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幼儿良好心理的实践方法

2021-07-25李贲

教育界·上旬 2021年6期
关键词:实践方法培养策略幼儿

李贲

【摘要】幼儿是富有生命力和成长力的个体,更是潜力和创造力的凝聚体。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指出“儿童是时代的创造者”。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幼儿教育工作者需要在发展幼儿各项能力的同时,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将心理健康引导落实在幼儿教育课程活动的方方面面,以此保证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幼儿教师应正确认识到良好心理是儿童成长的基础,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教学活动中,积极对幼儿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分析,并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总结经验,提出有效的实践教育对策。本文对培养幼儿良好心理的重要性、存在的问题和实践方法展开了探讨。

【关键词】幼儿;良好心理;实践方法;培养策略

近年来,培养幼儿良好心理素质已然成为社会和学校共同讨论的话题,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对幼儿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影响,还关系着他们良好品格的形成。而在幼儿教育阶段,幼儿教师有意识地关注幼儿心理状态,制订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计划,为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不仅有助于引导幼儿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还能使他们更好地认识自我,从而促使幼儿快乐成长。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幼儿教师应积极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基本要求,依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个性特点,制订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的良好心理养成计划,以开放的思路来为幼儿创设自由轻松的心理健康成长环境,运用创新的方法来帮助幼儿理解和掌握更多心理健康知识,从而使他们逐渐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和乐观积极的成长态度,进而促使幼儿身心健康成长[1]。

一、在学前阶段培养幼儿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幼儿形成健康心理

健康的心理关系着幼儿一生的成长,而学前阶段作为幼儿意识形成的重要阶段,对他们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在学前阶段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既能够让他们始终浸润在温暖和保护中,又能让他们从意识形成阶段就保持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从而更好地投入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

(二)有利于幼儿形成健全人格

健全的人格是需要经过长时间的锤炼才能形成的,直接体现着心理的和谐发展。而对于幼儿来说,形成健全的人格无疑能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幼儿教师作为幼儿心理的引导者,有意识地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能帮助他们形成开朗阳光的性格,促进他们健康成长[2]。

(三)有利于幼儿实现快乐成长

快乐成长对促进幼儿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近年来,许多幼儿教师致力于构建以快乐成长为基准的课程体系,这不仅有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性格,感受到成长的魅力所在,还能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

二、当下幼儿群体中较为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学习方面的心理问题

由于幼儿的年龄较小,知识、经验积累尚少,他们很难在日常学习的过程中形成积极主动的态度。就目前来看,不同幼儿会对部分课程存在较强的抵触心理,在课堂上,他们很难保持注意力集中,甚至,有个别幼儿存在多动症的现象,这些都在无形中反映了幼儿存在心理问题,需要教师对他们进行正确引导[3]。

(二)情绪方面的心理问题

就目前来看,爱发脾气、学习焦虑、依赖父母、害怕面对等都是幼兒常见的情绪问题,尤其是对于一些初到幼儿园的幼儿来说,他们来到陌生的环境,会产生分离焦虑,没有安全感,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适应过程。因此,许多幼儿在这个时候很容易产生情绪方面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情绪波动大、哭闹、不愿意吃饭、睡觉不安稳等。所以,教师需要关注幼儿情绪,对他们加以引导,使他们心理健康发展。

三、培养幼儿良好心理的原则

(一)遵循主体性原则

素质教育指出,幼儿是学前阶段学习活动的主体。因此,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更要尊重幼儿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积极建立起师生互动的良好关系,尽可能地站在幼儿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在充分了解他们内心需求的基础上,制订最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计划,以此来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4]。

(二)遵循协同性原则

在实际的幼儿教育过程中,知识教育和心理教育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这就意味着,教师在培养幼儿良好心理素质时,不仅需要关注他们的心理状态,还应注重引导他们实现多方面发展。因此,教师需要遵循协同性原则,让每位幼儿都能以良好的心理状态来面对日常学习和生活。

(三)遵循发展性原则

幼儿是一个正在发展和成长的个体,他们的心理状态是随着年龄增长而不断变化的。因此,幼儿教师应遵循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运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位幼儿,与时俱进地改变教育方法,提高整体教育效果。

四、培养幼儿良好心理的有效策略

(一)以趣引导,提升幼儿社交能力

由于绝大部分幼儿存在心理幼稚、感情较为脆弱的问题,他们很难适应新的环境。作为他们思想的引导者,幼儿教师在开展心理教育时,必须把握好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选择贴近幼儿性格特点的教学内容,与幼儿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幼儿愿意主动与教师进行交流。因此,教师可以运用趣味教学法来提高幼儿社交能力,围绕他们感兴趣的事物来设计游戏环节,在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同时,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

