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立德树人”的高中地理教学实践研究

2021-09-10闫慧芳

高考·上 2021年1期
关键词:思想意识人地协调观高中地理教学

闫慧芳

摘 要: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教师要勇于承担起培养青年学生正确的思想意识的责任。高中地理教学在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全球视野、人地协调观等方面大有作为。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措施来培养:积极开发乡土地理资源;适时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角色扮演增强学生情感体验。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思想意识;家国情怀;人地协调观

一、研究背景

(一)落实立德树人的需要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要求教师必须坚持德育为先。德育也就是要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意识。

(二)教师要承担育人使命

2019年香港暴乱愈演愈烈,其中参与暴乱的大部分居然是青年学生。我们的青年学生怎么了?强大的国家为他们创造了和平稳定的国内生存生活环境,发展中的经济为他们创造了丰厚优渥的物质条件,飞跃的发展速度和开放创新的环境为他们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可是为什么我们的青年学生那么容易受到美英走狗分子的诱导进而对抗警察、对抗社会、对抗自己的国家?他们在参与暴乱活动的时候有没有想到自己的暴乱行为对香港甚至对国家的恶劣影响?究其原因是他们的思想意识有问题,他们缺乏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他们缺乏家国情怀。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反思:我们教师在立德树人方面做的到位吗?

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爆发,人性百态。教师要重视青少年的责任意识、担当精神的培养。疫情发生后,真是人性百态。有医生护士主动请战去武汉战疫,可是也有部分人被曝出不戴口罩,辱骂甚至殴打公职人员执行公务;有人在战疫的岗位上累倒了,有人却故意隐瞒自己的行程经历成为疫病的传播源……归根结底,那些“英雄儿女”具有较高的思想觉悟,本着关爱别人关爱社会,不给社会祖国增加负担的思想在行动。而某部分人没有形成正确的爱他人爱社会爱祖国的思想意识,是缺乏家国情怀素养的表现。

教师在育人中要强化集体利益大于个人利益的观点。疫情期间,有个别人隐瞒出行史,明知自己是疑似病人但服用降温药出行,不戴口罩我行我素,丝毫不顾虑他人利益,集体利益,认为个人利益第一。集体利益大于人个人利益这是我国的优良传统,应该强化这一观点。

教师可以鼓励青少年崇尚科学,进一步端正学生学习态度。疫情期间,钟南山、李兰娟、陈薇、李文亮等一批科学家、医生显示了国家脊梁的价值,用知识、用科研保卫着同胞,护卫者家国。他们必须成为青少年的偶像,努力学习,崇尚科学,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实现人生价值。

教师可以引导青少年认识到我国制度的优越性、以祖国为荣。政府的正确决策,大力投入,全民配合抗疫,使我国成为第一个有效的控制住疫情的国家,不少的留学生在回国后被祖国所感动,以身为中国人而自豪。疫情让人们对国外的向往大打折扣,有不少人更愿意做个中国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号角早已吹响,我们要培养青少年的家国情怀,激发他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怀和树立建设家乡、祖国的志向。

课堂教学是青年受教育的主战场,我们老师要勇敢地承担起自己的育人使命。

(三)高考考试内容改革的导向

高考考试内容的改革越来越倾向于育人导向,高考考试内容改革的目的就在于通过高考这根指挥棒不断地把学科教学向学科教育转变,不断地提升学科的育人价值。

近年来高考地理试题选择反映近几年的伟大建设成就作为素材,激发学生的强烈的爱国情怀、建设国家的雄心壮志和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高考地理的考核目标之一就是能够运用正确的地理观念,评价现实中的地理问题。高考地理试题紧密结合学科内容,以人地关系的主线,引导考生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意识。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哪些正确的思想意识

(一)家国情怀

地理学科与实际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关联性较强,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能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本课题中的“家国情怀”是指学生个体对家乡、社会、民族、祖国、人类等这些共同体的认同,并促使这些共同体朝着积极、正面、良性的方向发展的思想和理念。

比如学习正午太阳高度角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楼间距国家标准;学习地形、等高线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对梯田坡度的规定;学习人口数量变化和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国家的人口政策;学习城市和城市化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家乡城市的發展;学习农业的区位因素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自家和家乡的农业发展;学习工厂的布局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对环境污染的惩罚和治理 ……这些地理教学内容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发展、理解国家相关的政策法规,从而对自己的家庭、自己所处的社会乃至国家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培植家国情怀。

(二)全球视野

地理学科反映了生态环保、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等诸多议题,可引导学生关注全球发展中的地理问题,增强全球化视野。具有全球视野的学生更容易具有宽广的胸襟、发展的眼光、同理心等美好品格。

比如学习宇宙中的地球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宇宙之无限;学习世界及部分国家的地理概况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世界之广;学习其他国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扬长避短发展经济的措施可以引导学生关注飞跃发展中的中国和中国需要借鉴国外发展的经验;学习世界人口的增长和人地关系的演变可以引导学生感受地球已经和即将遭受的种种磨难;学习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全球变暖、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等引导学生了解不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应该承担的环保责任……这些地理教学内容能引导学生树立国际意识、全球视野,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

