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与钢琴室内乐
2021-08-27张筱濛
张筱濛
摘要:肖邦是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最具代表性的音乐家之一,被世人尊称为“钢琴诗人”,肖邦的作品在哪个时代都备受演奏家青睐。肖邦一生的创作大部分都是钢琴曲,他所留给我们的室内乐作品屈指可数,但却也是极具特色的。本文旨在着重分析其创作的钢琴室内乐作品,从肖邦本身的性格、所处时代和创作特点入手,分析作品的曲式与演奏特点,让演奏者对其室内乐的风格和特征有初步的了解,为演奏者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钢琴室内乐 曲式 伴奏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13-0087-03
一、肖邦的创作特点
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F.F.Chopin 1810─1849),19世纪波兰作曲家、钢琴家。肖邦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最受欢迎的钢琴作曲家之一,是波兰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是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大多以波兰民间歌舞为基础,同时又深受巴赫影响,既具有古典主义音乐风格的特点,同时又具有强烈的民族音乐特征,两种元素的相互交融构成了肖邦极具个人特色的音乐风格。他典型的浪漫主义音乐语言为19世纪的音乐创作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音乐色彩和探索方向。肖邦的创作多以钢琴作品为主,被誉为“浪漫主义钢琴诗人”,但其所创作的少数室内乐作品也颇具特色。
肖邦出生于波兰,本身带有斯拉夫人与生俱来的忧伤与纯真、坦率与愉悦的性格,有与生俱来的高贵性情与敏感的内心,同时还有百折不挠和顽强的信念。所以肖邦的性格是混合和极具冲突性的,这样矛盾的性格特征体现在他的音乐创作中成就了肖邦在音乐史上特别的地位。肖邦的创作分为华沙时期和巴黎时期,基于波兰民族民间音乐的沃土,肖邦的创作离不开民族音乐的滋润,但在其创作顶峰的巴黎时期,肖邦本人身处巴黎但他热爱的祖国却深陷于危难中,波兰起义的失败对这一时期的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这一时期的创作不仅有民族民间音乐的特征,同时还融入了肖邦对祖国悲惨命运的痛心以及对侵略者的痛恨,这是肖邦创作走向成熟的标志,作品中的民族性使思想内容更加深刻。
肖邦钢琴作品标志性的音乐特色是旋律,风格取自于舞曲和歌曲,依靠旋律本身的和声、节奏和调性的改变,加上大量的使用装饰音推动音乐发展,大量的使用半音阶,一改前人的自然音调性体系,李斯特、瓦格纳、斯克里亚宾、德彪西等后世音乐家的创作都受到这种风格的影响。肖邦的钢琴组品不断地发掘钢琴声音的魅力,用钢琴模仿各种器乐的音响效果,甚至模拟人声的效果,同时在创作中还以钢琴自身的发声特点为基础进行创作,创作中使用大量的半音阶对旋律中的双音、装饰音等进行处理,使旋律更加精巧且平滑流畅,更富表现力。同时肖邦的钢琴作品中还运用了大量的同音反复与连续踏板的叠加,很好的克服了钢琴作为打击发声乐器声音连贯性以及延续性较弱的问题,同时也使得钢琴音色清澈的特点更为突出。肖邦的钢琴作品一改前人创作中的纯装饰音,将装饰音发挥了极大作用,时而利用装饰音进行旋律变奏、时而用装饰音构建过度句,连接音乐给予了装饰音丰富的音乐内涵。肖邦钢琴作品中的和声语音是极为复杂的,曲中常见六和弦、增六和弦、属七、减七系列和弦及属九和弦的运用,使和声色彩变的极为丰富、和声功能性强大,主要体现在半音、连续的经过音、隐伏旋律等多种创作手法进行转调。肖邦钢琴作品的伴奏声部也是极具个人特色的,他擅长将和弦分解对音程的音域空间进行拓展,并加以利用踏板使伴奏声部平缓且流动性强,对钢琴的音域宽广声音特点加以发挥。肖邦还擅长使用踏板,每首作品都会运用踏板对声音进行削减、延长等处理,对音乐赋予了抒情的力量,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也使得各种伴奏音型尤其是音域跨度较大的伴奏音型与旋律声部更加融合。肖邦钢琴作品的另一个个人特色体现在节奏,他有着对节奏极好的把控与运用能力,节奏鲜明有力,又灵活自由,作品中有大量的自由节拍,为音乐赋予了更深刻的意境以及肖邦式的韵味。
