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高考评价体系下的情境教学案例探究

2021-07-27任仲魁

少男少女·教育管理 2021年3期
关键词:新高考案例分析情境教学

任仲魁

摘 要:文章以贵州易地扶贫真实案例为课堂探究问题情境,将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等概念问题化,以树立人地协调观,感受国家脱贫成就为落脚点。通过引入贵州黔陶乡骑龙村老鸦山的变化,创设情境,设置情境问题,实施小组探究活动,展示探究结论,实施评价反馈,掌握核心概念,让学生通过对主题情境的探究,渗透地理素养的人地协调观的培养。

关键词:新高考;情境教学;案例分析;核心素养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课程理念提到通过高中地理学习,使学生强化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提升地理学科方面的品格和关键能力,具备家国情怀和世界眼光,形成关注地方、国家和全球地理问题及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意识。本文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重要讲话》为课堂探究问题背景,以贵州易地扶贫真实案例为课堂探究问题情境,将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等概念问题化,关注国家发展,树立人地协调观,感受国家脱贫成就。

一、教学背景分析

1. 课标解读

新课标要求本节课需结合实例,解释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从限定条件来看,要求“结合实例”需采用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出问题,开拓学生思路、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发展观和保护环境的意识——人地协调观。

行为动词“解释”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这两个概念。要让学生通过解释认识到区域资源环境对人口数量的支持能力是有限度的,人口数量如果超越这一限度,就会造成资源和环境问题,同时通过对比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两个概念理解二者的联系与区别。让学生理解我国人口政策的正确性和控制人口取得的巨大成就,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 教学目标

(1)通过视频素材,了解我国黔东南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以及该地区历史上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水平,形成区域认知。

(2)结合案例,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分析骑龙村成为深度贫困村的自然原因,归纳影响人口数量及生活水平的因素,学会运用综合思维,分析真实的地理问题,提升地理实践力。

(3)通过案例探究,了解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人类与自然资源需要建立良性循环,以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4)通过学习人口合理容量,学生认识到环境承载力是有限的,人类活动必须控制在地球承载力的极限之内,以培养人地协调观。

3. 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重难点是资源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和区别。

4. 学情分析

黔东南地区因恶劣的自然环境致贫,最后又因国家因地制宜的政策帮扶脱贫。结合黔东南的真实案例,了解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人类与自然资源需要建立良性循环,不仅符合我国当今的社会文化导向,更能促进学生地理逻辑思维的形成,也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协调关系,提高民族自豪感。

5. 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

小组合作学习法、多媒体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

二、教学过程

在本教學设计中,以2020年我国实现全面脱贫的重大成就为课堂教学切入点,以黔陶乡骑龙村老鸦山特困村民组的脱贫致富的真实历程具体案例,设置课前讨论、课中探究、课后归纳三个任务,在课中设计三个探究活动。从我国贫困地区分布情况,过渡到我国黔东南特困村,最后总结归纳影响地区人口数量及生活水平的因素。能够说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制约因素,通过调查某国家或地区的情况,根据人口合理容量的影响因素,初步判断和估计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容量是否合理。

播放视频:《此心安处是我家》片段,聚焦贵州易地扶贫搬迁。

任务一:课前分享

表达要求:学生通过观看视频,阅读课外资料,谈自己在电视或者现实中见到过的贫困地区。试分析当地贫困的原因。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了解我国2020年实现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认知我国贫困地区的具体案例,使学生了解贫困地区的自然环境特殊性,体会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限制性,由此导入新课学习。

任务二:课中探究

探究1:中国南方喀斯特式贫困的原因。

材料1:贵州地区有着最美的山水,有着最淳朴的民族风情,拥有着我国最具有特色的旅游资源。同时,万里大山又埋藏着丰富的有色金属资源,蕴藏丰富的水能资源,这里应该是最美最富足的西南大地。可是,这片大地却是我国连片特困区,就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的地方,在这里进行打破贫困“锅底”的战斗,正在冲刺最后的一公里。

问题1:试分析中国南方喀斯特范围内的连片特困地区的自然原因。

学生活动:结合材料信息,小组合作讨论并确定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贫困的主要影响因素,并总结出该地区的自然特征。

设计意图:通过对材料的解读,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让学生深刻理解自然环境因素对人类活动的限制性。

探究2:结合实例,说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制约因素相关性。

材料2:黔陶乡骑龙村老鸦山曾是一个特困村民组,有23户人家,109人,多年来没有人口增长,在1995年仍旧过着原始,维持温饱都极为困难的生活,人均吃粮22.5公斤,人均收入仅200元。扶贫干部需步行4小时才能入村调研,村民的生活一直受到政府的关注。

问题2:试分析骑龙村人口少且多年人口没有增长的原因。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展示(上传至智慧平台)。

学生活动:结合我国第一个脱贫村,骑龙村的真实案例。分析该地区人口发展特点以及当地村民的生活水平低下的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对材料的解读,培养学生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人类的发展要与环境相适应。并绘制思维导图,强化学生对地理要素的整体性的认知。

探究3:分析解决该贵州特困村现状方法的紧迫性与合理性。

材料3:扶贫干部调研笔记

骑龙村位于海拔1550米的高山上,自然条件差,地面积少,田土总面积60亩,人均0.55亩,且多为中低产田。缺水无电,交通闭塞,多数农民花钱无着落,吃粮靠救济,住的是遮不住雨、挡不住风,千柱落脚的破草屋,且教育落后,文化生活贫乏。如需改善条件,至少投资200万,还不能根本解决村民奔小康的问题。

考虑将骑龙村就近搬迁到生产、生活条件较好的大坝果树基地仅需30万元,不仅可以解决水电路问题,而且群众子女入学近。通过分开发集体荒地,可以增加群众的土地面积。

问题3:扶贫干部经过实地的考察,面对骑龙村的条件犯了难,“脱贫奔小康的路上一个都不能少”,请同学们思考:我们应该如何让这个村庄走出贫困?

学生活动:学生通过扮演扶贫干部的角色,设身处地地分析并解决当地的实际问题,并说明小组设计的原因。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观看扶贫干部的真实日记,体会扶贫干部在我国脱贫路上,遵循因地制宜原则,结合地区特点走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扶贫路,感受实事求是的共产党员精神。通过材料获取和解读信息,培养学生遵循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地理思维,形成关注国家發展的意识。

课后探究:认识到环境承载力是有限的,人类活动必须控制在地球承载力的极限之内,以培养人地协调观。

视频材料4:下山后,“三路”通了,田也多了,地也厚了,水也足了。政府鼓励村民开荒种地,并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选择“香葱”作为该地特色农业项目。一转眼,23年过去。如今的骑龙村已经从23户变成了34户,人口由109人增加到180多人,人均收入达到1.8万元。

问题4:分析骑龙村人口数量以及生活水平变化的原因,并为促进地区经济进一步发展,请提出相应的建议。

学生活动:学生以不同的角度,为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提出建议。

设计意图:通过真实的情境,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深入地理情境,提出促进当地发展的建议。认识到环境承载力是有限的,人类活动必须控制在地球承载力的极限之内,以培养人地协调观。

三、板书设计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刘金.地理必修第二册 教师教学手册[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16.

猜你喜欢

新高考案例分析情境教学
父亲缺失案例分析
冷库建筑火灾特点及调查方法研究
如何打造新高考下的高中物理高效课堂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情境教学模式探究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案例分析
浅析情境教学法在中职会计课堂中的应用价值
浅谈语文课堂阅读教学
让语文课堂评价语绽放异彩
英语情境教学中的问题探析
新高考来了,家长该做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