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情境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探讨
2021-07-17黄群英
黄群英
初中阶段的学生还没有形成成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因此,在看待问题时较为片面。在这一阶段的学校教育中,教师需要加强对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教育。要想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法律素养,教师就要创新教学方式,将生活情境引入教学之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创设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情境
在引入生活情境时,教师要合理选择教学材料,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激发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学习兴趣。如果教师选取的教学素材较为深奥,那么,学生就不理解教学内容,从而产生不适感,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在选取教学素材后,应当结合课本内容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这样才能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介绍消费者权益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些在实际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如:买到假货怎么办?快递丢失或快递包裹破损怎么办?在网购时,收到劣质产品应当怎样处理?学生可以分组讨论,利用学到的法律知识来解决这些问题。学生积极讨论,提出了解决办法:向有关部门投诉;和商家进行沟通协商,提出退款或赔款;等等。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学会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能够顺利实现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目标。
二、结合多种类型的生活化情境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多种类型的情境融合起来,再结合具体的课本内容创设情境。竞争与合作是两种应用较为广泛的情境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将其与生活化情境相结合,让学生在合作或竞争的环境中完成对道德与法治内容的学习。这样,也能激发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将学生的思维集中到课堂上来,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效率。
例如,统编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中的“师生交往”这一框题主要讲述学生如何与老师交往。这一框题中的“探究与分享”环节着重强调师生之间的交往方式。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创设合作情境让学生讨论如何正确对待教师对自己的表扬与批评。教师也可以参与其中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念,让学生学会主动思考、探究。这远比传统课堂上的“满堂灌”的形式更能让学生印象深刻,有利于将学习效果最优化。此外,在教学涉及青春、中华文化等内容时,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知识竞赛、问题快答、击鼓传花等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缩短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道德与法治课堂任务。
三、组织生活化的实践
生活化实践主要包括课内和课外两种模式。在课内,教师可以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亲自体会教学内容。这样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应用教材。在课外,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生活阅历,使其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应用。
例如,在教学统编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中的“生活需要法律”时,教师可以设置一个模拟法庭,设计生活化问题,让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学生在角色扮演中感受法律的权威,充分理解和运用法律知识。初中生由于心理尚未成熟,对这样的情境教学会有很大兴趣。这样一来,书本上较为枯燥的内容就会转化为有趣的教学活动。教师在选择教学素材时应当结合时事热点和热门话题,体现道德与法治的特点,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在实践中学习。此外,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外参观烈士陵园、纪念馆、博物馆等,在游览过程中为他们讲解景点背后的故事,让学生产生敬畏生命、热爱祖国、保护环境等想法,进一步强化学生的道德素养。
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应当转变教学观念,引入生活化的情境教学方式,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与法治观念。