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青年大学生价值观嬗变的原因及其对策
2017-02-22张敏甘路有
张敏+甘路有
摘 要: 当代青年大学生作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代表着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然而,面对多元价值观念的冲击,加上青年大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和思想发生重大变化的关键时期,有可能导致他们价值观念嬗变。为了更好地加强与改进当代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帮助青年大学生形成同时代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正确的社会思想意识。
关键词: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核心价值观 思想意识
当前,随着国内外交流日益快速,我们进入了一个价值观多元化的特殊时期。面对各种社会思潮与价值观念,一些大学生价值观不坚定。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只有牢牢把握住当代青年大学生的思想脉搏,才能培养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四有”新人。为此,只有对广大青年大学生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引导工作,才能在各种社会思潮暗流涌动的时代背景下形成正确的社会思想意识。
一、青年大学生思想意识现状
作为“95后”的当代青年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由不成熟到成熟,思考问题从感性到理性变革的关键期,使得一些人思想情绪波动大、知行不一、价值观念多元化,最终导致自身价值观念嬗变。
(一)青年大学生处于思想情感变化的矛盾期
青年时期是人的生理、心理剧烈变化的时期,也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处于不稳定、不平衡的矛盾期,从而导致思想情感剧烈变化。一方面,青年大学生思想具有冲动性。虽然青年大学生是思想较为敏锐且能够直观反映社会发展状况的最敏感群体,但是由于他们容易在没有深入了解社会现象产生原因的情况下产生冲动行为。另一方面,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具有反复性。由于面对的社会环境复杂,加之人生经历曲折坎坷,因此情感活动较为动荡,价值观展现出易变性和摇摆性的特点。
(二)青年大学生处于知行不一的困惑期
青年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他们内在知、情、意、信、行等诸要素辩证运动和均衡发展的过程。一般情况下,五方面要素是处于平衡状态的,但是由于客观环境的影响和内在因素影响,即使一些人有着良好的认知、情感、意志、信念和行为,也往往不能在他们身上实现完全辩证均衡的运动与发展,突出表现为思想和行为的不一致。青年大学生普遍对社会存在发展的事物有一定的认知,对于事物的负面影响会产生想要改变的情感意识,但是部分人没有坚定改变的意志,造成行为无从产生与持续;或者即使形成了促成改变的意志,也存在不将其认知作用于实践以形成相应行为的问题,最终不能使事物的现状得到改变。
(三)青年大学生处于价值观念多元化的模糊期
随着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家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我国在引进国外先进科学技术和优秀文化的同时,国外各种思想文化随之而入。西方国家的价值观会影响一些学生正确价值观形成。此外,由于一些青年大学生思想不成熟难以识别复杂的文化本质,会在有形或无形中受到影响,不利于自身成长。
二、当代青年大学生价值观嬗变的原因分析
一些青年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局限性是其价值观嬗变的主观因素,一些高校价值观引领能力不足是其价值观嬗变的客观因素。此外,多元文化价值观的碰撞与冲突也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科学价值观的形成。
(一)青年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局限性
大学阶段既是人的本质矛盾最复杂的年龄阶段,又是其价值观嬗变的突变期,面临着诸多矛盾且各方面处在不平衡不协调的发展状态。造成青年大学生处于这种特殊人生阶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随着社会急剧变化,青年大学生自身意识及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加快,价值观处在不断变化状态。其次,青年大学生知识经验尚待丰富,理论思维尚不成熟,价值评价的局限性使得他们常常看到表面现象而不能看到本质,看到事物的多样性却看不到统一性,不能认识和把握社会现实的变与不变,因此不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一些高校价值观引领能力不足
人的思想品德形成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在客观外界条件影响与主观内部因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协调和主体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转化过程中产生、发展和变化的”[1]。由于当代青年大学生内在的知、情、意、信、行等诸要素往往处在不平衡状态,不能有效达到知行合一,这就需要充分发挥高校在价值观引领方面的积极作用。然而,当前一些高校在价值观引领能力方面却存在不足。首先,在价值观教育理念上,未充分展现时代特色,不能满足青年大学生内在世界发展需要,教育理念目标设置脱离实际情况。其次,在价值观教育内容上,存在过时问题,缺乏新颖性和创新力。再者,在价值观教育过程中,着重讲知识内容,缺乏实践探索。最后,在价值观教育方法艺术上,针对性弱,综合性不强,最终无法使各种方法要素形成合力以达到细致分析和巧妙解决问题的综合效果。
(三)多元化价值观的碰撞与冲突
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发展,我国与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领域交流越发频繁,势必会使各种思想观念产生碰撞,从而影響青年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西方价值观“立足于个人的个体本位观和‘按自己意愿行事的自由观,导致一些大学生的个人主义倾向和自由主义行为方式”[2]。在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和实用主义价值观的影响下,一些青年大学生只追求个人的、眼前的利益而放弃整体的、长远的利益且会把“有利、有用、实惠”作为处事原则。面对个人主义价值观和实用主义价值观并存的客观现实,少部分青年大学生由于对价值观的判断能力与选择能力较弱,从而影响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念。
三、当代青年大学生价值观嬗变的引导策略