肖邦一生所创作的钢琴作品数量惊人,体裁及风格都很广泛,蜚声闻名,所以人们往往会忽略他的室内乐作品。他一生只创作了五部室内乐作品:《C大调双钢琴回旋曲》《钢琴三重奏》《C大调华丽波洛奈兹》《g小调大提琴和钢琴奏鸣曲》《大提琴二重奏》。
二、肖邦室内乐—《C大调双钢琴回旋曲》
《C大调双钢琴回旋曲》(作品73)是肖邦唯一一首双钢琴作品,创作于1828年。从作品的编号来看会让大家误以为是肖邦晚期的作品,但无论是从作品创作的年份,亦或作品清新明快的风格以及充满朝气的曲风都无疑是肖邦青年时期的作品。1828年的肖邦正值18岁,在华沙学习作曲,其钢琴演奏水平也正在精进。最初这首作品的构思是钢琴独奏,但作者对曲子并不满意,直到1828年的夏天这首双钢琴作品才问世。但令人遗憾的是,它直到肖邦去世后的第六年(1855年)才得以在柏林出版。但自出版以来这首作品淹没在肖邦众多的优秀钢琴作品中,并没有获得很多的关注,但在2010年“第五十九届德国慕尼黑ARD国际音乐比赛”中,来自八个国家的十对选手分别对此曲作了各具特色的精彩演绎,引起了众多音乐爱好者极大的兴趣,这才使得肖邦这首被世人忽略的作品重现于世。
这部作品有一个主题部与两个插部共三个主题,曲式结构为:序曲—A—B—A—C—A—尾声。第一主题:是更具古典主义特色的轻盈、灵动且细腻的,形式为副乐段,两乐段内容相似,却又有不同的发展,由两架钢琴分别奏出。第二主题:是拥有花腔式的华丽的经过句,这种风格也常出现在肖邦的创作中,主要受他所热爱的意大利歌剧的影响。第三主题:旋律声部有咏叹调般的忧伤和百转千回,伴奏声部则是舞曲式的欢快轻盈。作品的三个主要旋律都充分体现了肖邦的创作特点:主题的旋律灵活、轻盈、顽皮、且带有谐谑性,给人宽阔感,这是波兰民族音乐的典型特征,是声乐、舞蹈、器樂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充分体现了肖邦式的民族性;其次是受意大利歌剧中的声乐性旋律的影响,其中的第二、第三主题就是类似于声乐中的花腔和咏叹调式的旋律,既有华丽高亢的绚丽旋律,也有婉转哀伤的情绪。作品中的三个主题都有多次反复的呈现,由两架钢琴运用不同的织体,转换不同的调式呈现三个特色鲜明的主题,展现不同的内涵。
《C大调双钢琴回旋曲》的序曲部分有23个小节,演奏情绪上两架钢琴的对比激烈,第一钢琴声部旋律激昂奔放,第二钢琴的旋律则是深沉、细腻婉转的;第一主题为复乐段,演奏要求灵巧且细腻,由两架钢琴分别演奏不同声部;第一插部段落篇幅较长,旋律上高亢华丽,也是主题声部的延续和再现,在原声部的基础上又新增加了一个支声部,复调性更加鲜明;第二插部的旋律带有斯拉夫民族色彩,悠扬婉转、极富有歌唱性低吟;尾声部分的旋律极富动感,节奏强烈鲜明,演奏时以第一钢琴声部为主,用强烈鲜明的节奏和稳定的速度推动音乐的发展,而第二钢琴则在较低音区衬托第一钢琴的旋律,尾声中两个声部的音型都是大量连续的三连阴,所以演奏时配合要整齐划一,两声部要保持呼吸同步。
三、肖邦室内乐—《钢琴三重奏》
《钢琴三重奏》是肖邦为数不多的室内乐作品中最优秀、最有个人特色的作品之一,即使是室内乐作品也能很鲜明的听出肖邦的风格。肖邦在1828年创作了一部钢琴、小提琴、大提琴的《g小调钢琴三重奏》,关于这部作品舒曼对它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他用崇高来形容这部作品,认为它赋予幻想,已经达到了最高境界。同时舒曼也指出这部作品的创作时期是肖邦偏爱于技巧性创作的阶段,主要是指三声部中华丽而辉煌的钢琴旋律声部。相较于这部作品同年创作的《序曲和华丽波兰舞曲》,这部作品的结构更加严谨,内容也相对更加丰富,这部作品的整体情调充满了乐观的情绪和对生命的积极乐观,但每个乐章的情绪又不尽相同。
作品共分为四个乐章:第一乐章速度为快板、奏鸣曲式、d小调,情绪为激烈热情的;第二乐章速度相较于第一乐章趋于平缓、谐谑曲、G大调,情绪较为舒缓、平和,没有强烈的戏剧性冲突,对比不大,像暴风雨之前的平静;第三乐章速度为柔板、降E大调,这一乐章的情绪是悲壮的,也展现着对未来的憧憬;第四乐章速度为小快板,g小调,情绪转变为自由与轻松愉快的欢乐氛围,调式调性上大小调相互交替,旨在展现内心的变化,主题声部的旋律与《e小调钢琴协奏曲》最终乐章的第一主题相似,是从克拉科维亚克舞曲的节奏中延伸出来的。
