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2021-08-05张巍韡
张巍韡
(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北京 100000)
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作为志愿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适应群众文化需求,适应志愿服务专业化发展趋势,逐渐形成的一个重要的志愿服务门类。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文化和旅游志愿者主要是指具有一定文化艺术专长、旅游知识技能、热心公益文化和旅游事业、志愿为他人提供非营利、非职业化文化和旅游服务的社会各界人士。与普通志愿服务相比,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的专业性更强,主要围绕文化艺术服务、旅游景区服务开展活动。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顺应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潮流和时代要求,深刻把握文化和志愿服务的地位作用、使命任务、发展趋势,对于广泛开展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推动形成全社会崇尚志愿精神、热心志愿服务的良好风尚具有重要意义。
一、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取得的成效和经验
2010年以来,文化和旅游部(原文化部、国家旅游局)先后启动了“春雨工程”“阳光工程”“圆梦工程”和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宣传推选等重点志愿服务项目。经过各地各有关单位坚持不懈的探索与实践,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采取有力措施,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推动形成全社会崇尚志愿精神、热心志愿服务的良好风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喜人态势。截至2020年底,全国注册文化和旅游志愿者超过一千万,各类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队伍不断壮大,众多青年志愿者用青春热血报效祖国,超过40万的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队为千家万户点亮美好生活,文化艺术和旅游专业人才各尽所能、各展所长,汇聚起推进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
(一)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为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开展营造了政策环境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党的十九大提出“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关爱行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和《志愿服务条例》就开展基层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活动提供了遵循。事实证明,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事业蓬勃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最根本的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坚强领导。经过不断实践探索,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已经不再是一项由地方和社会自主开展的公益活动,而是成了公共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同行,为推进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全面开展提供了重要契机,营造了政策环境。
(二)群众是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的活力源泉
我国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从无到有,经历了由动员文化和旅游系统人员参与为主逐步向社会化发展的过程。特别是“春雨工程”“阳光工程”“圆梦工程”的开展和宣传普及,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参与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的人员越来越多。事实证明,没有群众的主动投入、广泛参与,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就不可能取得成效。将社会力量以志愿服务方式引入基层公共文化建设,必须始终以基层群众为主体,激发主人翁精神,最广泛地发动群众参与,建设数量充足、构成多元、扎根乡土、富有活力的志愿者队伍。通过畅通渠道、创新载体、搭建平台,广泛设立有人员、有项目、有管理的服务站点,推出更多群众喜闻乐见、便于参与的服务活动,群众参与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总体形势不仅呈现量增长、面拓宽的局面,深度参与、持续参与的特征更加凸显。志愿积分、星级认定、礼遇关爱等激励措施,让志愿服务参与者产生了浸润其中的体验感、乐在其中的成就感、受惠其中的获得感,实现了志愿与服务的良性互动。
(三)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供需有效对接使品牌深入人心
实现有效供给,是深化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的当务之急,也是赢得群众欢迎、让群众满意的根本。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持续加大供给力度,提高供给效果,依托品牌项目推出了更加丰富、更加精准、更加优质的服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春雨工程”着眼于丰富边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维护边疆和谐稳定的大背景,以满足边疆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主要任务,搭建了内地与边疆文化交流的平台;“阳光工程”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县(市、区、旗)为重点,招募志愿者组成志愿服务团队深入基层文明实践所、站,协助管理村文化活动室,开展政策宣讲,组织群众文化活动,培训业余文艺爱好者等,让广大群众感受到党的声音就在身边、党的温暖就在身边、美好生活就在身边;“圆梦工程”以乡村学校少年宫等为重点,让文化能人、文艺骨干、非遗传承人作为文化志愿者,定期对乡村学校少年宫学生开展艺术培训和辅导,提高了农村未成年人的文化艺术素养。
(四)科技创新为推动文化和旅游服务提供了有力支撑
充分发挥科技对文化建设的支撑作用,及时将新技术、新成果转化应用,为不断拓展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各级公共文化机构主动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新形势,调动各类社会资源,积极搭建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交流平台,取得了新进展。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着力打造可在手机端和PC端同步服务的“中国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系统”,集文化和旅游志愿者(团队)的信息发布、招募管理、活动展示、数据统计等为一体。四川省文化馆依托数字文化馆建设,创建文化志愿者信息管理平台,提高志愿服务组织管理水平。各地开设的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网站、微博公众号、微信服务号、手机APP等登录渠道,为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实现统一化管理和监测搭建了良好的网络平台,也为探索“互联网+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模式奠定了基础。
二、新时代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工作的几点思考
今年是开局“十四五”、开启新征程的第一年,也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做好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工作,必须紧紧围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机制创新为牵引,推动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为团结凝聚亿万群众追求美好生活、实现奋斗目标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一)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大力发展党员志愿服务
志愿精神内含于党的性质宗旨、群众路线,蕴藏于党的红色基因、优良传统,充分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追求。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应注重挖掘党的百年奋斗史所蕴含的志愿精神、志愿文化,组织引导党员干部积极投身志愿服务事业,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优良传统,在为民利民行动中感悟初心使命、赓续精神血脉,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各类志愿服务活动中亮明党员身份、发挥骨干作用,让党旗高高飘扬在志愿服务第一线。
(二)认真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推动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走深走实
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是公共文化领域“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和有力抓手,应聚焦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最突出的需求入手、从最困难的群体做起,帮助解决基层群众文化和旅游方面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通过精心设计推出服务项目、服务清单,组织更多具有文化艺术专长、旅游知识技能的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利用自身特长和优势,提供专业化、高质量的志愿服务。
(三)把握结合点找准切入点,推动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的担当作为
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作为社会公益事业,具有鲜明的社会化特征,也是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有力抓手。围绕重要任务、重要工程、重要活动,结合文化和旅游部门工作实际,推进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制度化、规范化发展,在找准志愿服务的着力点、切入点过程中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群众志愿服务意识和能力,让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人人可为、处处可为,为切实保障群众文化权益、满足精神文化需求发挥积极作用。
(四)建立完善的工作机制,确保文化和旅游愿服务科学规范有序
广泛开展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活动,需要一支热心公益、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作风过硬的志愿者队伍。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必须在提高组织化程度上下功夫,组织化程度越高,志愿服务作用发挥就越突出。进一步强化指挥调度,统一部署、系统安排、协调推进,明确目标任务、时间进度、职责分工,抓好执行落实,做到组织严密、科学高效、规范有序。根据服务项目类别、志愿者专业、服务岗位等对文化和旅游志愿者实行分类管理和动态管理,及时掌握活动进展情况,根据需要不断调整和改进服务内容、措施,做到精准实施、精准服务。
(五)重视保障激励措施,营造有利于推进文化志愿服务工作的良好舆论环境
应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和《志愿服务条例》为依托,从目标聚焦、资源统筹、服务体系、考核监督等多方面发力,建立以精神奖励为主的褒奖激励机制,完善志愿服务记录制度,推选志愿服务典型,对优秀志愿者在就业创业、就医就学、评先评优、社会保障等方面给予适当礼遇,增强志愿者的成就感和荣誉感。通过深入宣传志愿服务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生动展现志愿者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服务群众的感人故事,结合中华文化走出去、北京冬奥会等,向世界展示中国特色志愿服务的发展成就、价值理念和文化底蕴,让中国形象更加丰富、更加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