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条沿着黄河走

2021-09-07网络

餐饮世界 2021年7期
关键词:刀削面臊子牛肉面

网络

四五千年前,当小麦沿着最早的丝绸之路从西亚传入中国后,在时间的长流里,面食以其美味逐渐超越黄河流域的小米,成为黄河流域的主食,沿着黄河,从古老厚重的黄土高原,一路东下,穿过汉的宫阙,穿过唐的盛世,穿过宋的精致,走到平坦的华北平原。如果说中华民族的文明是黄河的文明,那么黄河流域的面条,无疑是中国最丰富、最筋道、最美味的。

甘肃

虽不是小麦进入中国的第一站,但甘肃的面条最接近面条的原始状态,有丝绸之路一样的气质。

牛肉面

在兰州,没有驰名中外的兰州拉面,只有牛肉面或牛大碗。

兰州牛肉面,讲究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一清,牛肉汤清;二白,萝卜片白;三红,辣椒油红;四绿,蒜苗香菜翠绿;五黄,用蓬灰和面的面条有淡淡的黄色。

兰州人说,牛肉面出了兰州城就不行,最好的牛肉面店,面随汤走,中午时分铁定关门。所以,全国各地数不清的“正宗兰州牛肉拉面馆”,基本都不正宗。很多人感叹,只有去了兰州,才知道以前的牛肉面都白吃了。

庆阳饸饹面

饸饹,以饸饹床子压出,细长的圆柱形面条,如一道道光柱,漏入滚沸的锅中,筷子一打,莲花般在水中散开,故又称为河漏。

庆阳是周兴之地,也是农耕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一日三餐,都以面食为主。以前的饸饹床子是木头所制,操作费力,故饸饹面在庆阳的地位,凌驾于一切面条之上,只有家里来了重要客人,或有重大事件时,才能吃一顿饸饹面。

因为庄重,所以庆阳的饸饹面,做到了极致,可浇臊子汤吃,可做酸汤面吃,可浇素菜汤吃,可加炒菜拌吃……无论哪种吃法,其美味都饶舌三日,经久难忘。

天水浆水面

在天水,家家户户都有浆水缸,浆水面是一种最简单最寻常的家常饭。

浆水面好不好吃,全在浆水。做浆水,要先把菜在锅里煮一下,煮过的菜汤同时倒入浆水缸,加一些玉米面,促进发酵。最常见的浆水面做法,是韭菜、葱花、辣椒一炒,炝上浆水,浇面即可食用,酸辣清香,别有一番风味。

因浆水面做法简单,且在贫困时期填裹了几代天水人的肚子,所以浆水面在天水人心中,已不仅仅是一碗面这么简单。若自家浆水没了,去鄰居家随便就能盛一大碗回来,一碗浆水面里,满满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温情。

陕西

biangbiang面

为一种面条专门发明一个汉字,大概也只有陕西人了,单凭这一点,陕西就可以自诩“面条之王”了。有笔划最多的名字,有体量最大的面条,用最大的碗盛。biangbiang面,无疑是陕西面条界的翘楚。

在中国汉字中,没有发音为biang的字,吃biangbiang面长大的陕西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己发明了biang字,成为笔划最多的汉字。

关于biangbiang面之名的由来,大致有两种。一说因做面过程中,有biangbiang之声;一说是吃面过程中,嘴会发出biangbiang之音。好吃的学者研究后,认为这两种说法都不对:面条在东汉被称为“煮饼”,魏晋时被称为“汤饼”,而在陕西方言中,“饼”与“biang”的发音相近,所以biangbiang面,其实是沿用了面条最古老的名字。

户县软面

传说,陕西的小麦,是周穆王赴西王母之宴时,从瑶池带回的。再加上户县所在的关中地区,号称八百里秦川,土地肥沃,风调雨顺,产出的小麦穗大厚实,磨出的面精细白腻,是做面条的最佳原料。

陕西八大怪中,有一怪是“面条像裤带”,说的即是户县软面。

户县软面,不同于陕西其它面条,由于面醒的极好,故而擀时可以擀得极薄,煮出来的面条,软软滑滑又筋道,尤宜儿童老人食用。

岐山臊子面

著名作家贾平凹说,岐山臊子面正不正宗,一看臊子二看面。

臊子面,是陇东—关中地区的一种传统面食,以岐山臊子面最为有名。岐山臊子面以大肉、黄花、木耳、豆腐烹汤浇面而成,讲究“面白薄筋光,油旺酸辣香”,面少汤多,只吃面不喝汤,才是正宗的岐山臊子面吃法。

