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芬奇机器人在食管癌外科治疗中的应用
2021-09-18刘宏伟赵辉刘枫林张克剑李航
刘宏伟,赵辉,刘枫林,张克剑,李航
(吉林省肿瘤医院,吉林 长春)
0 引言
食管癌作为我国临床消化内科常见恶性肿瘤疾病,其肿瘤恶化程度较高,分化程度较低,临床潜在危害性较大。据临床病理研究数据显示,食管癌临床发病率呈现逐年递增趋势,我国为主要发病地区,其肿瘤发病率居全球肿瘤疾病第8 位,因食管癌早期病理表现不显著,患者机体耐受度不同,食管癌早期表现无显著特征,极易被患者所忽视,于临床检出时多以中晚期为主要表现,错失最佳治疗时机,严重危害患者生命健康,故导致疾病具有较高死亡率,严重危害患者机体健康,针对食管癌疾病开展有效的早期病理诊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1]。因食管癌病兆部位生理解剖学特异性,其癌症侵犯程度较深,迁移概率较高,疾病潜在危害性较大,患者发病后预计生命时长较短,需开展有效的对症治疗干预;基于现在临床医学发展限制,临床外科手术的完善,为癌症根治术提供高技术支持,针对食管癌疾病开展有效的手术治疗干预,及时切除癌症侵袭病灶,以延缓疾病进程,延长患者预计生命时长;但考虑食管癌病灶生理解剖较为复杂,手术开展难度较大,手术耗时较长,易导致术中、术后暴露感染情况发生,手术涉及食管、胃、吻合食管切除、淋巴结清扫等技术,对其施术者专业技术要求较高,需提高手术开展精确性,降低手术侵入性对周围组织的影响,以规避因手术因素诱导癌组织转移等情况,确保手术开展有效性及安全性[2,3]。近年,随着外科手术机械化发展,达芬奇机器人于手术治疗中取得了较好的应用,受到临床学者热烈讨论,临床学者针对达芬奇机器人手术开展应用价值存在较大差异,但于临床多年实验应用中发现,达芬奇机器人于食管癌病灶精细化手术操作中均取得了较好的应用反馈,可显著提高手术微创质量,规避人工操作弊端,临床表现较为优异,可证实达芬奇机器手术于癌症根治开展的可行性。本研究笔者为推广本院外科手术开展范畴,特引入达芬奇机器人,选取食管癌外科治疗患者为参照对象,探究达芬奇机器人于食管癌外治手术治疗有效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共采纳本院肿瘤外科收治食管癌患者为观察对象,共计72 例,病例选取时间为2019 年1 月至2020 年12月,依据手术开展时间均分小组,传统组36 例,年龄区间38-76 岁,年龄均值(51.81±1.36)岁;观察组36 例,年龄区间35-72 岁,年龄均值(51.78±1.29)岁;两组食管癌患者基线资料做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所选患者入院后均经胃镜检查手术病理诊断确诊为食管癌,所选患者均符合肿瘤临床鉴别诊断对食管癌疾病的诊断[4],经由CT、核磁共振等指标明确患者病灶部位,无远处转移情况;(2)所选患者入组时均对本项研究内容知情,遵医嘱开展外科手术治疗干预,对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签署手术知情授权书。
排除标准:(1)患者既往有手术史,合并疼痛、凝血功能障碍、癌症转移等手术开展禁忌证;(2)患者手术治疗依从性较低或术后随访依从性不佳;(3)中途退出研究;(4)特殊患者,例如精神障碍性疾病、妊娠期女性、哺乳期女性等。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外科手术进行针对性治疗干预,由胸外科专家组针对两组患者手术开展情况进行客观评估,开展有效的术前准备,针对患者围手术期用药及仪器开展精细化管理,均由相同外科手术专家实施手术操作。
传统组患者给予常规手术治疗,给予患者静脉吸入复合全身麻醉,辅助气管插管,帮助患者快速建立气腹,指导患者呈左侧半侧卧位,观察人工气腹压力,压力指标设置在8mmHg 左右,经由术前超声、核磁共振等确诊,明确患者病灶情况,借助手术刀行开胸操作,充分暴露病灶后,对其病灶组织进行清理,采用局部冲洗的方式,冲洗病灶后留置导管,结束手术治疗。
观察组患者采用达芬奇机器人辅助手术进行治疗干预,采用静脉吸入复合麻醉,指导患者呈左侧卧位,快速建立人造气腹,确保气腹压力;术中借助达芬奇机器人对患者胸段、食管进行淋巴清扫,可依据其清扫情况指导患者体位,以确保充分暴露食管部位;共做4 个切口,部位分别为腋前线第3 肋间腋中线、第5 肋腋后线第7 肋,分别置入内镜探查器,连接机器人系统,对食管组织进行分离,于腋前线第7 肋做10mm 左右切口,为辅助孔,置入内镜后,将其遮挡视野的肺组织向旁牵拉后,充分暴露食管,沿食管壁充分切开纵隔胸膜后,探查肿瘤病灶情况是否存在远端侵袭等情况,逐步分离食管后,将食管向下分离,辅助达芬奇机器人进行牵引,对奇静脉弓进行结扎,借助自带超声刀进行切断,将患者食管及喉返神经旁淋巴结、食管周围组织完整切除后,将组织分离至腹部顶端,将食管癌向下分离,人工扩张膈肌裂孔后,观察局部出血点,若无出血情况后,于患者第五肋间隙留置引流管后结束手术。
针对游离胃,将其患者转换为平卧位,将患者床抬高15°左右,于患者左右肋前缘而作观察孔后辅助机器人置入,建立人工气腹,确保其腹压10-12mmHg,对胃部周围网膜组织进行分离、结扎血管,探查主动脉及腹腔动脉淋巴结,观察其病灶情况,充分游离食管下段至隔肌上端,于食管远端进行缝合打结,观察腹腔出血情况后;于剑突下4cm 左右做小切口,充分切开皮肤、腹膜,将胃部与贲门组织进行分离,切除贲门下3cm 左右胃组织,并于胃底最高点与食管癌长端进行缝合打结颈部吻合,于左侧胸锁乳突肌前缘做小切口,充分暴露游离颈段食管后,进行高位切断,食管断端部进行机械吻合,放置引流皮片后,缝合颈部切口,固定外部引流管;所有患者术后均由相同医务人员实施护理干预。
