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历时语料库的 “赞” 字义项演变调查

2021-08-09冯文蛟

文教资料 2021年13期

冯文蛟

摘   要: “赞”字早在先秦就已出现,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赞”字的义项及比重在长期使用和发展过程中不断变化。探索“赞”字义项的历史演变对于古代汉语词义研究有着重要意义。运用历时语料库对“赞”字从上古汉语到现代汉语时期的义项演变进行分析,通过定性与定量分析,描述词义发展过程的趋势和特点,并与《汉语大字典》中的“赞”字条目进行比较,旨在为字典的进一步修订提出建议。

关键词: 赞   义项演变   历时语料库   《汉语大字典》

《汉语大字典》收录单字超过五万六千个,较完备地反映了汉字音形义的发展,具有很强的权威性。本文以《汉语大字典》为对照,运用科学的方法分析历时语料库中“赞”字的义项分布,旨在为字典的修订和删改提供參考。

一、“赞”字义项的历史演变

(一)上古汉语(西周-西汉)

在汉语词汇尚未实现复音化时,通常是通过增加单音节词,为每一个新词都创制全新语音形式或者在已有语音、汉字的基础上添加新的含义,再或者在现有语音的基础上稍做改变以表示新的含义。这些方式都可能导致单音节词因为承载过多词义而不堪重负,无法准确、经济地表意,使得词与词之间的区别性降低。

上古时期,“赞”字并未出现明显的复音化趋势,只是在原本意上引申出其他意义。如表1所示,根据语料库统计,“赞”字常用在有关祭祀仪礼过程的记录中。“赞”在本义的基础上引申出动词“帮助”,如“弃人失谋,天亦不赞”(《国语》)和动词“辅佐”,如“子若能以忠信赞君”(《国语》),扩大引申为形容词“帮助祭祀的(指人)”;引申出动词“取出、献上”,如“祭祀,则赞射牲,相孤、卿、大夫之法仪”。(《周礼》);引申出名词“助手”,扩大引申为动词“实现”,扩大引申为动词“赞颂”。

由此可见,在上古汉语中,“赞”字常常用在记录祭祀活动和朝堂大事的文字中。如《左传》中的“晋为不道,是摄是赞,思肆其罔极”,《周礼》中的“以八命者赞三兆、三易”,此时的“赞”字是纯粹的书面语。

(二)中古汉语(东汉—隋唐)

根据语料库显示,在中古汉语时期,“赞”作为文体形式出现的频率大大提高。一方面,作为一种抒情文体,成为时人赞扬人、物的文学形式,另一方面,成为歌颂佛祖的文辞的专有名词。此外,在纪传体史书和部分传记文本的篇末,常用“赞曰”引出对于某人或某事品质和贡献、影响和意义的赞颂。

佛教作为一个宗教,得到政府的承认崇信,在中国初步建立始于汉明帝时期。此时,“赞”作为佛教用语的义项开始出现,并且占据一定的比例。魏晋时期,国家政权更替频繁,思想自由开放,文化上获得巨大发展。时人对于人物的品评着重在外貌和精神气质,“赞”作为一种由衷抒发真情、表达感情的类似散文的文体,“纂集其美而叙之”,达到一个创作小高峰。

随着儒学、佛教在国内的进一步发酵、发展,中古时期,中国人的辩证思维方法和崇尚对称和谐的文化心理大量反映在汉语词汇中。由于汉民族对于对称的偏爱,词汇出现了由单音节向双音节发展的趋势。“赞”的语素化趋势逐渐明朗。出现“赞谒”“赞见”等联合型复合词,唐朝出现官职“赞善”,掌传令、讽谏、赞礼仪、教授诸郡王(指太子之子)经籍。作为引申义“参与”,赞也进化出“赞议”“赞决”等动宾复合词。此时的汉语更具音乐性,语音上成双成对,平仄相间,节奏匀称,对仗工整,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唐代文学作品的发展与成熟。然而“赞”字的复音化进程并未全部完成,在表达诸如“帮助”“参与”和“同意”这样的意义时,依旧使用单音节词。

上古时期,单音节词占主要地位,中古时期,多音节词后来居上。由单音节词发展至多音节词大致有三种方式。一是添加虚词语素,即添加前缀或后缀。二是用双音节词重新定义该单音节词,如口之于嘴巴。三是添加意义相近或相同的实词语素以补充说明。就中古时期的“赞”字而言,由单音词向多音词发展的方式为增加实词语素以明确词义。

“同意”这个义项第一次出现,如六朝时期,《全刘宋文》中的“若历城郁州可至(一作“有可致之理”),下官敢不高赞”。唐朝时期,松赞干布的大相禄东赞以“赞”作为他次子的姓氏,“赞”的义项再次增加。

隋唐以来科举制度成为天下读书人改变命运,加官晋爵的重要途径,唐王朝借助政治权利、世俗利益及儒家传统知识紧密联系,通过科举制度将这种具有强烈意识形态色彩的知识强加给当时最具影响力和传播力的人。“学而优则仕”的思想,甚至影响至今。此时的人们减少了对于鬼神的崇拜,转而向君主、权势等功利事物屈膝,这些社会现状通过“赞”字作为祭祀性文字出现的频率急剧降低,在作为政治性文字中出现的频率依旧不低的情况可见一斑。