山西

世界的面食在中国,中国的面食在山西。

山西,可谓面条的圣地,因出产各种杂粮,山西每一地的面条都不相同,山西的面条有多少种,山西人自己都说不清。

刀削面

“一叶落锅一叶飘,一叶离面又出刀,银鱼落水翻白浪,柳叶乘风下树梢。”

这首诗,形象地说出了刀削面的做法。刀削面,最讲究的是削,削面的刀呈弧形,削出的面条两边锋薄,中间略厚,这样的面煮出后,内虚外筋,柔软光滑,形色味俱全。

单是一个刀削面,在山西境内,都分出了两个流派,一个是太原派,一个是大同派。如果说,牛肉面代表了甘肃,biangbiang面代表了陕西,那么能代表山西的,一定是刀削面。

莜面栲栳

相传李渊父子在太原起兵时,就是用这种面食犒劳三军的,栲栳一词,即由犒劳一词演变而来。

做莜面栲栳,一定要把握好三点:一是沸水和面,二是快速搭卷,三是掌握火候。莜面栲栳,要求成形美观与口感筋道完美结合,故而对技术要求极高。羊肉臊子台蘑汤,一家吃着十家香。

剪刀面

剪刀面是山西省的传统面食小吃。因制面工具用剪刀而名,又因剪出的面条呈鱼形,亦叫剪鱼子,其制法起源于隋末。民间相传,太原公子李世民读书练武、聚才谋义,武士彟慕名拜访,时值晌午,李世民私留书房用餐。正在裁衣的长孙氏来不及备饭,急和面团用剪刀细细剪下,煮后呈食。武士彟叹曰:纷乱当世,公子大略;面如天下,亦当速剪。后来李世民父子起兵大唐故地晋阳,以“剪面”之势攻取长安,统一了山河。后来杜甫身处藩镇割据,有诗“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一言睹王宰作画如剪裁风景,二言思太宗英武盼朝政一统。

包皮面

又称夹心面。相传古代晋中有位婆婆有一天让儿媳用白面和豆面擀面条,条件是不能将两种面事先和匀,而在吃的时候要有均匀感。这位聪明的媳妇并没有被婆婆的题目所难倒,做成了两种面粉组成的包皮面。包皮面的做法:先将豆面和白面按1: 1的比例准备好,用温水将白面和豆面分别和好。然后将豆面团揉成球状,白面团擀成饼状。最后用饼状的白面把球状的豆面包住,擀成面条即可。食用时用芫荽(香菜)酸汤、葱丝辣调味最佳。

揪片

在山西,揪片是一种最寻常的家常便饭,在面条纷纭的山西独树一帜。

揪片,顾名思义,就是用手揪下的面片。先将和好的面擀开,再切成长条,在锅边揪成一小片一小片的面片,边揪边煮,虽做法简单,却因面片容易入味而极其美味,食之爽滑筋道,是家常便饭的代表。

河南

黄河九道弯,沿着黄河,面条就从陕西走到了河南,是面条在黄河流域的最后一个辉煌点,过了河南,面条就逐渐式微。

燴面

烩,是典型的中原烹饪方式。河南烩面,汤与面并重。汤用上等嫩羊肉、羊骨熬五个小时以上,煲出的汤白如牛乳,辅以各种菜蔬。面和好之后,反复揉搓,醒好的面团极具韧性,煮好以后劲道十足。根据地域或个人的爱好,做成荤、素不同口味,尝过才知既有兰州牛肉面的汤之鲜,又有陕西泡馍的料之全。烩面在河南,是一碗融会贯通的面。

面条除了在黄河的上述地域,开枝散叶,形成了不同的流派与地域风格,在黄河的其他地域,也有不同的面条。

在黄河发源地青海,有干拌面、炮仗面、羊肠面、旗花面、尕面片、秃秃麻食;在黄河上游地区四川,有担担面、挞挞面;在黄河的最后一站山东,面食虽比中上游而言,有式微之像,但也有炝锅面、蓬莱小面、德州大柳面等。

这些面条,是溶于日常生活的文化,它们用不同的形态,反映了黄河流域各省不同的风情与民俗,是黄河流域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在浩荡的时间里,对黄河流域人们的生活,产生了不可言说的影响。

猜你喜欢

刀削面臊子牛肉面
能吃的惊喜
刀削面
臊子面
最爱西安臊子面
牛肉面:兰州的味道
刀削面
岐山臊子面,酸辣味美馋死人
白象 红烧牛肉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