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史料实证素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培育路径初探

2021-08-17陈静程琳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21年7期
关键词:史料实证高中历史核心素养

陈静 程琳

[摘   要]史料实证作为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应贯穿于中学历史教学。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应该选取反映不同立场、不同视角的史料,增强师生史料阅读的深度与广度,引领学生对历史问题进行深入的逻辑思考、理性分析,从而提升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关键词]史料实证;核心素养;高中历史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19-0073-02

自《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出台以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就受到了历史教学界的持续关注。当前的基础教育,大有“开言必谈核心素养”之势。作为由上而下的顶层设计,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被赋予了理论与实践上的多重意义。作为一线中学历史教师,理解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并将其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已成必然趋势。下面笔者就史料实证素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培育路径略作探究。

一、增强师生史料阅读的深度与广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会直接给学生传授教材中的结论,对于学生来说,这些历史结论是固化的概念,当他们遇到与之相关的种种现象时,常常无法准确理解。这种教学模式与课程标准的要求不符,教师在讲述教材中的历史结论时应该坚持论从史出。这就要求教师有广博和深入的史学阅读,然后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精选出与中学历史课程相吻合,并对深入理解课程内容有帮助的历史素材。接下来围绕这些素材设计问题,引导学生通过问题探究形成正确、客观的历史认识。

如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一课中,许多教师常常将固化的“人文主义”的概念直接教给学生,他们认为“人文主义”是当时社会中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主要思潮,是一种与中世纪神学观念完全对立的思想体系,其矛头直指封建教会和教皇,必然遭到教皇的疯狂镇压。然而在真实的历史中,大量“人文主义”的代表都是教皇的座上宾,以能为教皇服务而自豪,如拉斐尔、米开朗琪罗都积极为教皇服务,“人文主义之父”彼特拉克也相信上帝的存在,是虔诚的基督教徒,其财富观与教会的主张完全一致。如果教师只是僵化地给学生传授教材结论,当学生碰到文艺复兴中的这些历史现象时就常常会不能理解。对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就应广泛阅读相关史料,对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形成清晰、准确的认识。在教学中,可给学生呈现以下史料:“在文艺复兴时期并没有一个派别或一种普遍思潮叫作‘人文主义”,“它其实是14世纪以来的人对某些具有代表性的问题思考时呈现出的一种共同、宽泛的倾向,是思想与信念的维度,即以人的经验作为对自己、对上帝、对自然了解的出发点,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再呈现以上历史现象,学生会非常容易理解。

二、全面理解历史,注重史料的筛选

历史学的第一要务是对可信的史料“整理与辨析”“去伪存真”。历史教师要想在教学中落实史料实证核心素养,就必须在史料筛选上下功夫。然而在一线教学中,许多教师习惯性地堆砌史料,忽略史料的典型性和真实性。笔者认为高中历史教师在筛选史料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要减少个人主观偏见以及时代背景的束缚。如讲授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时,部分教师常常先入为主,认为董仲舒主张尊君屈民,所以直接引用了董仲舒所作的《春秋繁露·玉杯》中的“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来实证自己的观点。实际上如果我们联系全文就会发现,董仲舒所说的“民”应该是指诸侯,老百姓是没有实力与中央王朝对抗的。“屈民而伸君”是亲历了七国之乱的董仲舒总结的历史教训,旨在维护国家统一。

2.要减少碎片化史料的呈现,增强史料实证的准确性。如在讲洋务运动指导思想“中体西用”时,部分教师会引用李鸿章1864年写给总理衙门的信中的话:“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在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以此让学生得出结论:“中体西用”是李鸿章提出的。学生由此会将洋务运动指导思想错误的帽子扣在李鸿章头上,从而阻碍了学生客观、公正、准确地认识李鸿章。

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在教学中,笔者除了呈现以上材料外,还呈现了李鸿章在这封信中的其他内容:“天下事穷则变,变则通,中国士大夫沉浸于章句小楷之积习,武夫悍卒又多粗蠢而不加细心,以致所用非所学,所学非所用。无事则嗤外国之利器为奇技淫巧,以为不必学,有事則惊外国之利器为变怪神奇,以为不能学。不知洋人视火器为身家性命之学者,已数百年。……西国其创制之员匠,则举国尊崇之……能造一器为国家利用者,以为显官。”

