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古典舞《雨花石的等待》当代审美创新

2021-08-05

大众文艺 2021年13期
关键词:雨花石古典舞红星

徐 熳 肖 智

(燕山大学,河北秦皇岛 066004)

群舞《雨花石的等待》(又名《半个世纪的等待》)该作品由孔德辛、郭海峰和冀晓春编导,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演出。作为一部革命历史题材的舞蹈作品,正是以南京雨花台烈士许包野与妻子叶雁萍的革命故事为创作原型,从个体视角出发讲述了妻子独自等候投身革命的丈夫半个多世纪的故事。该作品运用古典舞语汇元素塑造了一位忠贞、纯情坚毅的女性形象——妻子叶雁萍,同时女主人公又是英烈属这一类群人的典型代表。情感表达方面,在表达个人维度的“小我”情感之上升华到家国情义的“大我”抒怀。舞蹈《雨花石的等待》正是以个体视角来呈现时代变迁,在抒发个人情感之时为集体代言,这也使得该作品能在众多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获第十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古典舞奖之殊荣。

一、个体形象与群像形象之同构

舞蹈《雨花石的等待》以烈士许包野的妻子叶雁萍为个体形象,通过独舞和群舞的配合,表现了群英烈属等待为国出征丈夫归来的形象,通过她(或她们)的视角来阐述没有硝烟的战场背后的故事。

1.个体形象的深度描摹

舞蹈《雨花石的等待》中的第一个场景,昏黄的灯光下一位青丝少妇挺立着后背侧坐在藤椅上,视线聚焦于手中紧攥着的那封泛黄的家书。该家书成为贯穿舞蹈发展始末的重要线索,而由这家书引发出舞蹈动机——“望”。整个舞蹈围绕着独舞的“望”展开,在道具的配合下将古典舞气息和技巧与生活化的动作相结合,呈现了女主人公在“守望家书”“凝望爱情”和“仰望红星”等三种不同“望”的状态中的外立面,力图塑造更为丰满的人物形象。

当回归现实漫长且孤寂的等待又是痛苦的,女主人公内心苦楚挣扎的一面则是通过具有现代质感的表情性动作和古典舞技巧相融合的方式刻画。如借助凳子完成的腾空后踢腿,面对五点方向的云肩转腰转身接前桥等一连串流畅的技术技巧动作。将内心的悲愤也好、失落也罢凡此种种悲痛化作极具爆发力的技术动作。凝望爱情的“望”中女主人公,是一位纯情地对美好爱情充满期许的少妇,也是一位痛失丈夫情绪崩溃的妻子,更是人本位关照下“血肉丰满”的个体。这也是该形象不同以往革命时代女性形象的重要面相所在。

2.群体形象的集体标识

舞蹈《雨花石的等待》作为一部群舞作品,其群舞部分并非“移动的背景板”,而是英烈属这一群像的塑造者,就是该类群人。群像塑造注重在英雄烈士亲属们这一类群人的身份标识。该身份的明确标识在舞蹈末段当红星出现,女主人公拿出信封中的红星高高举起,所有舞者簇拥成团共同仰望那高举着的红星,此时主体人物隐匿于群体之中,所有的舞者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烈士家属,红星在她们手中传递着,似乎在共享着这份革命的力量。

3.个体与群体之互动

“关系是指单、双、三人舞在群舞中的运用,主要处理局部画面与整体画面的关系问题”,这里的局部与整体可以视为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在《雨花石的等待》这一舞蹈中的局部对象主要是指其中的独舞,整体更多指群舞。如果说独舞的动作语言是具象地刻画了人物多样貌态,那么女主人公的内在世界则是通过队形调度来呈现。“舞台调度是可以看见的形象的内在生活的图线,是人物精神生活在每一瞬间通过确切的造型形式的表现。”也就是说,舞蹈调度是舞者在舞台空间中用身体占有空间的方式言说,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舞蹈《雨花石的等待》中群舞调度便是充当了主人公的内在精神世界外化显现的作用。

此外,个体形象的塑造背后是群像的描摹。该个体形象是革命亲属们这一类群人的典型代表,女主人公是千千万万女性英烈属的缩影。在守望中有对丈夫及整个家庭的依偎和忠诚,在仰望红星时有对英烈们投身革命坚定不移地支持及自身坚定的革命立场,同样作为一位女性,也会有对爱情等美好情感的期待与憧憬。也就是塑造个体形象时,将集体记忆熔铸其中,在“这一个”中能窥见“这一群”。最终,局部与整体间形成良性互动,个体与群像同构达到人物形象塑造的最优化。

二、小情与大义之同诉

吕艺生在《中国古典舞美学原理求索》中提道“‘立象以尽意’是古典舞的目标,也是其程序。”中国古典舞的审美中“意”与“象”的结合旨在“宣情尽意”,舞蹈中个体与群像同构的人物形象旨在宣叙情感表达意旨。

