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李大钊的“为民”思想看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2021-09-23王增佳

文教资料 2021年18期
关键词:李大钊民生思想

王增佳

摘   要: 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是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灵魂和皈依。特别是他“为国为民”的矢志追求,深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衷。在救国救民道路的探索中,李大钊同志心系民众,关注工人、农民、青年学生、妇女儿童等各种社会弱势群体,又把民族解放的希望寄托在千万民众身上,肯定人民群众在民族解放和复兴中的地位。研究李大钊同志的“为民”思想,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坚守初心和使命,筑牢理想和信念,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 李大钊   民生   初心和使命   “为民”思想

李大钊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他的一生不仅矢志于民族解放之大任,践行所信,励行所知,还关注民生疾苦,心系劳苦大众,“为民”是李大钊革命精神的本质,也是我们党的心之所系,行之所归。建党百年,我们可以在先辈的思想中,重温中国共产党人不变的初心和使命。

一、人民大众是心之所系

李大钊同志在寻求救亡的道路中,关注人民的生存、生计和生活,非常同情底层劳动人民的苦难境遇,他对民生的关注多集中于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李大钊同志出生在农村,亲眼所见农村经济残破不堪,农民生活日益困苦,对于农民的认识是十分深刻的。他在农村看到的是无数的子曰铺、鸦片馆和庙宇,那里就像“黑暗的地狱”,即便贪官污吏、土豪劣绅好无限度地鱼肉百姓,底层民众依旧愚昧,“他们不但不知道结合起来,抗那些官绅,拒那些役棍,他们自己中间也是按照等级相互凌虐,去结那些官绅棍役的欢心”[1],看透了中国农村的黑暗和中国农民的麻木。李大钊同志还深入唐山了解煤矿工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状况,他调查研究煤场工人的大致人数、每天工作时间、劳动报酬、死恤情况等。考察后发现,在唐山近万名煤矿工人的生活境遇十分凄苦,“骡马的生活费,一日还要五角,万一因劳动过度,死了一批骡马,平均价值在百元上下,故资主的损失,也就是百元之谱。一个工人的工银,一日仅有二角,尚不用供给饮食,若是死了,资主所出抚恤费,不过三四十元”[1]。李大钊同志悲叹工人不仅生活不如骡马,而且生命竟也不如骡马值钱。

辛亥革命后失败后,政治腐败,社会黑暗,一部分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产生消极悲观的态度,他们对中国前途丧失信心,尤甚者消沉地选择自杀,李大钊同志悲悯自殺的青年,故指出:“他们实在不是醉生梦死的青年。”“青年自杀的流行,是青年觉醒的第一步。”李大钊十分受青年学生们的拥戴,他在北大工作时,每月从自己的工资中拿出80块大洋作为北京共产主义小组的活动经费,不仅如此,他还将自己大部分收入用于资助在北大求学的寒门学子。他很早就开始研究妇女解放和儿童的生存发展及教育问题,对于恋爱、婚姻家庭、贞操、娼妓、母性保护及子女教育等都有深刻的见解。在他的著述和演讲中,有十余篇文章描述广大妇女的悲惨遭遇,他指出必须彻底推翻封建礼教和大家族制度这样禁锢妇女的无形枷锁,提出妇女解放最重要的是实现经济独立,树立科学的婚恋家庭观,并且妇女要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和政治民主权。李大钊同志在江南考察期间,亲眼看见了在大大小小工厂里、家庭作坊里、建筑工地里长时间劳作的童工,甚至有很多被贩卖的儿童。他在《上海童工问题》一文中,以上海童工为个案,介绍和评论旧中国儿童悲惨的生活状况,“很多不过六岁童工,在大工厂里作工,十二小时内,仅给他们一小时的功夫去吃饭”[2],严正声讨摧残中国儿童肉体和精神的剥削制度。

除了工人农民、青年学生、妇女儿童等主要群体外,李大钊同志还关注挣扎在城市边缘的底层民众及北京风沙、市民生活等社会问题。

二、为民谋利是行之所归

李大钊同志对中国广大底层人民群众生活和情感的关注,是他思考和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起点和缘由。李大钊同志在揭露农村黑暗的同时,也对农村寄予了深切希望,认为农民之所以愚钝、麻木是因为没有接受教育,号召广大青年回到农村。深刻指出:“我们中国是一个农国,大多数的劳工阶级就是那些农民。他们若是不解放,就是我们国民全体不解放;他们的苦痛,就是我们国民全体的苦痛;他们的愚暗,就是我们国民全体的愚暗;他们生活的利病,就是我们政治全体的利病。”[1]他还在北京举办农民运动训练班,亲自讲授农民运动课程。对于被整日劳作榨干血汗的工人,认为工人精神得不到滋养,性情得不到陶冶,久而久之便失去了人的本质,同物品没有区别,指出要提高工人待遇,改善人民生活。抨击工人劳动时间过长、没有时间接触知识和教育、文明素养得不到提高等现象。李大钊同志努力为工人争取学习教育权利,呼吁政府和社会应该满足劳工学习知识的要求,在劳工聚集的地方多设图书馆、报刊等,以补助劳工教育机关。

