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探索

2019-06-15马全勇

青年时代 2019年12期
关键词:多元一体民族团结教育中华民族共同体

马全勇

摘 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指“中国各民族在不断的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过程中,在历史、心理、社会、制度、政治、文化等层面取得的一致性或共识性的集体身份认同”。在“多元一体论”引起的学术热点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提出具有丰富的理论背景,经济全球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出的现实背景。我们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充分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对党员干部、宗教人士以及高校学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培养一批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和民族工作队伍。对少数民族群众进行教育,培育各民族群众的“五个认同”意识和提高他们团结统一的意识,从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多元一体;民族团结教育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出的背景

(一)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要求

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深刻影响着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人们,为了把握机遇、应对挑战,各国和地区分别做出了不同的选择,欧洲大部分国家以欧盟的身份走向世界,东盟也逐渐向一体化的进程迈进。那么中国在面对全球化、走向世界的时候,是否要建立一个团结统一、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来提升国家的竞争力、凝聚力和向心力呢?

答案是肯定的。一方面,国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综合国力的体现,也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举措,也是增强软实力和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方式,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需要。另一方面,新时期我国面临着新的民族问题,民族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为了反对分裂主义、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我国的民族團结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国构建现代民族国家的需要。面对日新月异又错综复杂的世界形势,中国要想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适时做出应对。将各民族关于本民族单一的民族意识上升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识,将各民族关于本民族单一的的认同整合为统一的中华民族认同。通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立中华民族共同体,从而提升国家凝聚力和向心力。经济全球化这一外部挑战使建立中华民族这一“国族”的呼声日渐高涨。因此,经济全球化是我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要求。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内在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一伟大梦想不是某一个或着几个民族的梦想,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共同梦想,也绝不可能靠一个或者几个民族完成,而是需要全体中华民族的不懈坚持和奋斗。中华民族共同体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自觉形成了共同的利益追求,各族人民在保持本民族个性的同时又具有共同的利益导向。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目标指引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每一个成员,在这种情况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又会加强各族人民的交融,使他们自觉的为了共同利益而同舟共济,这又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使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以伟大的中国梦为共同理想,同舟共济、艰苦奋斗,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去努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提出正是基于中国梦的本质要求之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提出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有效途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起到助力推动的作用,是中国梦的内在要求。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探索

(一)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将民族团结工作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认为民族团结是全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民族大团结都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不可少的保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一项基础性、长期性、复杂性的工作,民族工作者要综合运用多种方式向各民族灌输民族团结的思想,树立“少数民族和汉族谁也离不开谁,各个少数民族之间相互离不开”的观念。引导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同呼吸共命运的观点,培育各族人民唇齿相依,休戚与共的思想基础。

新时代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要紧紧围绕习近平的民族工作理论,牢牢把握中华民族是一个团结统一的大家庭这一特点。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的同时也拥有56个民族,而如此庞大的人口数量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是我们要明确的是,摩擦和对抗只是支流,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团结统一才是主流。我们要立足整体,抓住主流和重点,对于各民族之间出现的问题不能大惊小怪,但也绝对不能掉以轻心,对于民族问题的苗头要将它及时扑灭,时刻保持警觉性和敏锐性。要对我国的民族政策和民族理论进行进一步的发展。此外,要健全我国关于民族理论的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继续以民族团结,民族平等,各民族共同繁荣这一纲领为主线,以民族区域自治为现实手段,加快和大力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民族工作者,让他们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民族理论。另外,要综合运用多种宣传方式,积极向全国各族人民宣传民族团结平等的理论,让民族团结的种子在人民的心中生根发芽。

(二)推进五个认同教育,打牢政治认同的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民族工作的两种力量分别是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而精神方面一项最为基础和根本的工作是要大力推进“五个认同教育”。“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认同”。

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历史观和民族观是我们对各组群众进行五个认同教育的理论依据。大力加强对各级特别是自治地区的党员干部、宗教相关人员,各大高校特别是民族院校的大学生,以及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和普通群众的教育,增强他们的政治觉悟,加强他们对自己的政治身份、民族身份、国家身份的清晰认知和定位。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种子埋在年轻一代的心灵深处,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识在祖国未来一代的心目中落上深深的烙印。加深各族人民群众对中华民族成员的身份认同,各族人民群众在除了本民族的身份之外,还有中华民族的成员这一身份,让中华民族成员的这一身份成为他们的骄傲。对各民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充分运用新媒体技术,创新爱国主义教育方式,增强各民族成员对伟大祖国的认同。

参考文献:

[1]徐杰舜.从多元走向一体:中华民族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0.

[2]王永和主编.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国家认同研究[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16.12.

[3]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04).

[4]王延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J].民族研究.2018(1).

[5]哈正利,杨胜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本内涵探析[J].中国民族报,2017-2-24.

[6]郎维伟、陈瑛、张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五个认同”关系研究[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

[7]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J].人民日报.2014-9-30.

猜你喜欢

多元一体民族团结教育中华民族共同体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帕措”组织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意义探析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复合互嵌格局与多元一体交融
略论孔子对近代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建设的影响
浅论民族团结教育由“宣传”式向“认同”式的转换
西部大开发进程中的民族团结教育研究
多元“玉成”一体
“多元一体”视阈下的文化互动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