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信息系统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超急性期心电图诊断中的应用效果▲
2021-09-22梁坚坚凌霄瑜黄迎新
梁坚坚 陈 炜 王 颖 陈 蕴 凌霄瑜 黄迎新
(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心电诊断科,南宁市 530011,电子邮箱:ljj200802@163.com)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冠心病的严重类型,具有起病急、进展快、病情凶险、病死率高的特点。及时识别早期AMI患者,尽早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以重建冠脉血运和心肌再灌注、挽救濒死心肌、延缓心肌梗死进展、缩小心肌梗死范围是治疗AMI的关键,与患者生存质量及预后密切相关。《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1]建议,AMI患者应在首次医疗接触90 min内及时行PCI治疗。有研究表明,如血管开通时间缩短至发病90 min以内,则有助于减小AMI患者心肌的梗死面积,改善患者预后[2]。心电图检查具有无创、价廉、简便、可重复、诊断结果快的特点,是AMI患者就医后最早应用的诊断技术之一。AMI具有特征性心电图表现并呈动态演变过程,但AMI超急性期处于发病早期,心电图可呈不典型改变,早期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测也可能呈阴性结果,可导致漏诊延误治疗。心电信息系统是近年来发展的新技术,是将门诊、急诊、病房采集的心电图数据集中于网络,便于传输、分析、诊断、共享及储存,是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规范化的心电图检查诊断平台。本研究对基于心电信息系统诊断的112例AMI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在AMI超急性期诊断中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3月我院明确诊断并行PCI治疗的112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79例、女性33例,年龄36~91(66.40±13.42)岁,发病至就诊时间0~6 h,中位发病至就诊时间为2.95 h。纳入标准:(1)诊断标准符合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协会指南中AMI的诊断标准[3];(2)心电图呈AMI超急性期改变[4]。排除标准:(1)有陈旧心肌梗死病史者;(2)首诊心电图已呈AMI急性期改变者。所有患者均采用心电信息系统进行心电图检查及诊断。按心电信息系统有无储存的心电图资料分为有心电资料组62例和无心电资料组50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发病至就诊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的比较
1.2 方法 aECG-Net心电信息系统由厦门纳龙科技有限公司提供,包括以下5部分:(1)服务器。传输与储存心电数据,并与电子病历系统、图像存储通信系统、实验室信息系统及医院信息管理系统连接,各系统共享心电图信息;(2)检查客户端。用于门诊患者,带有数字式心电图检查软件,采用有线传输模式,具备心电图采集、传输及储存功能;(3)移动心电图机。用于急诊科和住院病房患者床旁检查,采用无线传输模式,在科室布点WiFi,心电数据采集后通过WiFi上传至诊断端;(4)诊断端。心电图医生在诊断端分析诊断心电图;(5)调阅心电图文报告端。临床医生在电子病历系统通过心电图文报告端查看及调阅心电图。心电信息系统检查诊断流程见图1。
图1 心电信息系统检查诊断流程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心电图阳性改变情况和首次心电图诊断情况。心电图阳性改变分为以下3种情况[4-5]:(1)T波改变。T波高耸或倒置。(2)ST段改变。ST段抬高或下移,抬高呈平抬型、弓背型、凹面向上型、斜型上抬或单向曲线;下移呈水平型或下斜型下移。(3)QRS波改变。小q波,指左胸导联q波未达到病理性Q波标准,但宽度和深度超过下一个胸导联q波,即 qV3>qV4,qV4>qV5,qV5>qV6或V1~V3导联均出现q波;胚胎型r波,指r波振幅 <0.2 mV,时限<20 ms或<10 ms;胸前导联R波递增不良或R波逆向递增,即RV1>RV2,RV2>RV3,RV3>RV4,RV4>RV5;线型r波,指胸前导联r波振幅<0.15 mV,且升支及降支合为一条线。