然后再介绍说,其实李鸿章这封信有三千多字,前半部分详细介绍了火炮、炮弹的制造工艺及流程和蒸汽机的动力来源,叙述了江苏制造火炮、炮弹的情况,分析了西方制造工艺水平高超的原因。再在这基础上设问:从这封信的信息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通过这一史料的补充介绍,学生更全面地理解了“中体西用”的内涵,加深了对李鸿章的认识,形成了更为客观、准确的历史认识,也教会了学生不要断章取义,要尊重史料,从而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史料实证的意识。

三、注重史料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内在逻辑

在当今的历史教学中,许多教师已经不再采用从单一史料中推导出历史结论的做法,常常会给学生提供多种史料。同一个主题中,所选取的史料之间要具有一定的逻辑关系,能相互印证,并形成史料链条,以引导学生对历史问题进行更为深入的逻辑思考、理性分析。

如在讲授中国古代社会的法治思想时,大多数教师都会讲中国古代法律有“儒法并存”的特点。那如何理解呢?笔者在教学中先呈现了2015年高考全国卷中的材料:“《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学生问:‘舜做了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官该怎么办呢?……”然后设问:根据材料概括孟子的法治主张。考虑到学生可能会难以理解“孟子论舜”所体现出的“亲亲相隐”原则,于是又呈现了以下三段史料:

材料一    《国语·周语》记载了周襄王拒杀卫成公的故事。晋文公听了卫国大夫对其君卫成公的控诉后,请求周襄王将卫成公杀了。周襄王说:“君臣皆狱,父子将狱,是无上下也。”于是晋文公放了卫成公。

材料二    《论语》记载了叶公与孔子探讨儿子是否应当替父亲隐瞒罪责的故事。叶公语孔子曰:“吾党(乡党)有直躬(正直)者,其父攮(偷窃)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材料三    《睡虎地秦简·法律问答》规定:“子告父母,臣妾告主,非公室告(即家庭内部的相互控告),勿听。而行告,告者有罪。”

接着笔者设问:指出四则材料在法治问题上所体现的共同原则。

“襄王拒杀卫成公”“直躬证父”“秦律勿听非公室告”这三则史料,与“孟子论舜”相互印证,帮助学生理解了“亲亲相隐”原则,并进一步认识到“亲亲相隐”原则与现代法治观念以及西方古代法治观念的差异。通过补充史料,形成史料链条,使史料与史料之间相互印证,有利于学生对历史问题进行更为深入的逻辑思考、理性分析。

总的来说,史料实证素养自提出以来就已經得到了广大中学历史教师的认可,并在教学过程中加以渗透。但纵观教学实践过程,发现一些教师对史料实证的理解有误,如有的教师认为只要在教学中运用了史料,就能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还有的教师会不加筛选地使用史料,导致史料使用片面化、形式化。笔者认为这些情况都会影响到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

为了更好地培育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一线的历史教师应该长期不懈地坚持史学理论方面的阅读,包括史学论文、史学著作等,不断钻研运用各种史料的方法与策略,然后结合教学实际,积极主动地开展史料实证教学实践,不断积累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经验。

[   参   考   文   献   ]

[1]  李惠军.博识而畅行    广征而顺达(三):求问唯物史观与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之间的关系[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6(11):4-8.

[2]  郑林.基于学科素养的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研究[J].历史教学(中学版),2017(7):13-17.

[3]  朱洪俊.基于史料实证的历史叙事:读《天朝的崩溃》之“三元里民众抗英”的所思所悟[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7(3):57-59.

[4]  何成刚,沈为慧.史学阅读与史料教学[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6(11):3-11.

[5]  何成刚,夏辉辉.史学阅读成果转化为教学设计智慧的路径探析[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8(5):29-36.

[6]  徐金超.回到学生发展看历史学科核心素养[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7(10):10-14.

(责任编辑   袁   妮)

猜你喜欢

史料实证高中历史核心素养
高中历史“问题+”课堂模式构建的实践探究
遵循记忆规律 提升高中历史学习效率
学科哲学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重构
浅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新变化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实证”素养论析
史学阅读与史料教学
以“史料实证”为中心的高三历史复习课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