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致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1例
2021-09-04雷海波刘湘湘潭市中心医院药学部湖南湘潭411100
雷海波,刘湘(湘潭市中心医院药学部,湖南 湘潭 411100)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是由哌拉西林和他唑巴坦组成的复方制剂,对厌氧菌、多种革兰氏阳性菌以及阴性菌均有较强的抗菌作用[1],不良反应有过敏反应、皮肤反应、消化道反应、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肝毒性、肾毒性及二重感染等[2]。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drug induced hypersensitivity syndrome,DIHS)是一种临床少见且可危及生命的严重药物不良反应。国外有关于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致DIHS 的报道[3-6],但国内尚未见报道。现本文通过对1 例患者应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引起DIHS 的病例进行分析和总结,为今后临床指导合理用药提供参考,避免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
1 病例资料
患者,男,48 岁,因“左侧肢体无力18 d,发热1 d”于2020年7月13日入院。患者于2020年6月24日因“无明显诱因突发左侧肢体乏力”就诊于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当时神志清楚,无恶心呕吐,无肢体抽搐,后出现神志障碍,口吐白沫,予完善头部CT 示右侧基底节区脑出血。在该院予血肿穿刺引流术,脱水降颅压、补液、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抗感染(6月27日—7月12日,4.5 g ivgtt q8 h)、止血护胃、降压、留置胃管及尿管等治疗后,患者病情好转,神志清楚,能理解家属语言,于7月12日转入湘潭市第六人民医院康复治疗。转院后晚上患者出现发热,体温37.5 ℃,有咳嗽咳痰,痰不能自行咳出,7月13日体温38.0℃,为求进一步诊治来本院就诊,收治住院。自起病来,患者精神差,睡眠不好,鼻饲流质及留置导尿,体重未监测。7月14日肺部CT 示双肺炎症。
既往史:有高血压病史;否认“糖尿病、冠心病”病史;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否认食物药物过敏史。
入院查体:体温37.8℃,脉搏98 次·min-1,呼吸21 次·min-1,血压171/113 mmHg(1 mmHg =0.133 kPa)。神志模糊,不能对答,双肺呼吸音粗,双肺可闻及湿啰音,未闻及胸膜摩擦音。双下肢无水肿。全身皮肤未见皮疹。其余神经体征未见异常。
血常规: 白细胞计数(WBC)17.73×109·L-1↑,嗜中性粒细胞(NE)% 87.9%↑,嗜酸性粒细胞(EO)% 0.1%↓;肝功能:谷丙转氨酶(ALT)94.5 U·L-1↑,谷草转氨酶(AST)113.6 U·L-1↑;C-反应蛋白(CRP)23.05 mg·L-1↑。
入院诊断:① 脑出血(右侧基底节区);②肺部感染;③ 高血压3 级(很高危)。
治疗经过:入院当日继续予以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4.5 g ivgtt q8 h,湖南科伦制药有限公司,批号A2010021)抗感染治疗,并予以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降压、兰索拉唑肠溶片护胃、还原型谷胱甘肽护肝、肠内营养混悬液(TPF)补充营养、氯化钾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对症支持治疗。7月25日患者体温最高37.8℃,颈部、上胸部、腹部及双上肢出现大片红色小丘疹,双下肢无水肿。7月26日无发热,间断咳嗽,无明显咳痰,皮疹同前,复查血常规:WBC 2.15×109·L-1↓,NE%33.4%↓,EO% 11.2%↑; 肝功能:ALT 882.0 U·L-1↑,AST 885.9 U·L-1↑;CRP 14.01 mg·L-1↑;肺部CT 示双肺少许炎症。上述指标提示WBC 下降、EO 显著升高,肝功能转氨酶明显升高,感染较前好转。临床医师考虑不能用单纯药疹和药物性肝炎解释,请皮肤科、感染科、临床药学科会诊。经多学科会诊,考虑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引起的DIHS 可能性大,建议停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及其他可疑肝损害药物(贝那普利片),同时对症支持治疗。临床医师采纳了多学科会诊意见,7月26日予以停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给予复方黄柏液涂剂局部外用,升白细胞(利可君片20 mg po tid、鲨肝醇片20 mg po tid),护肝(多烯磷脂酰胆碱456 mg ivgtt qd、还原型谷胱甘肽1.8 g ivgtt qd)等对症治疗。停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后,7月27日患者无发热,间断咳嗽,无明显咳痰,颈部可见皮疹,部分融合,其余皮疹较前消退,复查血常 规:WBC 3.21×109·L-1↓,NE% 17.1%↓,EO% 13.1%↑;肝功能:ALT 1242.1 U·L-1↑,AST 881.5 U·L-1↑;CRP 14.01 mg·L-1↑。7月28日患者皮疹基本消退,复查血常规:WBC 5.32×109·L-1,NE% 39.4%↓,EO% 10.3%↑;肝功能:ALT 817.1 U·L-1↑,AST 306.2 U·L-1↑,其他基本正常。8月2日患者皮疹已基本消退,当日血常规:WBC 6.21×109·L-1,NE% 48.9%↓,EO% 5.0%; 肝功能:ALT 164.1 U·L-1↑,AST 45.7 U·L-1↑,患者病情好转,WBC、EO 恢复正常,肝功能指标趋于好转,8月3日患者转康复科继续治疗。20 d 后随访,患者一般状况好,未再复发。