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设计两样本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Q)]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百分比)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两组共有102 例患者出现心电图阳性改变,总阳性率为91.07%,其中有QRS波改变48例,占42.86%;有ST段改变91例,占81.25%;有T波改变75例,占66.96%。有98例(87.50%)患者首次心电图诊断提示AMI,有14例患者(12.50%)间隔10~30 min后连续观察心电图明确诊断。有心电资料组的心电图阳性改变率、心电图首次诊断率均高于无心电资料组,心电图诊断时间短于无心电资料组(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心电图阳性率、心电图首次诊断率及心电图诊断时间的比较
3 讨 论
AMI最常见的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冠状动脉严重狭窄或斑块破裂,导致冠状动脉阻塞使得急性心肌缺血性坏死。AMI超急性期多发生在冠状动脉闭塞后数分钟至数十分钟,心电图表现为心肌缺血损伤致复极异常而形成高大的T波、ST段抬高或下移;持续缺血将导致心肌细胞变性、坏死,丧失电活动而形成病理性Q波。AMI患者再灌注治疗的获益具有很强的时间依赖性,虽然检测血清高敏肌钙蛋白水平可以诊断AMI和进行风险分层,但心肌损伤后肌钙蛋白释放入血液循环需要一定时间,在AMI症状发作初期,肌钙蛋白的检查结果与样本采集时间密切相关,尤其是那些早期演变者,有近一半的患者初始肌钙蛋白水平低于第99百分位上限参考值[6]。因此,心电图仍然是最快速的AMI初始诊断工具,可用于指导疑似AMI患者的诊断。如果心电图没有典型ST段弓背抬高形成单向曲线及病理性Q波,AMI与急性冠状动脉闭塞的鉴别诊断需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和心电图表现,仔细解释心电图的特征,可以促进急性冠状动脉闭塞患者更快速的分流。《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1]明确要求,AMI患者就医后10 min内必须完成心电图记录并立即解释结果;如果患者症状和心电图能够明确诊断,则不需等待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测结果,应尽早给予再灌注治疗;首次心电图不能明确诊断时,需在10~30 min后复查。因此,及时识别AMI超急性期心电图对判断是否需要紧急行冠状动脉造影、溶栓及血管重建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心电信息系统是数字化心电检查诊断信息网络系统,与医院电子病历系统、图像存储通信系统、实验室信息系统和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相互融合,在各临床科室配备移动式心电设备,患者床旁检查后数据仅需几秒钟即可完成网络传输,心电诊断可与临床医生浏览图文报告同步,提高了诊断报告的时效性;服务器储存患者所有心电图数据,建立庞大的心电图资料库,成为患者再次就医的对比资料[7],解决了传统心电图靠人工储存数量有限、纸质图片不易长期保存、同一患者不同时期的图片查找困难等问题。心电信息系统采用数据网络云储存,只需输入就诊卡号、住院号或姓名等即可查询到患者以往所有心电图检查的次数及心电图文报告,并可同屏展示患者当前与之前各个时间的图文报告。本研究所有患者均在首次就医后及时进行心电图检查及诊断,其中有心电资料组患者心电图诊断时间短于无心电资料组,心电图阳性改变率、心电图首次诊断率均高于无心电资料组(均P<0.05),这说明心电信息系统储存有心电图资料的患者,AMI超急性期心电图诊断时间更短,心电图阳性改变识别率更高,提高了首次心电图AMI的诊断率。AMI典型心电图改变如ST段显著抬高或显著压低及病理性Q波容易识别,但超急性期可表现为非特异性不典型改变,比如T波高耸、ST段轻度上抬或下移、R波振幅降低等,如果最初的心电图不能明确诊断,但患者仍然有症状,并且对AMI有很高的临床怀疑,需要10~30 min后再次复查以观察心电图变化[8]。研究显示,连续观察心电图有助于提高识别AMI的灵敏度[9-10],如果心电信息系统储存患者不同时期的心电图图片,医生可在第一时间连续观察不同时期心电图的变化,从而更容易发现超急性期AMI的细微变化,为患者再灌注治疗赢得宝贵时间[11]。
综上所述,在AMI患者超急性期心电图诊断中应用心电信息系统储存的心电图资料进行对比观察,有助于缩短心电图诊断时间,增加心电图阳性改变的识别率,提高首次心电图AMI的诊断率。心电信息系统实现了对胸痛患者的快速检查及诊断,心电信息系统建立的庞大数据库为及时发现AMI患者早期细微的心电图变化提供线索,提高心电图在超急性期AMI的识别率,更好地为临床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