(三)近代汉语(北宋—晚清)

在近代汉语中,“赞”的“帮助、辅助”的义项出现频率依旧很高,但是作为本义的“进财货以求谒见”这一义项不再常见,与宗教祭祀有关的义项只剩下“歌颂佛祖的文辞”。在宋元明清时期,虽然佛教受到道教、儒教等宗教的冲击,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依旧倚仗统治阶级的扶持,获得了一定的发展。

在这一时期,“赞”的双音节化现象繁盛,在诸多情况下以双音节词形式出现。如“见我竖起拂子,便礼拜赞叹”(《禅林僧宝传》),“人有好处赞扬他”(《口语·老乞大新释》)。“帝令侍中赞引,呼‘陇西太守前”。“赞善”这一官职的意义不同于中古时期,变化为“陪读的女官”(《红楼梦》)。语料中“赞成”“赞叹”“引导”这些义项,原本单音节的“赞”就可以表示,在近代汉语中出现了双音节表意的状况。

(四)现当代汉语时期(辛亥革命至今)

在现当代汉语时期,“谒见”“选拔”“引导”等政治性很强的义项已经消失,“赞”不再是主要服务于朝堂政事和宗教祭祀的礼仪性文字,更多地贴近普通人的生活,“同意”成为使用率最高的义项,“称赞”的使用率有大幅上升。“辅助”这一具有一定政治意义的义项随着封建王朝统治的推翻最终消失,“帮助”依旧留存在现代人的语言中。白话文的兴起大大冲击了文言文,作为抒情文体的“赞”从文言文转化为白话文,出现的比重逐渐减少。新中国成立后的宗教政策是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佛教不再是举国上下推崇的宗教,所以“赞”作为“歌颂佛祖的文辞”这一义项出现的概率有所下降。

语言学家陈原先生认为:“凡是社会生活中出现了新东西,无论是新制度,新体制,新措施,新思潮,新物质,新观念,新观念,新动作,总之这些东西都要在语言中表现出来。”2013年,网络上出现红词“点赞”,源于网络社区的“赞”功能。在“点赞”这一词出现时,它的意义指点击“赞”这一图标。“赞”本身有“同意”“称赞”的意义,所以“点赞”除了表示点击“赞”图标外,还透露出人们“表示支持和鼓励”的情感。例如“爱她就给她最好的,看完别忘了给点赞啊”。2013年,微信和微博快速发展,“点赞”出现的频率逐渐提高。2018年,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应用软件的出现更是让“点赞”一词出现频率大大提升。“赞”字这一意象的产生和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实际上,“赞”字早就在网络上流行了,2008年的《最新网络交际用语》就收录了“赞”,因为传播了正能量并且贴切当代网民的上网浏览习惯,所以很快就获得了人们的青睐,逐渐出现“点赞”“求赞”“集赞”等词汇。此外,“赞”的流行可能受到了吴方言的影响。在吴方言中“赞”就是好,随着上海、苏州等吴方言地区越来越强大的影响力,吴方言词汇可能从方言词转化为普通话的基本词汇。

二、语料库与字典对比分析

将调查结果与《汉语大字典》中“赞”字义项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如下:

由对比可见,《汉语大字典》对于“赞”字义项的收录情况与语料库调查结果基本一致,但漏收了“同意”“歌颂佛祖的文辞”“代理官职”这些义项。根据语料库统计,“同意”是“赞”的常用语义,从中古时期就存在,在近代汉语中的使用频率更是高达49%。“歌颂佛祖的文辞”这一义项在中古时期出现,该义项沿用至今。作为网络用语的“赞”在2013年已成为“年度热词”,建议补录上述义项。此外,《汉语大字典》将“帮助”和“辅佐”列为同一义项。笔者认为“辅佐”更具备政治意义,应将两者区分,现代汉语中“赞”的“辅佐”义项已消失,“帮助”这一义项依旧存在。

三、结语

通过对“赞”字的古今语义分析,可以发现:如今古义中带有政治或宗教意义的“觐见”“辅助”“帮助祭祀的(指人)”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由“赞”表示的文体失去了原有的活性。剩下的“同意”“称赞”和“帮助”拥有旺盛的生命力,并在现代语言中衍生出新义。对比《汉语大词典》和语料库,可以发现字典对于“赞”字的释义尚有完善的空间,通过语料库对汉字进行定性、定量的研究对于字典辞书编纂工作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

参考文献:

[1]ccl语料库检索系统[DB/OL].ccl.pku.edu.cn:8080/ccl_ corpus/.

[2]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K].武汉:崇文书局,2010.

[3]孙昕.基于历时语料库的“度”字义项演变探微[J].汉字文化,2020(9).

[4]董守志.上古-中古汉语复音词的衍生及其发展[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8.

[5]赵国权,孟亚.权力、教育与思想世界——论唐代科举考试制度对知识、思想世界的影响[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

[6]付开平.论“贊”字的词汇化[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