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医卫类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体系构建研究
2021-09-15彭雅婷严永旺
彭雅婷,严永旺
(长沙卫生职业学院,湖南 长沙 410600)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看,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如今随着脱贫攻坚战取得决战决胜,中国的乡村已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接下来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既要实现物质层面的跃升,又要实现精神层面的振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把“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脱贫攻坚实践表明,思想贫困是脱贫攻坚最大的敌人,扶贫要同扶智、扶志相结合。医卫类高职院校是培养护理、药学、临床及其他医学相关专业卫生技术人才的基地。但是目前医卫类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不完善,未能很好地引导医学生坚守服务基层的“初心”,有碍农村地区健康产业的发展,更不利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帮助医学生摆脱思想贫困的总抓手,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因此,构建一套符合医卫类高职院校助推乡村振兴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基层服务意识,引导医卫类高职院校学生面向基层就业,提高基层就业的稳定性,充实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有重要意义[1]。
1 乡村振兴战略下医卫类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1.1 有利于医卫类高职院校学生明确定位
一方面,目前医卫类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进入内涵发展时期,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应更加注重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性,传统思政教育下的医卫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缺乏职业性、社会实践性以及人文素质的内容,因此,需构建具有当下高职院校特色的医学类思政教育培养体系,应以基层就业为基点、以工作过程为核心、以培养乡村振兴战略发展需要的人才为导向,突出医学生面向农村卫生室及基层临床医技岗位的合理定位,以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另一方面,当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偏重理论、脱离学生实际、忽视乡村振兴战略的就业导向,导致学生好高骛远,不愿去基层就业[2]。因此,构建以基层就业为导向的医卫类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体系,对于培养既有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又具备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忧国忧民意识的基层医卫类人才十分紧迫。
1.2 有利于医卫类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与时俱进
一方面,不同层次和类型的高校需要根据自己所处的位置和能力,努力突出特色,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自己的作用。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的大学所掌握的资源不一样,承担的乡村振兴责任应该有所区别。医卫类高职院校定位于补齐基层医疗卫生短板、培养基层卫生服务人才。思政教育体系的构建有助于培养“爱农村、爱农民”的医卫类人才,以满足乡村振兴战略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需要。另一方面,乡村振兴战略有明确而漫长的时间表,指的是到2050年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而医卫类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也应与时俱进,发挥优势和特色,迎合乡村振兴发展的需要。以乡村振兴发展为契机,发挥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引导师生“接地气”,广泛参与到服务乡村、服务基层的实践中去。
1.3 有利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
乡村振兴战略涵盖医疗、卫生、教育、经济等各个方面,乡村要实现振兴必须要实现全面振兴,目前基层医疗卫生缺口大、人才流动性大,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基层医疗的振兴。而医卫类高职院校承担培养愿意下基层并且愿意留在基层服务的医疗人才的使命,思政教育体系作为高职院校教育的总抓手,在提升医学生思想素质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医卫类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体系的构建有助于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爱基层的意识、服务基层的责任感、荣耀感和使命感,这有助于基层新鲜血液的注入和基层人才队伍的稳定,并能在一定程度上强化村民的健康意识,激发当地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有利于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目标的实现。
2 乡村振兴战略下医卫类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体系构建的制约因素
2.1 缺少就业实践与思政的充分融合
第一,在就业指导课程设置方面,尽管医卫类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就业指导类课程,但是就业指导课程多停留在就业政策指导和就业形势分析上,课程内容与学生需求和社会需要不吻合,较少契合医学生的就业需求进行专业分析和指导,更少涉及基层就业这一重要元素;第二,在就业实践活动方面,医卫类高职院校开设简历大赛、模拟面试大赛等就业实践活动,但是思政教育未贯穿在整个活动中,特别是活动结束后较少进行总结和升华,导致活动在学生心中产生的影响力不够,活动中所传递的思政信息较少得到延续;第三,在实习的指导和安排方面,一般医卫类高职院校在学生大三时期会安排10个月的实习期,但是综观各类高职院校大多数安排学生在一线城市的“三甲”医院、大药房、药厂等单位进行实习,而由于学历设置,学生实习后又无法在这些单位继续就业。实习期的合理应用可以使学生充分了解自身的定位,但是目前实习安排和基层就业的紧密度不高,导致学生眼高手低,实习后面临失业的问题。
2.2 思政教育效果与乡村振兴需要存在差距
