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麻九畴《邓州重阳观》初探

2021-08-05雷丹丹

大众文艺 2021年13期
关键词:邓州元好问南阳

雷丹丹

(郑州大学,河南郑州 450000)

关于麻九畴的文章不多,将其分为两类,一类围绕麻九畴的医学思想,多在张子和(张从正)的《儒门事亲》中略有体现,本文不再赘述。一类围绕麻九畴个人经历展开,因关于麻九畴史料记载不多,多在元好问《遗山集》、刘祁《归潜志》中,正史里《金史》《元史》也为他列有传记,本文借麻九畴在南阳邓州撰写碑文《邓州重阳观记》,探寻麻九畴的个人经历与人生影响,作为活跃在金末元初的医家、诗人,在南阳区域活动,给予这个地方带来的影响。是对南阳地区道教发展的重要切入口,也是对麻九畴医者形象的完善刻画,文章粗鄙,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只能在现有史料中管中窥豹,略做简要分析。

一、麻九畴与碑刻内容

金代末年,全真教已经在南阳地区站稳脚跟。女真政权被蒙古人推翻以后不久,金末著名诗人、史家元好问的文章内容充分阐述了道派全真教在女真统治下的北中国地区的勃勃生机与扩张程度。其中“全真教的发展,‘南祭淮,北至朔漠,西向秦,东向海’。”[1]可见全真教的发展情况。在金政权晚期的1226年至1231年间,元好问曾在镇平、内乡和南阳等地出任地方官。因此,他的观察完全是自己对全真教在汉淮河流域发展状况的亲身经历为基础。进一步而言,金朝末年诗人、医家麻九畴(字知己,1183-1232),与元好问是挚友,曾为南阳邓州的一座全真道观撰写过一通石刻碑铭。

碑文证实,金朝末年全真教在南阳地区的发展势头就已经相当活跃了。邓州拥有一座崇祀老子的古老道观。金代末年,邓州镇防营偏校王立在这座道观的基础上建造了重阳观。根据麻九畴的记载,王立出生于山东登州蓬莱(自十二世纪初以来,蓬莱就是全真教之大本营)。王立在青年时期得到了王重阳众弟子的点拨。作为地方官员戍守金朝边疆数十年以后,年迈的他对年轻时所学的全真教义仍然记忆犹新。凑巧的是,在南阳西部的邓州正好坐落着一座纪念老子的古老宫观。因此,王立组织人力清除这座宫观中的杂草,并对之进行了重修。之后,挽留王道贤、韩炼真、刘志刚(均系王重阳的弟子)等几位道长主持这座道观。在征得朝廷的特许之后,王立将其命名为重阳观,以示对王重阳的怀念。在重修过程中,各种物资、神像、田产、修复工具和人力总计开销两万,均为王立全额出资。可见王立受到全真道派影响之深远。

二、麻九畴与南阳渊源

(一)背景

金代,南阳地区道教的历史与朝廷的宗教政策的联系日趋紧密。由于朝廷对各种宗教多采取宽容的政策,因此南阳与道教的发展也很迅速。尤其是到了元代,全真教开始活跃,成吉思汗曾召集过丘处机西行讲道,南阳镇平存有太极观,观中存有一方碑刻。据当地碑刻记载,这座太极观是丘处机在镇平逗留期间所创。由此可见,金元时期,道教全真派已经在南阳蓬勃发展。同时南阳地区在地理环境上,是与南宋的地理交界点,南阳邓州归属金代,与南宋隔淮河而治。淮河源头又在南阳东南一隅。此地的民众思想和宗教需求更为强烈。最开始是北宋治下,后成为金代少数民族治下,当地的宗教需求和医学思想更为丰厚。

麻九畴在南阳出现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好友元好问在此地做地方官,有游山访友之好。一方面也是麻九畴最初儒士耻于事夷,主观上切断了仕途,晚年转而习医,在金宋边界出现徘徊的情怀。

(二)生平

在金统治的一百余年里,壬辰岁有二:一是大定十二年(1172年),一是天兴元年(1232年),由元好问活动范围,往前推五十年,即大定二十三年(1183年),为麻九畴生年。

麻九畴(1183~1232)金代文人、医家。字知几,号征君,初名文纯,易州(今河北易县)人,一说莫州(今河北任丘)人。正大三年赐进士及第,应奉翰林文字,未几谢病而去。晚好医方,与名医张从正游,尽传其学。天兴元年卒于战乱。其为文雄丽巧健,诗则精深峭刻,力追唐人,颇为赵秉文所赏。

元好问专门写有一篇《麻神童》[2]记载了麻九畴及其他的事迹。

麻九畴字知己,献州人。三岁识字,七岁能草书,作大字有及数尺者,所至有神童之目。章宗召见,问:“汝入宫中,亦惧怯否?”对曰:“君臣犹父子也。子宁惧父耶?”上奇之。明昌以来,以神童称者五人:太原常添寿,四岁作诗云:“我有一卷经,不用笔写成”;合河刘文荣,六岁作诗云:“莺花新物态,日月老天公”;刘微七岁,被旨赋《凤皇来仪》;新恩张世杰,五六岁,亦召入,赋《元妃素罗扇画梅》云:“前村消不得,移向月中栽”,其后常隐居不出。余三人皆无可称道,独知几能自树立。一旦名重天下,耆旧如闲闲公,且以“徽君”目之而不名云。

另外,在元好问所编《中州集》[3]卷六中有一篇麻九畴的小传,对其幼年聪颖的描述几乎同上引文基本相同。《金史》卷一百二十六《麻九畴传》主要史源就是元好问的两篇文章。《大金国志》中对麻九畴的描写几乎无差别。在北阳山读书,后壬辰是年,遇到战乱消亡而死。但是在《归潜志》与《金史》中对麻九畴的描绘更为详细,从中可以更加清晰明朗地对麻九畴形象做更深层的了解。