2 讨论
2.1 诊断
DIHS 是一种迟发性潜在致命的多器官系统特异性药物反应,以全身发疹性麻疹样皮疹、淋巴结肿大(≥2 个部位)、内脏器官受累(通常是肝脏和肾脏,也可能出现心肌炎、间质性肺炎、肾炎)、发热(体温高于38℃)、血液学检查结果包括WBC增多或降低,伴EO 增多(≥1.5×109·L-1)为特征,多见于成人,其发病率为1/1000 ~1/10 000,死亡率高达10%~20%,肝功能衰竭被认为可能是首要死亡原因[7-10]。众所周知,DIHS 是一种长期疾病,即使在停止治疗后,也会频繁复发,再次接触同一种药物可能会在24 h 内出现症状,停药后症状可能会持续数周甚至数月[11]。
药物热与一般感染性发热不同,通常在给药的7~10 d 后发生,其一般是持续的高热(38.9~40 ℃),患者发热虽高,但一般情况尚好,有些患者出现不伴有药疹的单纯性药物热,也有伴有药疹的药物热(皮疹呈多形性对称性分布,并伴有瘙痒或烧灼感),少数患者也可出现周身不适、消化系症状、头痛、肌肉关节疼痛等,停用致敏药物后,药物热可自行缓解[12]。
本病例的特点为:① 使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29 d 后颈部、上胸部、腹部及双上肢出现大片红色小丘疹;② 患者有发热(最高体温38.0℃);③ 肝功能明显受损(ALT 为正常值2 倍以上);④实验室检查示WBC、NE、EO 升高;⑤ 停用诱发药物,给予升白、护肝等对症治疗2 d 后,EO 又升高,肝功能进一步受损,9 d 后患者病情有所好转、症状有所改善。回顾本案例病史,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虽可致药物热,但该患者的用药史和临床表现符合DIHS 诊断标准,可排除药物热。
2.2 关联性评价
对于DIHS,使用致敏药物与发病之间的间隔是2 ~6 周(平均3 周),其潜伏期较长,患者皮疹出现数日前,常出现瘙痒和发热的前驱症状,体温可波动在38 ~40℃,持续数周[10]。查阅国内外文献,有报道称使用贝那普利后出现皮疹或肝损害,但未见贝那普利引起DIHS 的报道[13]。国外有关于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致DIHS 的报道[3-6],但国内尚未见报道。国内有1 例报道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致重症药疹(伴随WBC 下降、EO 轻度升高)[14]。有研究报道患者使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16 d 后导致DIHS,停用抗菌药物后72 h 内EO和肝酶开始下降,1 周后恢复正常,皮疹也明显好转[4]。回顾本案例病史,该患者使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发生DIHS 和好转的时间与文献报道相符,同时根据诺氏药物不良反应评估量表[15]进行评分(见表1),该病例得分为6 分,提示DIHS 与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的关联性评价为“很可能”。
表1 诺氏药物不良反评估量表
2.3 治疗
根据患者的病情轻重程度和 DIHS 多样化的临床表现,对患者的治疗需遵循个体化原则。DIHS 治疗首先要停止使用致敏药物,对临床症状较轻的患者建议使用糖皮质激素[口服泼尼松1.0 mg/(kg·d)或其他同等剂量的糖皮质激素,如果患者临床症状加重,可予以甲泼尼龙0.5 ~1.0 mg/(kg·d)冲击治疗3 d],如症状继续无改善或不适宜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患者,考虑使用大剂量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一般剂量为0.2 ~0.4 mg/(kg·d)]、免疫抑制剂、抗病毒治疗等改善临床症状[16]。但也有报道认为,由于DIHS 发病与病毒感染再激活有关,糖皮质激素有可能引起病毒感染扩散加重病情,故仍存在争议[17]。本例患者因临床症状较轻,停用可疑导致引起DIHS 的药物,使用升白、护肝药物等对症治疗后,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均明显好转,20 d 后随访,患者一般状况好,未再复发。
2.4 机制
目前,关于DIHS 的发病机制还未完全了解,可能与药物解毒途径受损、免疫反应异常、潜在病毒再激活、遗传易感性和CD8 +T 细胞介导等因素有关[18]。查阅国内外文献,尚未报道与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致超敏反应确切相关的作用机制。
综上所述,如果患者在使用药物的过程中出现DIHS 的相关症状,要及时停用可疑药物,早期发现后遗症并进行相应的处理有助于改善预后,同时对DIHS 患者进行长期随访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