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2021-07-17花溪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凹岸小红旗河流

花溪

地理实践力是地理核心素养之一,是人们在户外考察、社会调查、模拟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行动能力和品质。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主要基于课外实践,但学生和教师的主要活动场所是教室,课堂是主阵地,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是地理教师应该考虑的问题。《河流地貌的发育》一节内容,形象性和实践性较强,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适当的环境,通过模拟实验、合作交流等形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感悟生活中的地理,理解地理现象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与演化过程。针对本节内容,笔者设计了如下一些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一、展示照片,推测周边地理环境

可以让学生课前收集有关河流地貌的照片,让学生尝试分析河流地貌的成因。

二、模拟河流地貌的发育实验,理解河流的3种侵蚀作用

课前准备沙土、水、瓶子及小红旗等实验材料,挖出一條弯曲的河道,在源头和弯道处分别插上小红旗,选派学生代表在课堂上现场做河流侵蚀实验。在不断倒水的过程中,让学生观察流水冲刷形成的河谷在长度、深度和宽度上有什么变化,小组讨论小红旗倒下的原因是什么。

总结使河流在长度、深度和宽度上发生变化的3种河流侵蚀作用:溯源侵蚀:河谷变长;侧蚀:河谷变宽;下蚀:河谷变深。

分析小红旗倒下的原因:第一个小红旗倒下的原因是溯源侵蚀;第二个小红旗倒下的原因是河流侧蚀,凹岸处离心力大,水流速度快,河流冲刷力强。

三、合作讨论长江沿线的风景照片,判断拍摄地点

根据长江沿线的3幅景观图片,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每幅景观图片对应的是河流上游、中游、下游哪段的景观并分析原因。

教师根据学生的分析总结河流侵蚀作用在不同河段的表现及形成的河谷形态,继而分析河谷的演化过程:“V”型谷→“U”型谷→槽型谷;上游以溯源侵蚀和下蚀为主,中下游随着坡度变缓,下蚀减弱,侧蚀增强。

四、观察实景照片,辩论地理事物分布的合理性

教师出示广东与广西交界处的珠江江畔照片、广东封开县的广信塔照片,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照片上有哪些地理事物,以及地理事物分布的合理性。

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弯曲河段中凹岸河流流速快,离心力大,冲刷力强,河道深,凹岸为侵蚀岸,凸岸离心力小,水流速度慢,以堆积为主,照片中沙子的分布是合理的;凹岸侵蚀,水深,适合建港口,凸岸泥沙淤积适合发展农业、建居民点、建采沙场以及发展沙滩旅游,照片中大部分居民点建在凹岸一侧是不合理的,部分居民点建在凸岸一侧是合理的;凹岸一侧水流速度快,水深,凸岸水流速度慢,泥沙淤积,水浅,照片中小船舍近求远航行,绕凹岸一侧航行是合理的。教师还可以进一步课外拓展,照片中的房子普遍比较低矮,是因为地处广东西北部山区,经济落后等。

五、模拟河流冲积扇的形成,分析河流堆积物的颗粒大小变化

课前给每个小组准备沙子和纸,小组合作分工,将白纸平铺在桌面上,将书本打开并倾斜放于桌面上,将沙土自书本的中缝从高处向下缓缓倾倒,观察在纸上形成的堆积体的外形特点,引导学生完成教材(人教版必修1第四章第三节)的活动题。

引导学生分析:沙子为什么在纸上堆积?引出堆积的原因是速度变慢或外力减弱,分析速度变慢的影响因素及山前冲积扇和河口三角洲形成原因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六、动笔画出自己想象中的河流地貌的形态,加深学生对河流地貌的理解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河流从上游到下游河流宽度和弯曲度的变化特点及形成原因:外流河一般情况下越往下游河道越宽,水量越大。学生根据河流侵蚀和堆积作用的学习,尝试画出河流的高空俯视图。

总之,教师可以通过模拟实验、合作交流、小组辩论、动手绘画等活动,培养学生在活动中解释地理现象的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地理实践力的培养落实到实际的课堂教学中。

猜你喜欢

凹岸小红旗河流
贴小红旗
贴小红旗
小红旗
河流
河流凹凸岸刍议
例谈河流凹凸岸的判断方法
例谈河流凹凸岸的判断方法
会跳舞的小红旗
河流的凹岸与凸岸问题详解
静静的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