这部《钢琴三重奏》可以说撑起了肖邦室内乐的半边天地,是肖邦所创作的室内乐中里程碑式的作品。当作品第一乐章流淌出来时带给人的直观感受就是震撼,一种不同于交响乐轰鸣式的强大意念带来的听觉冲击,而是一种沉闷、低郁的泛音带给人欲说还休的苦恼和低频次的心灵震撼;第二乐章的流动和溫暖则是典型的肖邦音乐语言,沁润心脾,这就是肖邦音乐的独特之处,他所带给我们不一样的心灵震撼以及心灵的抚愈是独一无二的。
四、肖邦室内乐—为钢琴与大提琴而作
肖邦的室内乐作品中有两首为钢琴和大提琴而作,分别是:《C大调华丽波洛奈兹》和《g小调大提琴和钢琴奏鸣曲》。
《C大调华丽波兰波洛奈兹》创作于1829-1830年,是肖邦第一次为钢琴和大提琴两件乐器的组合创作的作品,这部作品最初是为Radziwill父女而作,出版时为作品新增了序曲,标题改为将此曲献给Joseph Merk(大提琴家)。关于这部作品,肖邦认为“这不过是一首太太们喜爱的灿烂而无聊的沙龙作品”,相较于同时期肖邦的其他创作,它的确不是那么出色,但是对我们而言也不是一部“无聊”的作品,它本身也充满了独特的肖邦式风格,作品中不乏其特有的情趣以及娴熟的创作技法,车尔尼曾将这部作品改编为钢琴独奏曲,也说明了这部作品有自己的独特性。
作品开头部分是一段较长的引子,节奏为慢板,开始部分的半音阶式的细碎音型由钢琴演奏,这是肖邦比较有代表性的旋律创作手法,只有大提琴深沉吟唱的旋律进入与钢琴声部相互呼应。之后的旋律部分用以抒情,由大提琴主奏,钢琴声部配以伴奏,之后钢琴声部逐渐突出,在华彩句后进入波兰舞曲主题。主题声部的波兰舞曲速度为快板,旋律充满朝气且自然清新,先由钢琴开始演奏精巧的带有三连音音型的序曲声部,之后由大提琴引入主题旋律声部,之后钢琴声部逐渐占领旋律的主导位置,反复主题直到全曲结束。
《G大调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创作于1845年-1846年,出版于1847年,是肖邦晚期创作的作品,这部作品占据了肖邦艺术生涯的太多之“最”,它是肖邦创作的最后一首奏鸣曲,是肖邦生前所发表的最后一部作品,也是肖邦最后一场巴黎音乐会的曲目,是肖邦创作生涯中占有重要意义的一部作品。创作这部作品的时候,肖邦的身体每况愈下,与乔治·桑的关系恶化,没有了小家温馨的同时,祖国波兰也没有未来的希望,此时的肖邦身心都跌入了人生的最低谷,所以整部作品没有技巧的卖弄,只有深邃厚重的音乐,从中能听到肖邦内心,可以说是一部集大成的作品。这部作品中的两件乐器钢琴与大提琴一反之前钢琴声部对于大提琴声部的绝对压制,两件乐器在音乐配置上达到了旗鼓相当,肖邦对这两个乐器的创作技法十分娴熟,可以使两个声部在音响的对比上趋于平衡。
整首奏鸣曲共四个乐章:第一乐章占全曲最长篇幅,奏鸣曲式,速度为快板;第二乐章是谐谑曲;第三乐章篇幅短小,却是极精简制作,速度为广板;第四乐章奏鸣曲式,速度为快板,与第一乐章首尾呼应。爱情是肖邦音乐永恒的主题,这部作品中的两件乐器象征着他与乔治·桑,但肖邦自己不再是有力的钢琴形象,而化为柔和深沉的大提琴,也反映了当时他艰难的处境。第一乐章钢琴与大提琴的旋律如同两人对话,时而细语、时而争吵;第二乐章充满活力,表达出他对于爱情的乐观;第三乐章则展现了缠绵悱恻的爱情,仿佛两人争吵后对曾经爱情的美好回忆;第四乐章带我们重新回到现实,带着不安的情绪与悲观的心情,却又顽强不屈的对抗一切苦难,给我们刻画了一个形象生动的肖邦。
五、结语
钢琴室内乐对于钢琴学习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学习部分,室内乐虽然不是肖邦最为擅长的部分,但这些作品也赋予了室内乐独特的钢琴音乐气质,使室内乐弥漫着肖邦钢琴作品式的诗意,为后世的室内乐创作开辟了新的道路,所以肖邦的室内乐值得每一位演奏者学习和研究。
参考文献:
[1]易婉灵.肖邦《g小调钢琴三重奏》Op.8第一乐章的音乐分析及演奏处理[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9年.
[2]胡萍.肖邦和席曼诺夫斯基室内乐创作比较研究[J].黄河之声,2015(14):12.
[3]孙红杰.饰变·混合·解构[D].上海:上海音乐学院,2009年.
[4]乐正.钻研肖邦的钢琴演奏者谈郎朗独奏会[J].音乐爱好者,2021(04):33-35.
[5]高善善.浪漫主义时期钢琴艺术的美学特征[J].艺术大观,2021(09):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