乡村振兴需要的是知乡村、爱乡村,以振兴乡村为己任的青年人才。医卫类学生不仅应以基层医疗单位为就业目标,也应以能去基层就业为荣。但是目前一方面,由于缺乏对医学生心理特点、学习诉求的充分考虑,思政教育强调纯理论教学,缺乏个性化和多样化,与实践结合不够,亲和力也有待加强,医学生无法在实践中认识乡村发展的重要性,更难以将乡村振兴与个人发展相结合进行考量;另一方面,据有关调查显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虽然整体积极向上,但与乡村振兴对新时代青年的要求还存在差距。目前很多医学生存在知行不一的情况,尽管他们了解应该如何正确行事,但是很多医学生在不同环境下所表现出的行为也不同,使得他们的行为举止与乡村振兴需求格格不入,特别是在服务乡村的表达和实际行动方面,虽然绝大多数医学生表示愿意去基层就业,但实际很少有医学生愿意扎根基层,更多的是以基层就业作为以后在大城市就业的跳板,这降低了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2.3 思政教育体系构建未形成合力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要以扶贫、扶志、扶智为主要教育方向,各界应形成合力使大学生树立先进思想,毕业后参与到乡村振兴的实践中去。一方面,思政教育缺乏教育合力。目前医卫类高职院校层级责任制没有得到落实,具体工作也没有做到教学、科研和基层工作的同检查、同部署。党政工团、学生会、学生社团、校友会等组织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另一方面,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不完善,思政工作人员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也不充分。目前医卫类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构成单一,未形成专兼职充分结合的模式;思政课教师、专任教师、团学组织较少沟通协调,比较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相关课题申报、校外培训、实践调研没有系统安排和统一规划,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实践能力也有待提高。
3 乡村振兴战略下医卫类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体系构建的原则
3.1 通用与专属相结合原则
医卫类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体系构建兼具通用属性和职业导向属性。一方面,和其他高校思政教育体系构建一样,目的在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拥有适应任何职业的良好品德和职业道德,如爱岗敬业、谦虚谨慎、兢兢业业、勤俭节约等,这些是对当代大学生的基本要求和通用要求[3];另一方面,以乡村振兴战略为背景,由于医卫类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后从事医疗行业的特殊性,这对基层医疗卫生从业人员的思政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如尊重患者、一视同仁、忧国忧民、大爱无疆、扎根基层等。因此,在构建乡村振兴战略下医卫类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体系时,既要对通用属性进行较为全面的考虑,也要综合考虑社会对基层医疗卫生从业者思想素质等方面的特殊要求。
3.2 显性与隐形相结合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作为医卫类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体系中重要的一部分,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不仅要牢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课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核心地位,还要充分发挥其他所有课程的育人价值,从乡村振兴战略高度构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体系,突出显性和隐性教育相容相通,实现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转化。一方面,思想教育课程注重思政教育“显性化”,突出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并帮助学生合理定位;另一方面,其他专业教育课、综合素质课和“第二课堂”要注重思政教育的“隐形化”,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
3.3 校园与社会相结合原则
校园是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所以在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体系构建时易把校园作为大学生活动唯一的场所,而在某些程度上忽视了学生最终需要走进社会这一重要的现实,从而忽略了大学生的社会属性。随着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入,对高职院校学生实习、见习、社会实践的质与量都提出了更高要求,也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对学生去基层就业并扎根基层提出了更高的期盼。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与时间越来越多,学生的社会属性也应成为医卫类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体系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
3.4 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原则
总结现有各类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体系构建的研究,我们发现大多数学者在思政教育体系构建研究中,力求体系设置合理、考虑因素全面、科学性强,但目前的研究不仅缺乏对特定层次大学生的思政教育研究,也忽略了对具体各个子体系的深入研究,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导致思政教育研究范围宽泛、针对性不强,体系构建抽象、操作难度大、可行性欠缺。因此,在构建乡村振兴战略下医卫类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体系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有针对性地对医卫类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体系进行研究,使得研究对象更明晰,研究目的更确切;另一方面,除了保证体系的科学性外,还需对各个子系统进行深入研究,保证其可操作性,使构建的体系兼具科学性与可操作性。
4 乡村振兴战略下医卫类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内容的体系构建
遵循通用与专属、显性与隐形、校园与社会、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原则,将乡村振兴战略下医卫类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体系分为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实践体系、宣传体系、考核体系5个子体系,并对每个体系进行分析,具体见图1、表1。
表1 乡村振兴战略下医卫类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体系
图1 乡村振兴战略下医卫类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体系构建
