观察组胸腔引流管放置时间及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短,VA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均较对照组低,表明板型胸骨固定系统与爪型胸骨固定系统在心脏手术胸骨固定中均取得良好的效果,而爪型胸骨固定系统的胸腔引流管放置时间及住院时间更短,疼痛更轻,并发症更少[13]。
综上所述,板型胸骨固定系统与爪型胸骨固定系统在心脏手术胸骨固定中均可取得良好效果,而爪型胸骨固定系统可有效促进患者术后恢复,减轻患者疼痛,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