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研究

2021-09-18付宏亮景文记卢俊义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65期
关键词:通率溶栓脑梗死

付宏亮,景文记,卢俊义

(山西省临汾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山西 临汾)

0 引言

在神经内外科的临床诊疗中,急性脑梗死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疾病,而且其致残率、致死率均较高,给患者的生命安全及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临床上多为急性发作,伴有明显的头痛、头晕、耳鸣及肢体活动不便等。目前普遍认为该病是由血栓引起的,对于该类疾病的治疗,首选时间窗内溶栓,一般包括动脉溶栓和静脉溶栓等[1-3]。在本研究中,部分患者(发病6h 内)采用机械取栓治疗,取得的效果较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1 月至2020 年1 月本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50 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 例。观察组中男性16 例,女性9 例,年龄范围介于46-76 岁之间,平均年龄(63.48±4.25)岁,发病时间介于1-4.5h,平均发病时间(3.35±1.20)h。对照组中男性14 例,女性11 例,年龄范围介于46-78 岁之间,平均年龄(64.01±4.37)岁,发病时间介于1-6h,平均发病时间(3.08±1.17)h。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发病时间≤4.5h(静脉溶栓)或≤6h(支架取栓);急性神经功能损害较重(NIHSS 评分>8)且持续存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且经影像学检查证实为大血管闭塞;均为初次患病;签署知情同意书,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排除标准:既往有颅内出血(包括可疑蛛网膜下腔出血),近3 个月有头颅外伤史或脑梗死、心肌梗死[陈旧小腔隙梗死(未遗留神经功能体征)者除外],近3 周有胃肠或泌尿系统出血,近2 周实施过大型手术治疗;近1 周行动脉穿刺,且不易按压止血;严重的心、肝、肾功能障碍或严重的糖尿病;有活动性出血或骨折等外伤者;血小板计数、血糖指标分别低于100×109/L、27mmol/L。

1.3 方法

对照组实施单纯静脉溶栓:首先给予患者阿替普酶(rt-PA)0.9mg/kg,其中10%的剂量实施静脉推注,其余剂量于1h 内静脉泵入完成。对患者定时进行神经功能的评估,首次评估于前30min,以后1 次/h,直至24h。当患者出现严重头痛、高血压、恶心、呕吐后应立即停止溶栓治疗,并行脑CT 检查,明确病因。

观察组实施Sedingger 技术穿刺右侧股动脉,对患者进行局麻,插入8f 动脉鞘,全身肝素化,对患者的脑血管代偿状况进行充分的评价;在导丝引导下送入8 F Guiding导管,其头部送至病变动脉近心端,对患者进行血管造影检查,以观察患者的动脉狭窄/闭塞部位、程度、侧支代偿情况。使用0.014 英寸微导丝导引Rebar-18 微导管支架输送系统,将头端送至血栓远端,沿Rebar-18 导管送入Solitaire AB 支架(4mm×20mm 或6mm×20mm)后将其导管缓慢撤出,释放支架,留置5min 后,将体内的支架撤出,再次进行造影检查,以对患者的血管再通情况进行评估(如有必要,需要再次进行机械取栓和球囊扩张)。对于部分高血栓负荷的急性栓塞患者,应先采用直接吸栓快开通技术,再采用中间导管支架取栓。治疗后常规对患者进行脑CT 检查,并实施抗血小板治疗。

1.4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治疗效果、术后血管再通率、≤30%残余狭窄率以及颅内出血率。使用Barthel 指数评估治疗效果,其中>90 分为痊愈,71-90 分为显效,41-70 分为有效,<40 分为无效。

1.5 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21.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表达方式为(),比较方法为t检验;计数资料:表达方式为例[n(%)],比较方法为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P<0.05。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效果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64.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6.00%(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效果比较[n(%)]

2.2 两组预后情况比较

治治疗后,观察组血管再通率、≤30%残余狭窄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颅内出血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预后情况比较[n(%)]

3 讨论

随着社会的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急性脑梗死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长期以来,这种疾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都很高。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临床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方法种类也越来越多。由于急性脑梗死患者多是由于血栓形成,阻断血管,因此临床治疗的主要目的是溶栓、取栓和恢复血管畅通[4-8]。近年来,机械取栓也已在临床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应用。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为64.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6.00%(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管再通率、≤30%残余狭窄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颅内出血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静脉溶栓是通过静脉注射药物进行溶栓,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循环后,体内药物浓度的下降会影响溶栓效果;动脉内溶栓的效果较好,药物直接进入动脉,虽然起效快,但作用范围较小,两种方法结合治疗效果优于单一治疗[7,8]。急性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实施机械取栓能明显恢复闭塞动脉的血流,使得缺血区域的血流灌注得到明显改善,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在经验丰富的神经介入团队的操作下,可以显著提高大血管闭塞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而且机械取栓的疗效与安全性已经经过临床验证。另外,随着近年来中间导管的日益普及,可将血栓在血管内破碎后取出,有效减少了血栓复发的可能性,有效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栓塞血管的再通率,安全性高,预后好。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而言,实施早期血管内治疗可使患者发生脑梗死后血流量在发病6h 内达到2b/3 级,明显减少了机体在发病至治疗时的再灌注时间,从而有效保障患者的治疗效果,保护患者的生命安全。

综上所述,相比较于静脉溶栓治疗,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较好,其血管再通率、≤30%残余狭窄率均明显较高,具有较高的临床研究价值。

猜你喜欢

通率溶栓脑梗死
针灸在脑梗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脑梗死合并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行呼吸康复的探讨
DWI联合DTI技术对早期脑梗死缺血半暗带的评估价值
溶栓时间对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手术疗效及不良事件的影响
动静脉联合溶栓及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血管再通治疗
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前急诊生化与溶栓后早期转归及预后的关系
重组人尿激酶原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应用价值
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塞52例临床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