1.主体意识的关注:人文关怀

在“守望家书”中的“望”围绕着那封有象征意味的“家书”展开,无论是女主人公还是群舞舞者的行动都紧随着信件而动,表达了女性作为独立主体的情感诉求所在。

在“凝望爱情”中,女主人内心对美好爱情与幸福婚姻的期盼化作一股洪流,冲破传统的藩篱尽情地抒发着对丈夫那份浓烈的爱意。

从“守望家书”与“凝望爱情”中女主人公的情感诉求来看,是一种“小我”情义的抒发。无论是个体对于家庭的依赖与家庭对个体的庇佑,还是妻子对丈夫的思念与爱意表达都集中体现出个体的需要和关注。再者,从这两个“望”的状态转变上看,“守望”中的随动状态(被动)到“凝望”中主动表达的这种变化与人物原型所处历史语境相暗合——女性主体意识觉醒于十九世纪末20世纪初。多元的“外立面”与内在情感转向相契合这本身就是对人的主体性的一种关照,历史语境与现实审美相契合中能望见浓厚的人文关怀。

2.群体主流话语的抒发:家国情怀

在关照个体命运走向与情感诉求的同时又要在一个个的个体中寻找共性诉求之处,而这共性正是一个时代的主流话语。在舞蹈中透过叶雁萍的视角来呈现烈士亲属们这一类群人,尤其在“仰望红星”中所传达出的革命立场,是该类群人身上的共性所在,并以此阐发时代所召唤的革命精神,及宣扬信仰的力量之所在。

“凝望爱情”中的望更多强调的是个体情感诉求,是一种“小我”情感的诉说。当个人诉求与集体话语相遇时,一方面是个人诉求让位于集体利益,另一方面实际上个人诉求又在集体利益实现的基础上得以满足。因为,“家国情怀”是人持有的“家国同构”理念,是把“家”与“国”的关系看成是一个整体的观念。这也就有了舞蹈最后集体共同的“仰望”,和红星再次回归于女主人公手中成为其人生的慰藉。

三、守正与出新之同向

1.内容表达上恪守正“道”

《雨花石的等待》作为一部古典舞剧目,用创造性的身体语汇塑造人物形象,表现革命精神这是该作品一大创新之处,也是紧扣时代话语之处。

在情感表达方面,通过“小我”表达“大我”的创作理念,是使该作品能够获得本届荷花奖的一重要原因所在,同时这又是整个时代对文艺作品的要求所驱。该作品的成功为中国古典舞在情感表现上提供了更多可能与选择。

2.动作语言上再造出新

舞蹈《雨花石的等待》中创造性的身体语汇是基于古典舞身韵上再造的结果。在古典舞内在审美精神引领下,将古典舞中的“身韵”元素进行解构,并与作品中人物的现实性相关联进行语汇上的创新再造。

舞蹈《雨花石的等待》中的舞蹈动作整体上更注重服务内容表达,不拘泥于元素本身,而是注重元素向语言转化。舞蹈动作的内在韵律中有古典舞的元素,外部形态则更具有现代质感,内外统一将传统元素进行现代化与抽象化的转化,最终呈现出一种“熟悉的陌生感”。这与“新古典舞”的发展诉求是相一致的。此外,此届“荷花杯”中群舞《茉莉芬芳》和《榫卯》等作品,在舞蹈语言上都呈现出这种特点。

从《雨花石的等待》在人物塑造和情感表达等内容表现上新的尝试,可以看到当下中国古典舞的创作所呈现的新趋向。中国古典舞也可以关照革命历史,从真实人物形象塑造出发表达真实情感,讲述真实故事以服务人民,坚守文艺之“正道”。中国古典舞本身就是一个当代建构的舞种,是当下的人们对古典精神的一种认知,语言上的突破再造成为摆脱复古桎梏勇于“出新”的重要途径。将古典舞中的传统元素与时代精神情感相融,使作品既能反映时代诉求,又能坚守传统精神文化之内核。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在这样一个以“人民”为中心的时代语境下,“为人民而舞”成为当下舞蹈创作的理想追求所在。正如该作品的主创团队成员在接受央视《中国文艺报道》栏目专访时所言“文艺作品的‘根’要落在人民大众之中,我们的作品正好印证了这一理念。”从舞蹈体裁角度而言,当下的中国古典舞的已从“传统古典舞”转向“新古典舞”的发展道路,而“新古典舞”的实质在于“超越古典时代意识形态的现代性文化诉求和艺术审美品质”,也就是说“古典”不等于“复古”要将传统与当下相勾连,以展现中国古典舞在当代的审美追求。也正是时代所驱和古典舞自身发展所需,当今舞蹈创作方面不断努力探索一条守正与出新同向的发展之道

猜你喜欢

雨花石古典舞红星
中国古典舞身韵的审美特色分析
中国古典舞身韵在古典舞基训中的重要性研究
美丽的礼物
雨花石的文化之旅
雨花石的文化之旅
高校古典舞教学中的表演素质培养策略研究
我国古典舞身韵教程教学探讨
红星闪闪迎国庆
一类导函数流行题的诊断
闪闪的红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