当前,要使当代青年大学生形成科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要积极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我,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还要增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努力营造出良好的思想氛围。
(一)引导当代青年大学生全面客观认识自我
当代青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主要不是通过社会实践而是通过学习理论得来的,学习理论对大学生主观思想和认识的形成往往具有重大影响”[3]。为此,要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帮助青年大学生掌握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方法,不断增强他们的辩证思维能力,使他们学会并运用客观的、发展的、辩证的理性思维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避免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错误。具体而言,就是注重指引青年大学生认识事物的整体性,从全面的、根本的和长远的角度思考分析问题,避免对客观事物孤立的、分散的、片面的认识;引导青年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让他们意识到自身经验尚未丰富,理论思维不成熟,对社会事物的认识过程是反复的,要在这一过程中经过反复磨炼提高认识,保持理性情感,控制情绪并形成良好的行为,树立并坚持正确的价值观。
(二)鼓励当代青年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人们“只有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感觉器官直接同对象相接触,才能使对象的各种现象反应到头脑中,形成一定的直接经验,进而上升为理性认识”[4]。当代青年大学生的科学价值观形成是在社会实践基础上主客体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因而,受到客观环境影响的这个群体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才能将自身与客观环境相联系以达到主客的平衡与协调,从而产生一定的价值观念。而主体价值观念只有回到社会实践中,才使得价值观念对实践产生巨大的反作用,才达到价值观教育的积极作用。所以,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使当代青年大学生牢固树立并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鼓舞和组织这个群体积极认识和深入社会,把握社会运行态势,形成一定的实践行为。青年大学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了解社会现实状态,不断调整自身思想行为以符合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最终达到知行一致。
(三)增强当代青年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当代青年大学生是“思维最为活跃,接受新生事物最为迅速的群体,其思想活动和行为方式会有很深的时代烙印,呈现更鲜明的时代特色”[5]。鉴于此,高校应该基于这一鲜明的特征,根据当代青年大学生的客观实际和社会需求,尽最大可能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日常教育过程中,努力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不断增强高校价值观教育的引领能力。具体说来,在教育理念上,要合理设置教育目标,体现教育的层次性和可行性;在教学内容上,要联系实际,更新内容,克服“繁、难、偏、旧”的缺陷;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理论联系实践,根据青年大学生的特点讲解其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并对其进行正面引导;在教育方法艺术上,要创造性地采用科学的手段,将理论灌输法与自我教育法相结合,使他们通过自我学习和反思提高自我修养。
(四)净化当代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环境
党和国家要加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和凝聚力”[6],才能更好地应对当前复杂的国内外环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力量,能够保持自身的主流价值体系,促进社会和谐有序发展和保障社会群体成员的团结与稳定。通过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努力构建起能够引领主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将为当代青年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创造有利的社会思想环境和发展条件,进而最大程度消除外来文化的不良影响。与此同时,党和国家在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通过引导当代青年大学生正确认识国家变化发展的客观形势,进而形成与社会主义本质相符合的社会价值观,必将使他们明确自身责任和增强使命感,更好地将个人发展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更深刻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与要求。
当代青年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高校只有对当代青年大学生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引导,才能更好地应对意识形态领域各种社会思潮与价值观念的碰撞与冲突,始终坚守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科学指导。
参考文献:
[1]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119-120.
[2]武燕萍.影响当代大学生思想状况的原因探析[N].中北大学学报,2005(4).
[3]骆郁廷,高飞.大學生思想认识活动的特殊性及引导[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7):115-120.
[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5]阿历克斯.人的现代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22.
[6]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J].党建研究,2007,(11).
基金项目:绵阳市社科联项目(思政专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研究”(项目编号:MYS2014SZ05)
课题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