麻九畴字知几,最初名为文纯,易州人,在元好问的中州集里是莫州人。子小聪明,擅长草书,金史说他三岁识字,七岁能草书,能写诗,号神童。这也在元好问的神童记里得到证实。麻九畴不仅出类拔萃,还在金的童科有所成就。后来去太学,学习刻苦,为赵秉文等人所熟知。南渡以后,精通经学义学,定兴末年,在开封府考试,诗词第三名,经义拿到第一名。后来去南方考试,依旧如此。名声大震。可见麻九畴幼时聪慧,少年也十分具有才能。按照他的走向,会是儒士入仕做官的正常路径。

及廷试,以误绌,士论惜之。已而隐居,不为科举计。正大初,门人王说、王采苓俱中第,上以其年幼,怪而问之,且知知几为师,近臣言其有才学,平章政事侯公挚、翰林学士赵公秉文俱荐之,特召赐进士第。以病,不拜官,告归。病已,赴调,授太常寺太祝。俄入翰林,复以病去,居郾。久之,北兵入河南,天兴元年。知几挈其妻孥入确山避乱,后复出,为兵士所得,驱之北边,至广平病死。按金史,年五十九。[4]

天有不测风云,在廷试的时候,麻九畴出现失误,没有进榜,士人皆为可惜。后来麻九畴就隐居,不再往科举方向发展。直到正大年间,麻九畴的门人学生都上榜中第,圣上奇怪为什么这么年轻,后来知道是麻九畴教授,再加上身边官宦说麻九畴极有才华,赵秉文又非常推荐,故圣上特召麻九畴为进士。麻九畴生病告假不授官。待病好,进仕途,后因病又辞官,居住在河南郾城,后来宋金发生战争,在天兴元年,麻九畴带着妻子进入确山避乱,后来被士兵带到北方,到广平去世。

知几为人耿介清苦,虽居贫,不妄干求,卓然以道自守。然性隘狭,交游少不惬意,輙怒去,盖处士之刚者也。初,因经义学易,后喜邵尧夫皇极书,因学算数。又喜卜筮射覆之术。晚更喜医方,与名医张子和游,尽传其学。为文精密巧健,诗尤奇峭,妙处似唐人。尝作透光镜篆韵诗,按二诗载中州集。人争传写。后以避谤、畏时忌,持戒不作诗,益潜心为易学。与张伯玉、宋飞卿、雷希颜、李钦叔及余先子善。先子初摄令郾城,日与唱酬为友。后知几试开封,先子为御史,监试,而王翰林从之、李翰林之纯为有司,因相与读举子之文,见其有雄丽者,相谓曰:“是必知几。”因擢为魁。已而果然,士林以得人相贺。晚为赵闲闲所知,有送麻徵君序并诗云。[5][6]

麻九畴为人清苦,以道自守。这与他个人经历有关,因少时体弱多病,故与道教结缘,这也是他晚年入医与道教的不解之缘。正大四年(1227年),麻知几特赐及第,杨宏道作《喜闻特赐麻知几及第》:“麻子明经术,诗名亦远扬。连年不中第,扫迹欲深藏。广誉开宸极,新恩照敕黄。少时以病罢,归路益生光。”关于麻九畴特赐及第之事,见于《金史·麻九畴传》:“平章政事侯挚、翰林学士赵秉文连章荐之,特赐卢亚榜进士第。以病,未拜官告归。再授太常寺太祝,权博士,俄迁应奉翰林文字。”从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出麻九畴的授官事迹,包括他少年曾因病辍举,现在特赐及第后,辞官归隐亦为人所称颂。

麻九畴后教授学生王磐在元代进入新的仕途中心,成为东平学派的代表。《金史·麻九畴传》记:“九畴初因经义学《易》,后喜邵尧夫《皇极书》,因学算数,又喜卜筮,射覆之术。”王磐“从麻九畴学于郾城”,26岁即登正大四年(1227)经义进士第。刘赓则在年少时从其祖刘肃居东平,“师事鹿庵(王磐)先生”。王磐晚年撰《鲁斋先生画像赞》赞许衡:“气和而志刚,外圆而内方。随时屈伸,与道翱翔”。王磐虽然从麻九畴那里学到邵雍的《皇极经世》的思想,但邵雍与程朱之学毕竟有所不同,也说明了东平派的代表人物对理学新思想内容的认可。

三、小结

总的来说,麻九畴在金末元初中都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在战争纷乱的背景中,起着衔接的作用,承上是对金元时期的儒学思想和道教发展做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启下是教授门人传播思想,尤其是以王磐为例,在元代政治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和宋子贞、元好问、李世弼、李昶、张特立、张昉等人形成东平学派,后来与南宋理学融汇形成元代的理学思想,其中重要代表人物也都在元代进入官僚机构。

通过碑刻内容和在南阳地区发现麻九畴的撰文碑刻,对麻九畴的形象刻画更为精准。如果我们简要以麻九畴医者形象出现,从而过于简单,不够全面。通过史料分析,我们发现,与其说麻九畴是医者,倒不如说他是儒生更为准确,在儒学科举投奔无门的情况下,他更能代表当时的士人儒学入医的社会历史现象。

猜你喜欢

邓州元好问南阳
河南邓州“四议两公开”工作法 解锁乡村治理有了“金钥匙”
如果觉得人生太难,就去读读元好问
如果觉得人生太难,就去读读元好问
南阳汉冶特钢有限公司
元好问诗歌通释三则(七)
“中国·邓州第四届《红楼梦》读书竞赛总决赛”综述
南阳:高质量开展人大工作评议
移巢别处觅雕梁
点绛唇
庞振坤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