首先,幼儿教师应分析幼儿存在的心理问题,了解他们产生不良情绪的原因。其次,幼儿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遵循趣味性原则来引导幼儿开展学习活动。比如,教师可以利用好情境教学法的特点,构建生活微剧场,将幼儿日常生活中常常需要面对的困惑作为剧场主题,引导他们亲身参与到微剧场中,积极主动地展开思考,并尝试解决问题。例如,教师可以结合图片或视频来构建这样一个情境剧场:小明独自坐在角落里哭泣,原因是其他小朋友因为玩具的问题而不跟他玩耍。然后,教师可以让幼儿展开讨论,说出“如果你是小明,你会怎么做”。许多幼儿在生活中遇到过这个问题,当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时,他们往往能够找到良好的解决方法。接下来,教师再适当渗透心理知识,这样一来,幼儿就可以在趣味学习的过程中缓解消极情绪,也能学到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创设环境,营造良好氛围

轻松、和谐的成长环境是缓解幼儿内心焦虑和烦恼的主要途径。在素质教育强调“环境育人”的前提下,幼儿教师有意识地把环境创设和心理健康教育融为一体,往往能够达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因此,幼兒教师可以根据良好心理品质培养目标,为幼儿创设具有互动性、变化性和开放性特点的成长环境,让幼儿受到环境所带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不断激发对学习和生活的热情,并对成长有所期待。

在创设心理健康环境时,幼儿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和性格特点,从而营造出最适合他们的环境氛围。第一,由于幼儿存在对新事物有强烈好奇心的特点,幼儿教师可以定期带领他们进行绘画涂鸦,让他们将这些作品粘贴到课室的墙面上,创设新的环境。第二,有的教师会忽视幼儿的主体性,这就在无形中降低了环境的育人效果。因此,幼儿教师在布置环境时,可以积极带动幼儿一同参与到布置的过程中,可以共同绘画,也可以种植绿色植物等,以此来激发幼儿的兴趣,建立具有互动性的环境。此外,教师还可以多带领幼儿走出教室去感知大自然的美好,创设更具开放性的教学环境。这既能满足幼儿对自然的渴望,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良好心理。

(三)关注日常,倾听幼儿心声

幼儿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离不开会观察、会引导、会倾听的教师。当幼儿愿意主动与教师诉说自己的内心想法时,教师的引导往往能够达到让幼儿释放自我、舒缓身心的目的。而在这个过程中,幼儿教师要理性面对幼儿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表现出的各种问题,及时对他们的心理状态加以分析,主动去关心和倾听幼儿,帮助他们缓解心理焦虑、疏导负面情绪,从而促进幼儿快乐成长。

幼儿教师在关注幼儿的日常生活表现时,应善于发现每位幼儿身上的闪光点,并且多给予他们鼓励性评价,如“你真棒”“你可以做得更好”等,让幼儿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教师所传递的温暖,从而在心理上拉近与教师的距离。当发现幼儿存在心理问题时,教师需要在保护幼儿自尊心的基础上,多与他们进行交流沟通,与幼儿建立信赖的关系,再认真聆听他们说的每一句话,针对他们的困惑提出解决办法。同时,教师还需要关注每位幼儿,给予幼儿一定的关心和关爱,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

综上,培养幼儿的良好心理,让他们充满期望地成长,是当下幼儿教师不可忽视的重要使命。因此,幼儿教师应把培养自信快乐的幼儿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主要目标,尽力去呵护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让他们在得到关心和爱护的同时,逐步成为一个具有良好心理品质的孩子。

【参考文献】

刘素君.为幼儿提供良好的心理环境,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J] .启迪与智慧(教育),2018(05):15.

任丽丽.培养幼儿良好心理品质的探索与实践[J].学周刊,2016(30):183-184.

叶玲.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及其实现路径分析[J] .当代家庭教育,2020(35):58-59.

张玉梅.创设良好心理环境 促进幼儿健康成长[J].甘肃教育,2019(23):65.

猜你喜欢

实践方法培养策略幼儿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幼儿优秀作品欣赏
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初中历史翻转课堂实施策略探索
提高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效率的实践方法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方法创新探究
浅谈建筑结构抗震鉴定及加固理论与实践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