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引领科研依托
2021-08-23王国凤曲阳刘健聪
王国凤 曲阳 刘健聪
摘 要:黑龙江大学材料化学专业始建于2002年,2011年获批建设省级重点专业,2020年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文章以化学实验中心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多个教学科研平台为依托,聚焦材料化学专业的“思政与教学”“思政与科研”“思政与新工科”及“思政与慕课”的高度融合,结合自身的实际经验,提出了“思政引领·科研依托——‘双万背景下材料化学专业本研一体化贯穿培养模式”新思路,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心系社会并有时代担当的技术型人才。
关键词:课程思政;教学科研并重;本研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1)08-0004-0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高校思政课既迎来了新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新挑战[2]。材料化学专业充分利用高层次教学科研平台,开展课题研究,组织学生进行科技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使学生不仅能深化基础知识的学习,将所学的基础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融会贯通,而且让学生明白具有爱国主义情怀是对我国科技人员的第一位要求[3]。黑龙江大学材料化学专业(以下简称本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取得了可喜的实践效果,使用的方法和手段对其他理工科专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及良好的推广应用价值和前景。
近年来,学科专业一体化贯穿培养模式是新一轮本科教育改革的基本方向[4],本专业在未来的发展中,将着力构建思政引领下的本研一体化贯穿培养模式。
一、思政与教学、科研及慕课的高度融合
首次提出了思政课程建设的“sandwich”理论(图1):把蔬菜和肉磨碎后和面包融合在一起,即将思政元素逐渐渗透到专业课中,实现思政课与专业课的高度融合、专业课与思政课同频共振。提出了课程思政建设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讲授法、案例法、多媒体、慕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等)、通过不同的渠道(如,参加学术会议、听专家讲座、进入科研实践、关注国内外科技新闻等)把思政元素融入专业教学中,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使命感,传递正能量(图2),实现了思政与教学、科研及慕课的高度融合。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平台等教学资源,引入慕课、翻转课堂及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互动式教学等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以学生为中心和以产出为导向实现本专业的持续改进和发展,重视多样化考核评价方式,包括过程性考核评价(如,每节课测试和单元测试等)、形成性评价(如,问卷调查、座谈及上课提问、抢答等)和终结性评价(期末考试),健全质量监督和保障体系。
课程思政设计有针对性,因材施教,不拘一格,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通过开展交流学习、举办学术会议、邀请专家学者讲学等多种方式广泛宣传,扩大示范和辐射范围。材料化学专业参与承办学术会议,邀请专家学者讲学,并鼓励本专业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和外出实验考察,先后接待了多所国内外高校人员进行教学交流与考察,通过交流和学习,提高了教学质量。总之,本专业以学校的思政课程建设为依托,通过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润物细无声”中破解思政课和专业课之间“两张皮”现象,实现专业课与思政课同频共振。
二、思政元素融入新工科建设——提升新工科人才人文软实力
紧扣国家发展需求,主动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着力深化专业综合改革,优化专业结构,打造特色优势专业。将新工科建设作为材料化学专业综合改革的“催化剂”,以新工科建设引领材料化学专业教育变革。充分借鉴教育部组织推动形成的“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的新工科建设“三部曲”,推进材料化学专业的新工科建设进程。本专业围绕新工科的建设,逐渐形成了以材料化学专业为基础且以熟悉材料设计、合成及应用的专门人才为培养目标的学科特色。按照新工科建设要求,积极推进本专业的工科认证工作,修改培养方案,将思政目标融于培养方案中。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机融入家国情怀、工匠精神、伦理道德等思政元素,提升新工科人才人文软实力。
三、多个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平台支撑材料化学专业的建设——提升课程思政教育的引领力
以材料化学国家级一流本科建设专业、化学实验中心(省级示范中心)、“能量转换晶态材料的可控制备与性能”教育部创新团队、功能无机材料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多个教学科研平台为依托,注重促进课堂内外联动,建立校内外实践基地,将专业教学与科研、实践相结合,提升课程思政教育的引领力,形成课程整体育人的联动效应。上述高水平教学和科研平台在正常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作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平台,为本科生提供实验室开放课题、毕业论文等所需场所。另外,为本科生提供到清华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高校、研究所实践和学习的机会。
四、材料化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取得的成效
材料化学专业的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做到了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在授课过程中结合本学科领域的名人事迹熏陶、指引学生,坚定学生的理想和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最终使学生树正德、立志向,培养良好的道德与品质;注意强调中国获得的卓越成就,并将其与往昔艰苦岁月进行对比,为学生展现出中国腾飞的宏图,在致敬先辈的基础上坚定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信念;注重培養学生积极的心态和乐观向上的品格,让学生学会创造幸福和分享快乐,并做到敢于担当和不懈奋斗;重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培育学生健全人格提供良好氛围;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科前沿,积极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珍惜时间,并在前沿讲座中通过专业的分析引导学生在求学的道路上勇于探索和追求真理。
课堂教学方面,通过分阶段推进的方式,梯度增加思政内容。在课程思政设计上具有针对性,因材施教,不拘一格,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采用讲授法、多媒体和慕课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列举爱国科学家的事迹,“无痕”地激励学生的爱国情怀。2019年10月22日下午,黑龙江大学在阳光讲坛召开课程思政建设经验交流会,各教学单位的系主任、教研室主任和尚未结项的课程思政试点课程项目负责人参加了交流会。王国凤应邀做《材料物理课程思政建设经验交流》主题报告,强调课程思政建设一定要找到突破口,那就是要传播正能量,要培养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课程思政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在一定的高度和广度上去思考,要根据自己的学科特色进行设计,要从小事做起,踏实教学、踏实科研。教学经验得到了参会教师的高度评价和认可。
总之,课程思政教育对专业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时刻向学生传递正能量,培养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才。思想政治教育无处不在,思想政治教育不但要走入专业课的课堂,而且要走入到学生专业课堂外的学习、科研和生活等方方面面。要让思政建设成为常态,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贯穿于每个教师的整个教学生涯当中,而不是某一个阶段的特殊任务。任何一个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不是为了教改立项也不是为了项目结题,而是为了更好地交流经验,最终达到教书、育人的总体目标。
参考文献:
[1]刘思阳.“新时代” 背景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格局构建[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20(2):1-4.
[2]沙永宝.课程思政建设改革“框架”研究综述[J].文教资料,2019(12):179-180.
[3]薄蓉蓉.高校党建与大学外语“金课”建设耦合发展的理论意义与实践路径探究[J].高教学刊,2020(24):75-77;81.
[4]杨威,陈怀琛,刘三阳,等.大学数学类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线性代数教学为例[J].大学教育,2020(3):77-79.
编辑∕陈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