1.3 评价标准
(1)统计比对患者手术用时、术中输血量、术后住院时间等指标。
(2)采用数字模拟疼痛量表对患者手术清醒后、术后1d、术后3d、出院时疼痛情况进行量化评估。
(3)观察术后吻合口瘘、误吸性肺部感染、乳糜胸、气管食管瘘、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统计校验采用SPSS24.0 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与计数资料的表示方法分别为()、(%),检验方法分别为t、χ2,将P<0.05 设为统计学差异标准值。
2 结果
2.1 患者手术指标比较
观察组患者手术用时、术中输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显著短于传统组,行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患者手术指标比较()
表1 患者手术指标比较()
2.2 患者术后疼痛量化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手术清醒后疼痛评分略低于传统组,差异无意义,传统组患者术后1d、3d、出院时疼痛评分显著低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患者术后疼痛量化评分比较(,d)
表2 患者术后疼痛量化评分比较(,d)
2.3 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
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5.56%,传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22.22%,行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
3 讨论
食管癌作为临床常见恶性肿瘤疾病,因其病灶早期病理不显著,临床检出时间较晚,极易错失最佳手术治疗时机,患者需开展有效的外科手术治疗,对其癌变组织进行清除,以延长患者预计生命时长;既往医学发展限制,针对食管癌多采用传统开胸开腹手术治疗,手术暴露时间较长,因其病灶结构较为复杂,手术开展难度较大,对施术者专业要求较高,手术创伤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具有较高手术风险,患者接受程度较低,开展有效的微创手术治疗具有重要课题探讨价值[5]。
近年,随着内镜技术的完善,微创手术于食管癌手术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应用反馈,可显著缩短手术开展时间,规避手术机械性损伤,对食管及胃部周围组织的影响,以提高手术开展有效性,降低术中出血,可有效规避因手术等侵入性操作,诱导癌症转移情况发生,有效提高手术开展质量,为当今临床针对食管癌常用的外科手术系统,可有效延长患者预计生命时长,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随着临床医疗事业快速发展,机器人手术于临床微创手术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反馈,主要适用于手术病灶较为复杂,手术开展风险性较高的手术,患者经由机器人辅助进行操作,可显著提高手术开展精细化,降低人为操作失误导致的不良手术事件发生,可有效提高手术开展质量[6,7]。达芬奇机器人作为临床高科技手术辅助手段,经由术中观察孔,辅助手术治疗,具有较好的手术精准性,可有效降低手术创伤,加强对其周围组织的保护机制,可最大程度降低手术侵入性操作对机体应激反应的影响,有效提高手术开展安全性,缩短患者术后康复周期;因微创手术开展对精细化要求较高,人为操作极易因患者手部震颤,导致侵入性损伤情况发生,相较比达芬奇机器人手术而言,达芬奇机器人手术临床开展精细化较高,可有效适用于手术操作空间较小的食管癌病变,可借助机械臂辅助进行操作,以手术切口为固定点,降低切口周围组织损伤情况发生,对其组织及神经功能损伤较小,利于患者术后恢复[8,9];同时,借助高效内镜反馈技术,精准探查局部情况,可有效提高操作精细化,临床开展安全性较高,临床应用优势显著[10]。经本研究数据显示,观察组患者手术用时、术中输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显著短于传统组;观察组患者手术清醒后疼痛评分略低于传统组,差异无意义,传统组患者术后1d、3d、出院时疼痛评分显著低于传统组,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5.56%,传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22.22%;数据可证实,于食管癌外科治疗中辅以达芬奇机器人治疗,可获得优于传统手术指标,降低术后疼痛情况,近期效果优势凸显[11,12],远期疗效有待临床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