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全育人的三螺旋模式创新研究

2021-08-09江洋胡斯琪黄玲

文教资料 2021年13期
关键词:模式创新三全育人

江洋 胡斯琪 黄玲

摘   要: 育人为本,是我国教育改革的根本要求。必须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全面发展的育人观念。三螺旋模型(Triple Helix Model,TH模型),借助生物学螺旋模型,研究大学、产业、政府之间的关系,被学界认为:开创了创新研究的新领域和新范式。打破界限,创新三全育人模式,建立全新的教育新机制,是当前教育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 三螺旋理论   三全育人   模式创新

三螺旋(Triple Helix)理论是一种创新结构理论,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简称TH。三螺旋概念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最先出现在生物学领域,Etzkowitz 和 Leydesdorff通过对美国硅谷案例的实践考察和研究,首次提出用三螺旋模型概念解释大学、产业和政府三者在知识经济时代的新关系。在新时代大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急需注入新的理念,在这种情况下引入三螺旋理论,着力打造“三全育人共同体”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一、研究理论诠释

三螺旋模型(Triple Helix Model,TH 模型)是借助生物学螺旋模型研究大学、产业、政府之间的关系,利用一个螺旋形的创新模型,系统描述知识在转移过程中的不同阶段,政府、高校与产业等不同组织机构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TH模型中各螺旋主体之间的良性螺旋式聚合和互动,可以汇聚持久的创新源泉,完成知识创造、制度创新及教育革命。TH模型被学界认为开创了一个创新研究的新领域和新范式。

1.螺旋主体的聚合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三螺旋模型(Triple Helix Model)开始应用于研究高校、产业及政府之间复杂的动态交互关系,即政府、企业与大学是知识经济社会内部创新制度环境的三大要素,根据市场要求联结起来,形成三种力量交叉影响的三螺旋关系,这就是螺旋主体的聚合。该模型中高校、产业和政府既相互独立又彼此影响,各自保持独特角色的同时又触及其他角色的作用,形成三股螺旋式力量作用于经济社会。TH模型一方面要求保持各螺旋主体的独立,另一方面要求保持三者在力度和位置上的均衡。如果三枚内核位置偏差,相互作用的力量不够均衡,可能导致生态系统构建无序成长,无序成长既会因无效率而浪费资源,又会因未进行方向纠正而对资源二次浪费。

2.螺旋主体的互动

互动是三螺旋理论中的关键部分,各螺旋主体之间可以交流互动。作为螺旋式互动体的高级形式,政府、高校与产业三方在创新中相互支持,密切合作才能实现螺旋式发展。

二、高校育人模式

《教育规划纲要》强调育人为本的理念,为了保证教育改革发展战略目标任务的顺利实施,全国高校围绕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在多方面方面进行了诸多探索和尝试。其中,自由放任育人模式和叠加影响育人模式是比较常见的两种。

1.自由放任模式

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前面临的一个共同困境就是实效性不足。提高思想教育的实效性,不仅是高校育人实践的要求,还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发展需要。中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历来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研究理论创新和培养模式创新方面做过很多努力。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中,不难发现提出的要求和口号多于具体落实的措施和办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流于形式,呈现出一种自由放任的模式(见图1所示)。

在这种育人模式中,虽然大学是育人工作的核心,但教师、社会和家长的参与度不高。自由放任育人模式的最大缺点是无控制,即对育人的过程和结果缺乏监控。没有监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很难有实质性的突破,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贯彻文件的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难以避免。

2.叠加影响模式

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实现现代化。高校育人是一项全方位的系统工程,在这一系统工程中,要求起重要作用的因素之间必须协调互动、全面配合。

叠加影响育人模式是当下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另一种常见模式(见图2)。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过程。家长、大学、老师和社会都是影响育人效果的主要因素,这些影响因素混乱无序地叠加影响,会产生许多对立和冲突,从而直接影响育人效果。比如家长和教师之间,大学和社会之间,是最容易产生对立和冲突的两对因素。在学生的成长方面,虽然教师和家长的初衷都是希望孩子成人成才,但在教育实践当中,教师和家长在教育理念、核心价值取向等方面存在较大分歧的现象并不少见。同理,高校象牙塔和环境复杂的社会之间存在诸多差异。象牙塔里的环境相对单纯,但社会环境却复杂多变,我国高等教育长期存在的教育与实践脱离的现状,往往让学生一走入开放多变的社会明显感觉不适应。所以,这种无序又互相拉扯的叠加影响模式对学生的成长带来不利影响。成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另一重要原因。

2018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同志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设计“三全育人”创新机制对于整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意義重大,有利于践行纲要中的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

三、三全育人创新

《教育规划纲要》坚持把育人为本作为对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足,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缺乏合力却是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在三螺旋合力基础上形成的三全育人模式是与社会、高校和个人有密切互动关系的重要组织机构。

1.三全育人的三螺旋模式

三全育人是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简称。全员育人,指由学校、家庭、社会、学生组成的“四位一体”的育人机制。育人成员包括辅导员、党政管理干部、“两课”专业教师、家长、校外知名人士等。全程育人,指学生从入校到毕业到步入社会贯穿始终的育人过程。

