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肃民族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机制研究

2021-09-23宁军王国兰

文教资料 2021年18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

宁军 王国兰

摘   要: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经成为我国各民族共同的价值理念和价值追求。在新的历史时期,甘肃民族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仍是一项重任。只有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大力促进甘肃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不断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加强化民族地区法治建设,构建各民族共同精神家园,才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关键词: 甘肃民族地区   中华民族共同体   共同体意识

中华文明的形成,是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交流、交往、交融的结果。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然离不开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奋斗和共同发展。因此,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甘肃民族地区工作的一项重要的历史使命。2019年8月,习近平同志前往甘肃并视察了甘肃民族地区。在访问期间,习近平同志重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为我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指明了方向。现阶段,只有凝聚各方面力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促进甘肃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甘肃民族地区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

(一)历代中原王朝的民族政策是甘肃民族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历史渊源。

在历史的长河中,不管是哪一任中原王朝都会对边境的少数民族采取特殊的政策,这些政策或重视姻亲联盟,或强调归顺治理,或强调因俗而治,比如唐代的“西域都护府”、清代的“改土归流”等,都表现出中原王朝统治者对少数民族地区的重视和关切。中原王朝制定上述政策的主要原因,是维护国家统一、维系民族团结、保障社会安定。因此,不同历史时期,尽管不同封建王朝由于社会经济政治等各方面的原因。针对民族地区采用的政策并不完全相同,但其维护国家统一、维系民族团结、保障社会安定的目的是一致的。正是这一政策的不断延续和持续使用,才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民族地区有较强的认同感和较久远的历史传统。认同感和历史传统,为甘肃民族地区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基础。

(二)“大一统”国家观是甘肃民族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源泉。

“大一统”三字最早见于《春秋公羊传》一书,是孔子“大同”理念的直观呈现。孔子认为,应以礼治国,“华夷一统”,最终天下都施行“王道”。《论语·颜渊》里说道:“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1](168)即四海之内不管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只要待人有礼,大家都是兄弟。经过春秋战国多民族的融合,很多非华夏族接受了华夏文化,孔子的这种思想最终演变为中华一体理念。汉朝汉武帝时先后采取张骞通西域、灭匈奴,使中原与西域长达900多公里的天然通道畅通,并设置边境四镇,分别管辖,促进大一统国家的发展。魏晋南北朝北方游牧民族侵入中原,游牧民族自觉接受汉族文化,加速甘肃民族地区的民族融合。甘肃民族地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这种“大一统”国家观,强烈地影响甘肃民族地区的各个民族,使他们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了较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甘肃民族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现状

作为一个多民族省份,甘肃省有54个民族成分,行政区划上包括甘南藏族自治州、临夏回族自治州两个自治州的16个县(市)和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天祝藏族自治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肃北蒙古族自治县、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等5个民族自治县。一方面,甘肃民族地区各民族互助互爱,形成良好的沟通与交流的关系,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另一方面,甘肃民族地区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过程中,需要我们做更多的工作。

(一)甘肃民族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现状。

甘肃民族地区是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区域,也是“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和重要区域,还是亚欧大陆桥的必经之地。石油管道、西气东输等诸多关系国计民生、国土安全、资源输送的工程,都是通过甘肃民族地区紧密联系起来的。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大力发展甘肃民族地区的生产力,重点改善甘肃民族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让甘肃民族地区的人民共享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极大增强了甘肃民族地区各族人民的中华民族共同體意识。特别是党的十八大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在西部和甘肃民族地区实行“一带一路”,这些成就和伟大蓝图给甘肃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使甘肃民族地区迈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时代,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二)影响甘肃民族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现实性因素。

1.经济条件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发展,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在新的伟大征程中,我国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庄严宣告了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经济发展的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了解决,民族地区群众的生活条件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为甘肃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甘肃作为一个西北内陆多民族省份,无论在经济条件,还是在经济发展水平方面,和东部发达地区有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既有地理位置的影响,又有气候和自然资源的影响。因此,在经济条件和经济发展方面,无论是国民生产总值还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无论是内涵式经济发展还是外延式经济发展,无论是质还是量,甘肃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都和东部发达地区省份有一定的差距。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甘肃民族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

2.民族宗教问题的影响

甘肃民族地区作为多民族省份,联通新疆和内陆,紧邻内蒙古、西藏和宁夏,是名副其实的多民族大省。历史上,甘肃民族地区不但是沟通中原与西域的重要通道,而且是多民族共同生活的家园,历来是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的地区。时至今日,甘肃民族地区民族成分仍然众多,宗教信仰较复杂,形成当前多民族多元宗教并存的现实情况。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民族政策和宗教信仰自由的宗教信仰政策。历史上长期得不到解决的民族矛盾宗教矛盾,得到最大限度解决。各民族在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政策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策和制度的关怀下,在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甘肃民族地区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各民族人民安居乐业,呈现欣欣向荣的良好发展局面。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甘肃民族地区仍然存在诸如宗教信仰多、语言习俗差异、生活方式等不同方面的问题。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构筑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