作为青年导师,李大钊同志在青年问题上,首先看到的是青年对于国家和民族复兴的重要性,他重视加强青年修养教育。他鼓励青年:“青年不死,即中华不亡……国家不可一日无青年,青年不可一日无觉醒,青春中华之克创造与否,当于青年之觉醒与否卜之。”[2]并为青年们指明救国方向,劝说他们不要在城市里混日子、在官僚中讨生活、向虚伪炎凉的社会求恩赐,必须到农村中,了解中国最广大的农民群体,只有将科学和知识带到农村,帮他们摆脱愚昧和无知,才能真正帮助我们这个国家。李大钊同志在出任北大图书馆主任时与北大师生广泛接触,积极支持和指导许多由青年学生发行报刊和成立社团,他的思想和行为影响了一大批有志青年。在妇女儿童的问题上,李大钊同志也做了许多努力,思考如何使妇女儿童们摆脱痛苦的生活和悲惨的命运,保护合法利益?李大钊同志最早用阶级观点分析妇女解放的问题,在《战后的妇人问题》《现代的女权运动》等文章中,他用马克思主义阶级和阶级斗争观点探讨妇女解放的方法和途径,指出妇女解放的前提是实现经济独立,妇女要有参政和受教育的权利。亲自参加并宣传妇女解放运动,讲授相关课程。李大钊同志在赴苏联考察期间,看到苏俄儿童的幸福、娱乐和教育,与上海童工形成鲜明对比,因此呼吁上海劳工团体和无产阶级的青年同胞们保护这十七多万儿童的教育、娱乐和基本利益。他是中国最早宣传儿童早期教育的人,并将儿童的成长和教育问题与国家乃至民族的未来相联系。

李大钊同志对于民生的关注,主要在人和群体之间,也包括一些社会问题,例如在《北京市民应该要求的新生活》一文中,对于新生活,他指出:“苦闷、干燥、污秽、迟滞、不方便、不经济、不卫生、没有趣味,是今日北京市民生活的内容。”[3]对此他提出试办消费公社、多立图书馆、劳工教育机关、公立医院、贫民学校等二十一项创造新生活的改良措施。包括北京风沙问题,早在1917年之初,李大钊同志就对此给予了特别关注,并向政府提出了一系列预防方法。李大钊同志关注人民的境遇和命运,为民谋利是其心之所系,行之所归。

三、马克思主义道路是对使命的践行

李大钊同志对民生的关注,受中国传统“治平观”的影响,属于士大夫的自觉情怀,最初他将改善民生的希望寄托于北洋政府的政策,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后,又选择用革命的手段彻底改变民生现状。在拯救国家的这条路上,李大钊同志选的不是别的路,而是马克思主义道路,并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逐渐认识到占中国绝大多数的工人和农民的作用,认识到他们在民族解放中的地位。

1916年,李大钊同志提出“民彝”,试图汇通古今中西,确立一个人民至上的现代政治原则。将解决国家基本议程的注意力再次拉回到“民”上。民彝之“民”与大盗、乡愿、英雄相对立,历史由“民彝”创造,他的民彝思想是为了启庶民之蒙,并强调唯民主义。后在新文化运动中,他编辑的《甲寅日刊》与陈独秀主播的《新青年》遥相呼应,发表大量文章,集中倡导民主主义。和陈独秀不同的是,李大钊同志不回避政治,对当时的政治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批评与研究。在社会革命家的道路上,自觉实践,社会革命的思想得到进一步深化。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李大钊指明了中国未来要走的道路,他连续发表了多篇文章,率先在中国举起了马克思主义旗帜,并影响了大批知识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开始用无产阶级世界观思考中国的革命问题。1923年1月,李大钊同志在《平民主义》一文中勾画了中国共产党为民执政的理想,他所理解的平民主义是不存在任何特权的,是人人平等的。国家的任何政治机关都是為人民服务而存在的,属于全体人民的。这一论述为我们党执政为民理念的形成奠定了早期的理论基础。后在《土地与农民》中,李大钊同志充分分析了中国社会的基本情况,指出我们是以农业为基础的国家,农民是人口的大多数,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动力。李大钊同志还认为青年是社会的中坚力量,不仅为广大青年指明了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革命道路,还指出了与工农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如办报刊、讲演、版劳动补习学校、举行纪念集会、发传单等。他以青年为中心,以社团为依托,介绍和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做人才和组织上的贡献,他也非常重视青年团体工作,鼓励青年加入共产党,壮大和凝聚党的力量。

李大钊同志心系民众,时刻不忘人民疾苦,先后发表了多篇关注平民生活的文章,从人民到民族,深刻认识到只有推翻现有政权,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才能最终消灭阶级,人民群众才能过上好日子。我们从“为什么人”中看到了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从“走什么路”中看到了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革命之路即初心之路,革命之行即使命之行。

四、结语

李大钊生于河北乐亭,身上不仅有着燕赵慷慨悲歌之士的遗风,还有着作为中国士大夫的自觉情怀;不仅学习过传统儒家经典,还受西洋域外之学的影响;不仅有办报撰文的经历,还有组织革命运动的实践;不仅体察民情,而且放眼世界,甚至规划国家根本性议程的解决方案。李大钊同志是一个思想家,也是一个付诸行动的革命家。在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中,忧国之所忧,哀民之所哀,始终把毕生所学与拯救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习近平同志在纪念李大钊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李大钊同志开创的伟大事业和留下的思想遗产永远不可磨灭,他播撒的革命种子已经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开花、结果。”[4]从李大钊同志的“为民”的思想和实践中,我们看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他身上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为国为民的精神和力量源泉。李大钊同志对民生问题的关注和思考,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民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李大钊同志到习近平同志,千千万万的共产党人,始终致力于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把人民群众作为党的胜利之本,力量之源。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的奋斗史。研究李大钊“为民”思想,有助于把握中国共产党人民观的思想渊源,对于新时代治国理政富有启发意义。广大青年,要学习李大钊同志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担当精神,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

参考文献:

[1]中国李大钊研究会.李大钊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中国李大钊研究会.李大钊全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3]中国李大钊研究会.李大钊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4]习近平在纪念李大钊120周年诞辰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新华网. http: //www. he. xinhuanet. com/news/2009-10/29content_18082816.htm(2015-4-5).

猜你喜欢

李大钊民生思想
李大钊《青春》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李大钊
思想与“剑”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