三全育人的三螺旋模式是一种多主体参与的创新网络组织形态。可以说,该创新模式是突破大学单个实体、有更多创新主体参与的育人联盟,对整合教育资源很有帮助。在三螺旋理论下,创新驱动要素的有效整合能够促进高校、家庭和社会在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方面的整合,纵向上形成从上到下的价值链,形成有机整体,横向上独自发挥各自的作用,扮演好各自的角色。所以,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需要高校、政府、家庭和个人的有机合作,充分考虑各方的独立价值和耦合联系,在三螺旋合力基础上实施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工程。三全育人的三螺旋模式如图3所示。

2.三螺旋模式的育人创新

三全育人工程的实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使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显著增强。三全育人的三螺旋创新模式以促进螺旋主体的聚合和推动螺旋主体的互动为切入点,具体措施如下所述。

(1)机制协同合力育人。创新体制机制,打造育人创新平台,推动平台协同联动育人,形成一体化育人合力。高校应积极构建协调联动、多方参与的育人机制,完善协调领导体制和优化协调运行机制并举相融。通过整合育人资源,提升一体化育人实效。推动育人工作融入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并贯穿全过程方面,应充分挖掘党委办公室、宣传部、学生处、教务处、科研处、人事处等职能部门的育人功能,构建以学生、学院为主体,以教师、部门为主导,全面统筹课堂内外、校园内外、行业内外、网上网下、理论实践等多方面的育人机制,师生联动,部门联动,校院联动,推动全员协同合作、共同参与育人工作的三全育人运行机制。坚持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放在首位,努力以一流的育人工作带动全校各项工作的提升。

(2)育人责任协同落实。部门协同理念落实到工作实践是三全育人体系下部门协同能够形成工作合力的前提。要加强教师队伍和专门力量建设,推动全员协同合作,共同参与育人工作。比如可以在教师考核评价中增加思政育人的要求,制定和量化“立德树人”评价指标,设立专项育人课题和研究基金等。围绕育人目标,细化任务,构建体系,加强督查,不断完善育人“责任链条”,形成工作“闭环”。高校党团组织要把自身建设阵地前移,把学生作为党团组织建设的主力军、生力军。各学院基层党组织要把转变工作作风、创新工作方法作为自身建设的背景,同时把转变工作作风、创新工作方法作为自身建设的强劲动力。学校党委、宣传部、组织部等部门要高度重视参与协同工作人员的理论素养,培育工作人员的协作意识,各二级学院党组织要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定期开展工作反思与交流,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优胜劣汰,始终使部门协同战线上的同志保持高水准,形成三全育人教育工作的强势。

(3)网络育人协同互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思政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进一步加强思政理论课的课程体系建设,突出实践导向,促进知行合一,丰富教学内容,注重教学效果和课程体系间的衔接,切实提高思政理论课的育人功能,引导大学生将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成果向实践转化、向社会辐射。高校要大力加强思政网络建设,强化网络育人功能,在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同时坚持主线贯穿,围绕民族复兴、凝聚青春力量等主线,发挥网络的主渠道作用,拓展学习平台,发挥示范效应。要突出价值导向,激发学习动力,开发和开设大学生理论学习慕课和视频公开课,推动各类专业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课程思想政治协同效应。着力打造哲学社会科学“特色示范课”“名师示范课”,推动形成学习热潮。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

(4)育人平台协同联动。侧重大学生正确“三观”的培养,将实践育人理念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通过调研考察和服务体验等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拥有新时代的家国情怀,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担当。开展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复兴重任等主题的教育实践活动,寻访初心,做新时代的见证者。打造社会创新实践平台,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传承弘扬红色精神紧密结合,组织师生开展红色革命社会实践活动,把学习践行新思想融入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创新创业等活动,发挥学习实践的辐射效应。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结合”的教育体系,用整体环境塑造人。学校可依托“新生导航计划”开展“有故事的青春”“青春华广行”等各类校园主题活动,整合各类育人平台,构建纵横“新媒体矩阵”,实现与青年学生的育人平台协同联动。

四、结语

教是手段和过程,育是目的和结果。教育工作者的初心就是培养人才,一要培养成人,二要培养成才。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大力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多角度设计、全方位持续推进三全育人工程的模式创新,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13-353.

[2]中共中央宣传部编.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版)[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186-209.

[3]刘诚,黄璐.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模式研究[J].广西教育,2017(11):49-51.

[4]崔伟.基于三螺旋理论:新常态下的高校青年创业型人才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17(12):25-28.

基金项目:国家档案局2013年度档案科研项目“广东客家文化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共享平台建设”,项目编号为2013-X-40。

猜你喜欢

模式创新三全育人
构建二级学院 “三全育人”新模式
构建二级学院 “三全育人”新模式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全育人”培育模式新探
金融支持精准扶贫模式创新研究
高校校园招聘模式创新探究
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创新
基于手机应用软件的幼儿园家园联系模式创新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