3.教育文化发展的影响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但甘肃民族地区,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生产生活方式及语言文化等诸多习俗的影响,教育投入、师资配备等方面仍然存在先天不足。当前,我国中东地区的教育信息化水平已经得到长足发展,但甘肃民族地区的教育信息化设和资产情况,仍然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优质教育尚未充分发挥优质效用,科技扶贫、智力扶贫效果未能高效体现。除此之外,民族地区一部分人未能充分认识“多元”与“一体”的对立统一关系,在文化交融和交流中过于强调“多元”的差异性,弱化“一体”的重要性。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甘肃民族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

三、甘肃民族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机制

(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促进共同体意识的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之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决定了在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我们所走的道路与历代王朝的“羁縻”政策不同,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民族认同”不同。具体来说:一,始终秉持我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政治信念。中华民族从古到今不论经历多少次分分合合,但统一的意识始终存在于整个中华民族的信念中。中华文化的“多元”始终是内容,“一体”才是方向。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少数民族不是‘外人,而是‘亲人,是老祖宗留给我们国家的优势。”[2](24)二,要始终坚持各民族平等的信条,甘肃民族地区有很多民族,我党在民族工作中一贯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对少数民族不但给予和主体民族完全一样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权利,还在生成发展和经济生活中给少数民族很多优惠政策和帮扶政策。党坚持“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和生产劳动主体”,这里的人民包括各族人民。因此,针对甘肃民族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一定要充分认识到甘肃民族地区未来发展,是建立在不同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完全平等这一制度机制之上的。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处理民族问题和民族关系上,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这是我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指导和根本保证。

(二)坚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促进甘肃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对于甘肃民族地区来说,必须立足该地区的经济环境,抓住“西部大开发”与“一带一路”的机遇,提高当地少数民族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具体来说:第一,深化改革甘肃民族地区的经济生产方式。甘肃民族地区历来农牧业较发达,为了平衡西部和东部地区经济,民族地区可打造具有地域特征和品牌优势的农牧业,并转向深加工方向发展。第二,紧紧把握甘肃民族地区近年来的发展机遇,比如把握我国目前“一带一路”建设发展期,挖掘甘肃民族地区的地缘优势,正如习近平同志在会议上所说的“欠发达地区要寻找机遇转型”[3],甘肃民族地区的河西地区应该抢抓机遇趁势而上把自身打造成“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重要节点,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甘肃民族地区的河东地区应该紧紧围绕自生优势,发展特色经济,促进经济发展,不断缩小和东部地区的差距。第三,从国家层面,应打造“向西部回血”的“支援——互惠”经济合作,让东部沿海地区的城市与西部城市结对,把东部沿海地区的资本、技术、人才与西部地区的资源、地域优势连接起来,加快经济社会的发展。

(三)弘扬社会核心价值观,构建各民族共同精神家园。

在历史长期发展中,甘肃民族地区孕育出丰富多元的文化,如肃南裕固族风情文化、肃北蒙古族风情文化、阿克塞风俗文化等。少数民族文化和汉族文化彼此碰撞交融,不仅汉族吸纳了少数民族的器具、食品,少数民族也吸纳了汉族的科举考试等文化。同时,从居住特征来看,汉族和少数民族呈现出“大杂居、小聚居”的居住特点,是中华文化形成多元一体的文化特征,使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识更牢固。甘肃民族地区在文化层面,应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针对本区域的多元文化,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交融和创新,在文化交融和创新中形成中华文化的统一符号。

具体来说:第一,坚持社会主义核心机制管的引导作用。正如学者托克维尔所说的“社会若想保持生机,就必须把全民精神集中并保持完整”[4](38),中国的社会主義核心价值观契合我国独有的伦理观念和文化底蕴,是中国文化精神的集中呈现。甘肃民族地区在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时应从价值观中汲取营养。第二,促进甘肃民族地区各族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如抢救甘肃民族地区裕固族的民间美术、舞蹈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又如可利用该地区藏族的文化资源如藏毯、玉雕等创建文化产业发展品牌等。第三,树立甘肃民族地区各民族共同享有的中华民族符号。如可以挖掘甘肃民族地区能够反映伏羲文化、炎黄文化的共同记忆符号,并把这些符号纳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中。

(四)强化法治建设,保障各民族依法管理民族事务权利。

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建设中,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充分保障各民族人民的合法权利,充分保障各民族人民依法管理民族事务的权利。确保民族地区的民族事务在宪法和法律框架内进行,切实维护宪法权威,坚持司法独立和司法公正,坚决打击挑拨民族关系、制造民族矛盾的违法行为,用法律的力量为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有力高效的法治保障。同时,要在甘肃民族地区加大法律普及和法律学习力度,大力宣传现代法治思维和法治意识,号召民族地区公民知法、懂法、守法,通过对法律的学习和宣传,未雨绸缪消除有可能出现的宗教极端行为,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的法律之基。

总之,在新的历史时期,只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出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足甘肃民族地区实际,正确应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各项措施,就能真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白寿彝.中古通史(第一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2]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编.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

[3]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9-27.

[4]约瑟夫·拉彼德,弗里德里希·克拉托赫维尔.文化和认同:国际关系理论的回归[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

基金项目: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甘肃民族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机制研究”(YB103)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共同体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探索
从中华民族共同体到中华民族实体建设
“共同体”语义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发现”中华民族:从文明帝国到主权国家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法治建构:基础、路径与价值
1931年—1945年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研究
论四个全面背景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帕措”组织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意义探析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复合互嵌格局与多元一体交融
略论孔子对近代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建设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