(三)人地协调观

地理学科在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方面的作用尤其突出,这是学科性质、学科特色、学科研究内容决定的。人地协调观包括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发展观,简称PRED,是地理学科的核心价值观,是高中地理教学中最重要最关键的核心素养。

比如国家人口政策、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区域农业和工业发展的方向和问题、区域交通建设、区域生态环境问题、资源的开发等教学内容都涉及人地协调观的培养。

三、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正确思想意识的策略

(一)积极开发乡土地理资源

积极开发乡土地理资源。本校教师和外校教师加强合作和交流,通过分工合作的方式收集整理乡土地理资源;教师利用“地理眼”收集生活中的乡土地理资源;通过网络搜索、地方志等资料获取乡土地理资源;从当地的政府机关部门中挖掘乡土地理资源;我校地理老师利用挖掘到的乡土地理资源已经编制了校本教材《乡土榆中》、《榆中旅游》、《榆中经济发展》、《榆中生态农业》,目前正在编制的是《榆中研学旅行》。

合理利用乡土地理资源。一是在学校设置的校本课堂上进行地理校本教材的教学。课堂上组织学生开展“我为榆中代言”演讲,反映了榆中经济的发展。二是在平时的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乡土地理资源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三是通过开展乡土地理实践活动落实热爱家乡的情感。比如走进自然——去兴隆山、走进企业——去李家庄田园综合体和奇正藏药厂;开展实地观察调查——走进周边农户实地访谈。

学生通过了解自己的家乡,认识到家乡的发展,就会热爱自己的家乡,进而培植家国情怀。在认识到家乡发展中存在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就会结合所学知识和生活经验积极主动地为家乡的发展建言献策进而树立人地协调观。

(二)适时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利用体现地理原理地理事象的诗词歌赋、成语、歇后语、谚语等适时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在讲 “地球村”时提到“天涯若比邻”;在讲峡谷地貌时提到“两岸青山两对出”;在讲地表形态时提到“沧海桑田”;在讲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时提到“江水应春生”;在讲地势对气温的影响时提到“唯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利用传统风俗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在教学中国区域地理环境差异时提到过年过节庆祝活动的差异:南方在河湖里举行龙舟比赛,北方只能在陆地舞狮子;北方唱秦腔南方哼小曲;北方吃黄米糕、南方吃糯米糕、藏区吃糌粑。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利用中国的传统建筑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北方的传统民居坐北朝南是为了更好的采光;陕西的窑洞冬暖夏凉;傣族的吊脚楼可防虫防兽防湿气;同是甘肃,河东地区房屋以砖结构为主,河西地区以土胚为主;北方卧具是火炕,南方卧具是床。

学生通过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地理规律地理原理,不仅激发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还加强了对地理知识的认知,更重要的是认识到了我们古代人的聪明才智,感受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培植了家国情怀。

(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我校学生大多数来自于乡村,没有经济力量支持同学们去外面的世界看看。但是当前网络资源非常发达,我们有针对性地推荐相关的网络资源供学生在课余观看。比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航拍中国》,背景台词“你见过什么样的中国……澎湃?”,这样的台词再配着中国壮丽的山河和广阔的海洋就足以打动和震撼学生的内心。《航拍中国》的每一期都很精美,充分展现了祖国壮丽的山河和波澜壮阔的人文历史。还有学习强国APP上的每日一景栏目,教师可以提前下载再配以文字说明,在课间让学生欣赏。学生观看网络视频和图片一方面提高了自身的审美情趣,更重要的是在了解了祖国的山山水水、社会经济发展后,认识到祖国的伟大,会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厚植家国情怀。

利用好新闻热点,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当前的“中美贸易战”,美国一意孤行会影响到世界经济的发展;2019年8月“亚马逊森林火灾”遭受损失的不仅仅是巴西,森林火灾导致固定在动植物体內的二氧化碳释放到地球大气中、“地球之肺”功能的减弱,进而加剧全球变暖;“企鹅的哭诉”说明环境污染已经波及地球两极地区。学生通过分析相关新闻热点,看待问题就会更全面,关注关心的也就不仅仅是自己,会更具人文情怀、全球视野。

(四)角色扮演增强学生情感体验

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并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体验不同角色下持有的观点、思想,丰富学生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比如在教学《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时针对森林的开发和保护,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商业伐木公司等开展辩论;在教学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时,学生角色扮演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辩论各自应该承担的责任;在教学人与地的关系时,学生角色扮演人和地理环境分别陈述人对地的作用和地对人的反作用,体会不同历史阶段人对地的作用的强化也会导致地对人的反作用的强化;在教学环境污染时学生角色扮演自然地理环境不同的组成部分陈述“自己”可能的遭遇。

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找到代入感,透过代入感丰富了情感体验,深刻体会到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进而树立起人地协调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M].背景: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8

[2]王民,高翠微,杨洁等.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地理学科能力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2018.

猜你喜欢

思想意识人地协调观高中地理教学
浅谈人地协调观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
基于旅行视角的人地协调观培养
人地协调,渗透在教学细节中
关于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的理解与存在问题
延安精神与改进工作作风
当代青年大学生价值观嬗变的原因及其对策
高中地理教学中“微课程”的应用
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典型问题剖析及对策探究
微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探讨
从思想上强化“全面从严治党”战略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