4.1 课程体系
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仅抓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而忽视其他课程的思政教育功能,健康的、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应各类课程携手并举,共同发挥思政教育功能。因此,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中,要把握住“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协同育人效应,实现“课程思政”中的“专业教育课”“综合素质课”和“第二课堂”的三位一体课程体系。医卫类高职院校专业课涵盖的丰富的思想教育元素是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工具,以医学专业教学,特别是以教学实践环节作为重要教育渠道,能够最大程度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作用;综合素养课程在“课程思政”中的作用在于根植理想信念,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将科学的价值观和健康的理想信念有效传递给学生;第二课堂是指在课堂教学以外的时间进行相关的教育教学活动,它形式多样、时空范围广,内涵外延和深度广度都是课堂教学所不能比拟的。
4.2 教材体系
教材、教师、学生是教学质量体现的3种基本元素,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3种基本要求。教材是“课程思政”的重要内容,是教育教学的重要依托。教什么、怎么教、建设什么样的教材体系,既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又是研究培养谁、为谁培养、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本质问题的必然要求。教材体系应包括主干课程教材、职业道德教材、哲学社会科学教材和其他课程的教材,这些教材都要体现专业知识和医学生就业的价值导向。在构建教材体系的同时,也要跟进话语体系和学术体系,教材内容上尽量避免空话和套话。为此国家要严格把关,紧跟时代的步伐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严要求高标准选出符合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优质教材,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完善教材体系,优化教学质量。
4.3 实践体系
实践体系包括课外活动和基层实习,一方面课外活动能够促进学生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效结合,明确了理论知识如何更好地融入社会实践,也能够帮助大学生从书本知识中解放出来,投入社会的大环境中,通过亲身感知和体验,激发学生投入到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建设中来。特别是急救自救知识相关培训、下乡宣传医疗基本知识、主动去基层医疗单位担任志愿者等工作,能够帮助学生增强自豪感、服务意识和爱国之心;另一方面,合理利用大三的实习期,强化基层实习。基层实习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了解到乡村对自身的需要,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了解到学无止境,要不断补充专业知识服务乡村。更重要的是,医卫类高职院校的培养目的之一就是为基层输送人才,因此,基层实习有利于学生将实习与就业挂钩,毕业后直接留在实习基地工作,减轻就业压力。
4.4 宣传体系
“不仅要低头拉车,更要抬头看路”,宣传体系的构建不仅是对思政教育工作的总结,更是扩大思政教育影响力,增强思政教育延续性的一种方式。宣传体系应包含线上宣传和线下宣传。通过微博、微信、抖音等平台,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对于医卫类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进行总结和宣传,不仅能吸引学生对于思政教育工作的注意力,也能使社会各界加强对医卫类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视。线下宣传也同样重要,例如在线下利用展板、海报等方式对于基层就业和创业者的优秀事迹进行传播,有助于在校园内部营造良好的思政氛围,树立良好文明的价值导向。在完善线上线下宣传体系的同时,也要注意舆论的引导,加强舆情监测和防控体系,避免不良的言论和行为影响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树立。
4.5 考核体系
考核体系的完善是医卫类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体系的关键,考核体系包括通用考核、专业考核、社会实践考核、实习评价考核等方面。通用考核包括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心理道德素质等方面,这是大学生就业的基本条件和要求[4],具有普适性;专业考核包括基层就业态度、学习态度、爱心意识和服务意识等方面,专业考核紧扣乡村振兴战略对于学生的现实需求,具有较强的专属性;社会实践考核包括实践态度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将重点考核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是学生综合能力考量的重要指标;实习评价考核包括工作态度、学习态度和职业态度,职业态度更包括基层就业认同感、爱心意识、服务意识和保密意识。覆盖面广、有针对性的考核体系有助于医卫类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质量的提升,也有助于各项工作的落实。
5 医卫类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体系构建研究自我完善与保障机制
5.1 教育及监督机制
体系的随意性直接影响了体系构建的实效性和科学性,医卫类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体系的参与者众多,要想保证体系顺利开展工作,教育和监督机制必不可少。一方面,医卫类高职院校应采取各种手段,加强对体系中各主体的教育,帮助他们提高认识,端正态度;另一方面,相关部门应制定专门的制度与考核标准,监督和管理体系的运行。
5.2 沟通与反馈机制
沟通与反馈机制是医卫类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体系构建的支撑,学校与家长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学生成长[5],因此沟通与反馈是医卫类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体系构建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如需家长配合的就要积极将情况反馈给家长,若需学生引起重视的就需将情况反馈给学生,如需任课教师进行改进的就应反馈给任课教师,沟通与反馈机制的构建有利于缓解信息不对称,在交流过程中不断修正和改进。
5.3 体系自我完善机制
主体的差异和时代的更迭都可能导致体系构建出现偏差。想要保证体系具有普适性和时代性,就要在构建体系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进而完善体系。利用现代化技术,检查系统构建方法的科学性、体系考核的合理性、体系内容的完善性,并结合学生的需求,对体系进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