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映日荷花别样红

2021-08-17袁曹阳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21年7期
关键词:写作策略

袁曹阳

[摘   要]照应,是使文章内容相互映衬、前后补充的写作技法。若能有效运用照应手法,便能通过景物的渲染、人物的变化、情节的互补、首尾的呼应等,突出主题,塑造人物,丰富情节,完善结构。

[关键词]照应;写作;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19-0015-02

照应,又称呼应,指文章中“人物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和情节的一个场景、一个环节、一个过程”等与前文形成“对照呼应”的关系。文章中的这种内容上的前后补充、互为映衬,相得益彰,使文章主题鲜明、结构完整、脉络清晰。

一、湖光秋月两相和——景物之间的照应

“一切景语皆情语”,文中的景物描写可以渲染环境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暗示故事情节。景物之间的照应通常有两种形式:一是同类景物的照应,前文描写了某种“轻松、温暖或阴沉、暗淡”的景物,后文再次出现同类特点的景物,通过反复渲染,强化环境描写的表达效果;二是对比景物的照应,将前后不同风格、不同特点的景物进行对比照应,通过前后景物的变化,展现人物丰富的情感或不同的际遇,进而突出文章的主题思想。

鲁迅先生《故乡》的开篇有一处景物描写:“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丝活气。”此处交代了时令,以萧瑟的冬季景色渲染了人物心境的悲凉。下文在写“我”到达家乡第二日的见闻时,有这样的表述:“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以萧条之景来照应开头的阴晦之景,通过前后同类景物的照应,渲染了当时萧条冷落的氛围,点出了人物悲凉凄冷的心境。

2020年湖北黄石市中考中,有一篇满分语文作文运用景物照应之法来点明人物心境。文中写到“我”面对青春成长中的困惑时,还描写了这些景物:“天边的乌云阴沉沉的,泛着铅白一样的暗光,似乎下一秒就要滴下水来,天地间灰蒙蒙的。窗外,池塘里高高低低的绿荷举着一柄柄卷蜷的荷叶,无精打采地立着,仿佛有说不出的寂寞。”此处用较为不鲜活的景物来衬托“我”失意郁闷的心绪。后文在写“我”走出了成长的阴霾时,用了不同风格的景物来照应:“太阳穿过云层,出来了,天地间一下明亮起来。池塘中那株最高的绿荷,在阳光下开出了第一朵花,池边柳树上的知了也快乐地鸣叫起来,听来格外有节奏感。”考生通过风格不同的景物的前后照应,生动形象地展现了自己思想情感的变化。

二、嬉笑嗔怒皆人情——人物之间的照应

在写作中,学生可以通过人物间的照应来刻画人物、表现中心。人物之间的照应,可以是人物自身各方面的相互照应,也可以是不同人物间的相互照应。

史鐵生《秋天的怀念》的开篇描写了“我”因不幸瘫痪而心情烦躁,十分抵触母亲的关心和安慰,当母亲提出要推“我”去北海看花时,“我”的反应十分激烈——“‘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这表现出“我”内心的苦闷和焦虑。文末以“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照应前文的内容,表现出“我”对母亲的愧疚之情以及重新鼓起生活勇气的决心。

2020年盐城市中考中,有一篇满分语文作文主要记叙“我”通过爷爷砍梨枝而得到生活启示的事情。文中先写道:“嚓嚓嚓,一下一下的声音传来,原来是爷爷正挥着一柄砍刀,用力地砍着茂密的梨树枝,难道爷爷不想种梨树了吗?想到这儿,我赶紧上前,想阻止爷爷‘疯狂的举动,爷爷却不以为然,依然用力地砍着树枝。”这里表现出“我”对爷爷砍梨树枝的不理解。然后再写“我”对爷爷的举动有了新的认识:“原来,砍去密密生长的树枝,是为了让梨树能够专心致志、营养集中地结出更大更甜的果子。梨树要成熟要丰收,必须斫去旁丫,砍去冗枝,经历这样的刀砍斧削,人,不也应该勇敢地去经受磨炼吗?”这篇文章借着人物思想认识的前后照应变化,展现了人物增长学问、提升认识水平的过程。

三、环环相扣生姿态——情节之间的照应

在叙事类文章的写作中,作者为了使内容丰富、情节曲折,往往追求“前有交代、后有回应”,在细节、场景、情境等的前后照应中,取得滴水折光、小中见大,或是暗扣巧结、编织文脉的效果。

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中有这样的细节描写:“这封信成了我们家里的福音书,有机会就要拿出来念,见人就拿出来给他看。”这表现了菲利普一家人对于勒叔叔来信的重视。在后文又交代:“我总认为这个青年之所以不再迟疑而下决心求婚,是因为有一天晚上我们给他看了于勒叔叔的信。”这里以这位公务员因为看了于勒的来信而决意求婚这一情节,照应前文菲利普一家人视于勒的来信为“珍宝”的细节。这不仅串起了前后文内容,而且推进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还表现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连爱情也被金钱侵蚀了的现象。作者通过前后情节的照应,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2020年辽宁营口市中考中,有一篇考场优秀语文作文叙写了“我”一次参加小提琴考级的经历。先写在等候室里,有一位不认识的同学向“我”借琴谱,“我”想到自己还要用,便拒绝了他。再写快轮到“我”考级时,“我”想用松香把琴弦润一润,却发现自己忘带了。最后写那位同学发现后毫不犹豫地把他那还没拆封的松香递了过来。这名考生设计了情节上的照应,以那位同学不计前嫌地借给“我”新松香,照应“我”拒借琴谱一事,由此表现出那位同学美好的心灵。

四、回首望月留倩影——首尾之间的照应

首尾照应,通常指在文章开头提到的有关内容,在结尾处再次提及,以达到首尾圆合、结构严谨的表达效果。朱自清先生在《背影》的开篇写道:“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篇末则写道:“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结尾部分再次提及文首出现的“父亲的背影”,造成一种迂曲萦迴的表达效果,言有尽而意无穷,深化了情感。

在2020年浙江宁波市语文中考中,一位考生在以“自己决定”为题的作文的开篇写道:“我是一个‘选择控,面对需要决定、抉择的事儿,总是犹豫不决,难以裁定。可最近,我偏偏遇上了一件非自己决定不可的事——”开头直接点题,并且留下了一个悬念。主体部分写临近初中毕业,父母希望自己上高中考大学,而自己喜爱绘画,想考美院附中,因此在填报志愿的问题上,和父母产生了矛盾,自己犹豫难舍,想遵从爱好,又怕父母伤心,想依从父母,又心有不甘,在两难之时,求助于班主任,最终受到班主任所说的“听从内心,自己决定”这一句话的启发,说服了父母。结尾写道:“想不到我这个资深的‘选择控,在自己人生的关键时刻,竟大胆地做了一次决定,因为,我不想给青春留遗憾,不想让人生没趣味,自己决定,我感到自己长大了!”作文的结尾照应了开头,不仅解开了悬念,而且点出了青春成长的意义,深化了主题。

照应的手法丰富多样,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根据文章表达的需要,灵活运用,综合考虑,以取得“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艺术表达效果。

(责任编辑    王嵩嵩)

猜你喜欢

写作策略
我的手机在哪?
试论中专语文教学中的写作教学
中国古代与现当代语境下的语文写作教育观比较研究
浅论小学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如何让小学生写作返璞归真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写作教学策略初探
高考数列复习策略之二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