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新课标背景下心理效应的教学应用研究

2021-09-23罗维霞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1年24期
关键词:心理效应应用研究新课标

罗维霞

【摘要】小学数学的基础知识较多,学生的学习经验有限,因此,教师需要整合资源,运用心理效应来提高课堂效率.心理效应是学生的反馈评价组合之一,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把握心理效应,在新课标的基础上,合理地完成教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新课标;心理效应;应用研究

学生的心理效应是一种情感思想上的心理暗示,它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教师把握好了心理效应,有利于学生投入学习中,而把握不当,则可能导致学生对数学教学产生反感情绪.在数学教学中,心理效应的运用可以帮助学生厘清思维逻辑、调整学习心态等.

一、对于小学数学新课标背景下心理效应的教学认识

(一)对小学数学新课标的理解

随着新的课程标准再一次提出,数学的课程改革也随之而来.数学课程是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的.数学课程的教学是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等.小学数学作为学生数学学习的基础积累阶段,具有重要的作用.小学数学新课标提出了更为新颖的教学方法,更为活跃的教学方式.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在新教材的基础上,学习新知识,把握新的课标要求.

(二)对教学中心理效应的认识

数学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中学生心理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心理是学生在学习中情感思想上的反应,是学生对学习的直接心理体现.心理效应的表现有系列位置效应、首因效应、近因效应、超限效应、认知超载等.在教学中,教师要理解心理效应,在教学实践中,具体实施,合理运用.

(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心理效应

小学数学是学生难以学习的科目之一,在教學过程中,教师教学水平较低、教学方法运用不恰当、教学课堂的氛围营造不足等都是导致数学教学有效性完成不足的潜伏因素.心理效应是教学中有效的教学方式.

二、小学数学新课标背景下运用心理效应进行教学的重要性

心理效应的采用有利于数学教学活动的有效完成.数学学科的知识点多,知识体系庞大、复杂,知识点联系紧密.对学生的逻辑思维有较高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掌握好学生心理,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心理效应的运用可以让学生更好地适应学习活动,有利于学生对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教师作为教学的连接者,将心理效应运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二者的深度结合有利于数学教学的有效完成.

三、小学数学新课标背景下心理效应在教学中应用的措施

(一)在教学中创设情境,在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知识

数学教学与其他科目差不多,都需要教师灵活运用,创设情境.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利用心理效应来创设情境,比如,就系列位置效应而言,指的是在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环节分为前、中、后,而由于时间、知识的新鲜程度等,学生对于课堂开头和结尾的内容印象深刻,记忆程度也深刻,所以对于数学教学而言,教师在教学中就要考虑到这点心理,也可以将此作为教学手段,注意在课堂中间多采用其他教学方式,体现教学知识,活跃课堂气氛.

例如,在教学小学数学教材“认识人民币”中,教师让学生先买一些教学用具纸币,作为教学辅助工具.然后,回家弄清楚几个问题“人民币有哪些面值?你能看出来的图案又有哪些?”在课堂上,教师先展示一些教学用具纸币,问学生:“你们认识这些人民币吗?请小朋友结合每组中自己带的人民币,互相介绍自己认识的人民币,并说说你是怎样认识它们的,有什么特征?”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先辨认它们的面值是多少,比如,十元、二十元、五十元等.结合PPT播放的人民币放大图片,教师逐一解答,学生具体熟悉人民币.然后导入教材的教学中去,教师用PPT等来辅助继续教学.分小组进行买卖合作,两个小组进行合作配对,一个小组买对方的东西,价格等都是由卖方小组决定.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会基础人民币的加减运算,培养了对人民币的敏感度,教师结合现实基础来进行情境教学,然后让学生根据“分、角、元”来分类归纳一下人民币用这些单位的有哪些,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单位换算的教学:1元=10角,1角=10分.在PPT上放一些单位换算的题目,让学生思考换算,请学生上黑板进行解答.通过活动和练习来加深学生对人民币的印象,更好地掌握知识.

(二)树立学生主体地位,从学生的心理出发

在教学中,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发起者,而学生是学习活动的接受者,在教学环节中,教师与学生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新课程教学提出一个很大的改变就是立足学生角度,从学生角度出发,进行教学活动的高效完成.教师要转变思路,在教学中逐步体现学生的新思维,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在教学中注意引导.由于年龄等限制,教师在教学中所学习到的和接受的思维训练是具有普遍性的教学心理、教学措施等,而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学生所反映的心理现象以及评价反馈等都是不一样的,教师不能将固有的眼光始终如一地放在教学过程中,而是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反馈及时地更改教学设计等,从学生心理出发,使教师的教学活动更加贴合学生.

例如,在教学小学数学教材“长方形和正方形”时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适当调整教学速度.教师先指着黑板、书本等问学生这些是什么形状,然后提出“今天老师就带领你们一起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由话语自然导入课堂.教师在PPT上展示一些图形,着重让学生观察长方形和正方形,并且得出它们有哪些特点.调动学生参与课堂中去.请学生回答,教师注意在学生回答的时候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教师在总结学生的概念后,提出教材上对于两者的定义“长方形是一种平面图形,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等,教师在学生了解到定义的情况下,可以安排教学活动,让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草稿纸和一张正方形草稿纸,然后让学生折一折,叠一叠,用尺子量一量.在感受长方形的边角关系时可以用“数一数”“比一比”“画一画”等方法共同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和角是不是具备这些特征.感受正方形“四条边长相等”的特点.比如,通过折一折的方法得到结论.(演示引导要对角折)先把正方形沿中间这条斜着的线对折,再对折发现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长方形横着对折,上下重叠,竖着对折,左右重叠,这说明长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相等.教师在PPT上播放一些图片,生活中遇到的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不规则四边形等,让学生辨认其是不是长方形、正方形,如果是,给出理由.在教学周长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行在文本中画出定义,并尝试理解,然后在黑板上画一个长为3 cm、宽为2 cm的长方形和边长为2 cm的正方形,让学生尝试着求出两者的边长,任意方法都可以.教师请学生分小组合作,一起讨论怎么求出周长,并且看看能不能用多个方式来解决.教师让学生在黑板上给出解决方案.结束这一环节后,教师在黑板上利用绳子进行围绕测量,得出“周长即是四条边长的总和”,然后让学生讨论得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分别是“(长+宽)×2”“边长×4”.

猜你喜欢

心理效应应用研究新课标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让政治课紧扣“心”弦
心理效应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应用策略
化解作文教学窘境
进驻数字课堂的新兴教学媒体
AG接入技术在固网NGN的应用研究
分层教学,兼顾全体
教育教学工作中常见心理效应的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